大學之魂: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

大學之魂: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

本書是四川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力學科學家謝和平的傳記。書中翔實地介紹了謝和平的成長經歷、科研之路和學術科研成就,他自2003年主政四川大學以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實踐等。講述了他從一個莘莘學子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的人生經歷。

編輯推薦

·他是學生眼裡親切和藹的校長,他更是科學界屢獲大獎的科學家;

·他熱愛科學,從沒停下科研的腳步;他肩負責任,帶領川大一步步“走出去”;

·他以不畏艱苦的秉性、質樸的性格,一次次走出科學的迷宮;他用創新的教育理念、廣闊的視野,一次次推動川大的跨域式發展。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

·從莘莘學子到大學教授、校長、院士,從著名科學家到教育家、藝術家,謝和平以近乎執拗的秉性、特有的質樸性格和堅韌意志,走出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非凡的人生之路。

·我覺得一個人追求的事業,當校長,是一個事業;搞學術,也是一個事業。但是我認為當校長是種更重要的責任。學術上我繼續要做好,實現自己一種愛好,一種追求,也要做好,我儘量把它都做好。我夢想是在川大變老。——謝和平"

序言

按照《聖經》的說法,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了世界,第七天就甩手不幹了。從此以後,徹底休息的上帝,把創造世界的重任完全交給了人類。因此,這個世界是美好還是醜陋,是幸福還是痛苦,責任全在我們人類自己。
我不知道上帝創造世界的方法和配方,但是,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如何運用科技創造和改變世界的。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化,人類的每一次飛躍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發明和創新。科技,不僅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鑰匙,也是人類創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與藝術一樣,體現著人類無限的創造力。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是科技發展的堅實支撐,對科技進步具有決定性作用。而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它滲透到了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為教育資源的更新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條件。教育不只是讓我們掌握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如何運用知識、創造知識。大量知識的發現、發明和創造,均是由大學完成的。
走進謝和平院士,科技和教育是兩扇不可或缺的大門。
謝和平是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災害環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礎研究”和“深部煤炭開發中煤與瓦斯共采理論”的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的首席科學家,國家獎學金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還兼任《GeomechanicsandGeoengineering:aninternationalJournal》《力學學報》《岩土工程學報》等十餘種學術刊物的榮譽主編或編委。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謝和平在分形幾何與岩石損傷力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就在國際岩石力學界引起巨大轟動,被世界岩石力學的同行譽為“國際知名權威和尖端科學家”。他曾擔任過原煤炭工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中國礦業大學校長。
45歲那年,謝和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2003年擔任四川大學校長以來,謝和平帶領這所百年名校革故鼎新,奮發圖強,使其在中國大學科技創新競爭力排行榜的排名上升到第10位,躋身中國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行列。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是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上議事日程,中國的“高等教育強國”夢正逐漸走進現實。
十二年前,在謝和平擔任四川大學校長時,他就提出要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進。那時的他,不只是設定目標、提出口號,而是認真研究四川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以數據和指標體系來對照,找出不足之處,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他將搞科研的嚴謹務實套用到了教育改革實踐之中。他非常明白,教育非一朝一夕的事,他要努力成為一位優秀的大學校長,甘願在提升大學教育這個漫長過程中做一塊基石。
多年來,無論是搞科研還是習書畫,無論是當教師還是做校長,無論是為人還是做事,謝和平從未放棄過自我修煉和完善,這使他幾乎沒有一點庸常的娛樂和享受生活的時間。稍有閒暇,他就讀書、習字、學畫,以此來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何應輝先生評價其書法作品“天心直入走龍蛇”。著名國畫大師戴衛先生評價謝和平時說:“少學多成,無師自通,是天才型的藝術家。”有一天,我跟戴老聊天,他還不無自豪地跟我說:“謝校長是我的學生中最勤奮的,他每天堅持寫字作畫,交的作業最多。”
謝和平就這樣通過對書畫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脈”,把科研、教育和藝術融會貫通,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從莘莘學子到大學教授、校長、院士,從著名科學家到教育家、藝術家,謝和平以近乎執拗的秉性、特有的質樸性格和堅忍意志,走出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非凡的人生之路。他始終懷揣夢想,拒絕平庸,一次次地叩開科學迷宮,在自然王國里品嘗著奮鬥的甘與苦,成功的喜悅和不停探索的快樂。他既有學者的深遠思想和獨立品格,又有政治家的堅毅果敢和靈活敏銳,以及管理者知人善任的智慧和胸襟。他學貫中西,在科學研究上碩果纍纍,在大學教育和藝術之路上開拓創新。
“要做,就做到最好。”
“平庸是這個世界的大敵。”
“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別是智商,最大的差別是對同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恆。”
……
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想起謝和平院士說過的這些話。我相信,謝和平院士的成長經歷,不僅給了我許多感悟,也將帶給許多人有益的啟示。

後記

“有時候,我們心中的火焰熄滅了。但是,當我們遇到某個人時,它又會再次燃燒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對這個重燃我們內心火焰的人心懷最深的感激。”

在我寫作該書時,我經常想起艾伯特·史懷哲的這段話。

稍諳世事,我幾乎每天都在經歷和感受新的東西。漸漸的,最初的驚奇變成了麻木,熱情被疲憊取代,理智淹沒了衝動,繼之而來的是持續隱忍的疼痛、沉默、深思。我們幾乎是從農耕文明一下子跳躍到了現代文明,之間沒有過渡,沒有準備,甚至沒有任何防範,仿佛一場白日夢的醒來。我們正處於農業文明與城市文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猛烈碰撞產生的斷裂帶上,社會和人都像被“五馬分屍”了一般。當我們在博物館、網際網路上看到那些鐮刀、犁耙、磨碾、水車、風谷機、織布機,以及那些匪夷所思的圖騰,繡花鞋,……仿佛都是我們昨天才使用過的東西。我總是忍不住想去摩挲,好像它們剛剛離開我,我的手裡還留有它們的溫度。可一朝醒來,突然發現世界變了,所有的人都變了……

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也是最易讓人墮落、平庸的時代。只要手中有一部手機,吃喝玩樂都能搞定。輕按指尖,一個小小的螢幕就能讓人沉迷其中。雖然我從來不玩遊戲,但我知道,僅僅是信息瀏覽或者淺閱讀,就會耗去許多時光。我們的生命在享受科技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不知不覺被割裂成了碎片。科技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創造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我們卻很容易把工具變成玩具。許多人不是更有效地去掌控工具,而是成了被玩具左右的奴隸。我們成了迷戀信息的一代人,而信息並不等於知識,再多的信息也很難將我們提升。信息社會仿佛是一個巨大的旋渦,多少躊躇滿志的年輕人,輕易地就被它推向了瑣碎庸碌。

很久以來,人們好像都忌談夢想之類的話題,我也很久沒有靜心思考過理想、人生、意義這些詞的含義。在我的記憶深處,那個充滿理想的女孩早已淹沒在世俗中。我時常記不起她的模樣,或者刻意去迴避,或者害怕她讓我發現面容模糊的自己。攬鏡自照,我早已變成了另一副面孔。就像在塵土飛揚的大道上行走久了,最初的形象反而顯得不再真實。

因為工作的關係,每一年我都會走許多地方,唯獨故鄉紹興,總要等春節與親人們團聚時才會回去。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瑣碎,仿佛藤蔓加身。直到歲末年尾,才惶惑時光匆匆,又度過了貌似充實卻非自己所願的一年。兩個半小時的空中旅途,於我,卻意味著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每一次回家,既讓我興奮也令我失落。母親的白髮在悄然增加,那個曾經愛追夢的我卻正一步步被拽回世俗的軌道。如同一個一直努力爬出夢境的人,卻發現在夢中跌落得更深。而原本應該擁有的美好,已在不知不覺中錯過。在我的潛意識中,一直懼怕這種慢性毒藥般的侵蝕,懼怕一覺醒來已是無可挽回的結局。

意想不到的是,撰寫謝和平院士的傳記,使我那逐漸遠逝的理想又重新燃起了光芒,它們正一點點褪去沾漬在我身上的惰性、慣性和虛浮之氣。謝和平院士讓我著迷的,並不是籠罩在他周圍的璀璨光環。光環總有炫目的意味,唯有光環下的精神存在,才真正具有不可抗拒的恆久魅力。他像一束光,讓茫然的我找回了方向。

謝和平院士讓我懂得,會享受真正快樂的人,一定是充滿創造力的人,也一定是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的人。我是幸運的,在我還未完全失去原本面目之前,偶遇了謝和平院士。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擁有了一次讓理想重新回爐的機會。從採訪到寫完本書,一年多的時間,我有了脫胎換骨的感受。

每當我遠遠瞥見四川大學的校門,就會有一種美好的情愫在心中升騰。學校,是最後一個伊甸園。她會不會消失,關鍵在學校、個人和社會。從謝校長身上,我看到那個滿懷憧憬的女孩還在那裡,世俗的功名利祿再也誘惑不了她。她擁有自己熱愛的世界,她也將專注於自己熱愛的事物,並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

每天早晨醒來,我都會打開手機,欣賞謝和平院士發在微信群里的作品——有時是臨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有時是書寫藝術的感悟,有時是自己的書畫新作……一年多來,謝校長每日臨帖作畫從未間斷。即使在他出差期間,每天清晨,依然能見到他的新作如期“亮相”。他隨身帶著一管水性毛筆和速寫本,只要有一點休息時間,即便在飛機上,他都會畫上幾筆,或寫幾個字。他從不在微信上閒聊,他建立的“書畫友人”群在他的帶領下也自覺地成為了一個純藝術交流群,這是我加入的無數個微信群中最為純粹的群。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因其隱身功能,真假難辨,喧囂也遠勝於現實世界。正常的學術爭論,往往容易演變成謾罵式的“掐架”,細究起來,實在無多大意義。謝和平院士工作很忙,事情很多,我分明能感覺到這個蕪雜的世界,在他那顆純粹的心靈面前,也會變得單純、明朗起來。他無論做什麼,都會投入十倍的專注,正因為專注,他對外面的“喧囂”便仿佛有一種自動禁止功能。荀子《勸學篇》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這日積月累的專注與堅持,謝和平院士每一天都在不斷開拓前行,在科學研究、教育理念、藝術探索上不斷創造新的高度。對他來說,每一個日子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在迎接一個嶄新的自己。每次見他,都讓我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走進謝和平院士之前,我也猶豫過,甚至“痛苦不堪”過。我試圖用文字去探觸他的靈魂,去體味他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執著、痛苦與快樂。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是學文科的,對理科一竅不通,即使一般的數理化都讓我頭痛不已,何況是那些艱深的岩石力學,科學迷宮。為了寫好謝和平院士,我從各種渠道找來他的學術著作、研究論文,他每次在開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關於四川大學教育的思考,以及各種媒體對他的採訪等等,幾百萬字的內容要在短時間內讀懂讀透,於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和挑戰。特別是謝和平院士的專業著述,對我來說實在太高深莫測,怎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表述,成了擺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那些日子,除了必須處理的工作外,我幾乎謝絕了一切應酬娛樂活動,讓自己完全沉浸在謝和平院士的世界裡。

聲色犬馬固然容易讓人沉醉,然而,要體驗人生極致的快樂,莫過於走過長長的逼仄的甬道之後,陡然發現一片遼闊的美景。當一個人長期專注於某個領域,並走到這個領域的邊

緣,探索到一個新的方向或開創出一個新的世界時,他享受到的快樂將無可比擬。當我找到謝和平院士當年的博士論文時,當我突然領悟了他的研究成果時,我內心的那種欣喜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當我一篇篇讀他到川大後的每一次講話、每一次學術報告,當我聆聽他的教誨,跟他一起參觀書畫展……我感到我的心靈正在經歷一次次洗禮和升華,我對人生、事業、科學、藝術也有了怦然心動的感悟。當我忍不住與先生一起分享這些所思所感時,他跟我開玩笑說:“你好像又在讀大學。”的確,對我來說,寫作本書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寫作本身。

謝和平院士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他對事業的虔誠與執著、他實現理想的勇氣和決心、他的家國情懷,時時激盪著我的心胸。而更吸引我的,是他於平靜、樸素中彰顯出的人格力量。愛因斯坦曾說過:“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一個人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境界決定了他最終能走多遠,能取得多大成就。謝和平院士時常讓我思索: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麼?這一生,我們該如何度過?

在從事文學刊物編輯工作的十多年裡,我遇到過許多文學的“歸來者”。他們大多在青少年時期愛上了文學,後來因為生活或工作的原因遠離,到了中年之後,他們又選擇了回歸。在他們的作品中,常常透泄出經歷人生歷練和沉澱之後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索,他們的理想又在作品裡閃光。回歸,固然可敬,但一直堅守在理想路上的人,更可貴。

人,需要理想,也需要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存在,否則,人就成了一個物質的軀殼。拒絕平庸,擁有夢想,並不斷追求理想的人生,無疑是最美好的人生。在此,我要感謝謝和平院士於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我傾心交流,也要感謝在寫作本書過程中給予我無私幫助的老師和朋友們。我希望把我在寫作中的收穫與更多的人分享,希望謝和平院士的精彩人生能給更多的人啟示。

作者簡介

宓月,浙江紹興人,畢業於四川大學新聞系。現為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散文詩世界》雜誌主編。著有散文詩集《夜雨瀟瀟》《人在他鄉》《明天的背後》、長篇小說《一江春水》、詩集《早春二月》等。作品多次入選各種年度選本及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

目錄

前言001

1.我是一個普通005

2.少年的夢想011

3.中國礦業大學017

4.導師024

5.雛形初顯031

6.科學的崇山峻岭043

7.赤子情懷056

8.岩石分形力學062

9.嚴謹的教授071

10.只為開採光明077

11.首席科學家083

12.星空下的溫暖093

13.大學校長100

14.錢學森之問108

15.國際視野118

16.多學科的交叉融合131

17.中國力量136

18.大學之魂147

19.藝術人生159

20.浮生淡泊長求索174

附錄

一、謝和平主要論著182

二、謝和平主要學術和科技工作經歷187

三、謝和平主要學術榮譽和獎勵188

四、謝和平教育領域的主要文章190

五、主要參考文獻和參考資料195

後記

重拾理想197

正文試讀

1.我是一個普通人

在大數據時代,要了解一個人的情況很容易,即使從未謀過面,也可以對他的年齡、相貌、家庭以及經歷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在見到謝和平院士之後,我卻覺得,對一個有溫度的生命來說,無論用多少信息拼湊,哪怕用最精密的計算程式分析,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個大致而抽象的印象,與面對面的感受大相逕庭,真可謂“百聞不如一見”。

第一次面見謝和平院士,是我從四川大學畢業十年後第三次回母校。從進校門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忐忑不安,好像進考場,向校長單獨匯報我畢業近十年來的工作生活情況。儘管謝

校長的形象早已“熟悉”,可我仍然想像不出與他面對面會是什麼樣子。

我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五分鐘,謝校長的秘書吳剛讓我稍等一下,謝校長正在接待客人。我以為會等很久,對大忙人謝校長來說,多等一會兒也屬正常。可剛到約定時間,我便看到謝校長送客人從辦公室里出來。吳剛介紹我之後,謝校長便客氣地請我進了他的辦公室

謝校長穿著深藍色的西裝,裡面是未打領帶的白色襯衫。沒有刻意修飾過的頭髮,一張樸素真實的面孔,比我心目中的模樣清瘦得多。從見他第一眼起,我便覺得他沒有“考官”的“可怕”形象,而是溫文爾雅,親切隨和,舉手投足都透出儒雅的學者氣質。

我在沙發上落座後,他從辦公桌上拿起我不久前送來的初稿也坐了下來。他大概感覺到了我的緊張,便把書稿放在茶几上,說他看過我的散文詩作品,很有文采。“表揚”我之後,他又隨意地問起我的工作生活。他親切的話語,讓我幾乎忘了他是校長,倒像是我熟悉的一位老師和朋友在關心我。他說,約我見面,想就書稿的一些問題與我當面探討、交換一下意見。

據一篇材料介紹,謝和平院士6歲才會講話,愛因斯坦也是3歲時才會講話的。也許,天才都有些特別之處吧。為了給作品增加些可讀性,我就在一些地方進行了大膽的“合理想像”。剛巧,他正指著我的那一段關於“天才”的描述。看到他用粗線畫去的一大段句子,我的臉驀然發紅髮燙。

他看著我,笑了笑,說:“我6歲才會講話,是不是很笨?其實,我並不是什麼天才。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為了安慰我的窘態,他又笑著說:“我認真拜讀了你的大作,看得出來,你是下了大功夫的。不過,我覺得,既然是紀實作品,就要像科學研究那樣,做到客觀、真實、準確。當然,你是作家詩人,這樣寫,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隨和風趣的話語,讓我真正地放鬆下來。我感到我那顆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像音符一樣安靜地躺在了曲譜上。

謝校長一頁一頁地翻著稿子,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跟我解釋、商討。書稿滿是折頁和批註。他怕我不理解那些圖例、數學公式、科學理論等科研問題和學術用語,特意跟我解釋為何要如此修改。他要求我刪去對他“過分褒獎”的詞句段落,要求我千萬不能忘記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和幫助他的親人、朋友、同事,他建議我多用樸素客觀的文字,儘量少用文學修飾語言……

當看到一些錯別字和標點符號被他逮個正著時,我當了十多年編輯的自信早已蕩然無存,我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正在聆聽老師的批改和教誨。此時此刻,要抑制住對謝校長的敬仰之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說:“如果在十多年前,我會拼盡全力去考您的專業,爭取當您的學生。”他爽朗地笑起來,說:“女孩子不太適合學我的專業,要下工地,很辛苦的。”

當談到川大教育部分時,謝校長的臉上立即閃爍出溫暖的光芒。在交流中,他跟我談得最多的就是教育。我忍不住說:“我認真閱讀了您2003年8月和9月兩次在川大的講話,作為曾經的川大學生,我很欽佩和感動。您到川大不到四個月,就已經勾畫好了四川大學未來的藍圖。”?

“當你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夠做到最好。只要你熱愛你所做的事,也一樣能夠把它做好。”謝校長說。

談完書稿,已不知不覺過去了近兩個小時。儘管我還有許多問題想跟他交流,可看著他略顯疲憊的面容,我再不忍心向他提任何要求。我知道他馬上又要去參加一個會議,他見縫插針地給了我這么長的時間已屬難得。

從他的辦公室出來,穿過鬱鬱蔥蔥的校園,十年前第一次邁進川大校門的情形清晰地映現在眼前。我青澀的年華連同初到成都時的迷茫都留存在這裡,它們就像池中的荷花,一年年綻放、凋零,似曾相識,卻不是我初見時的那些花朵。我想,我一定是錯過了什麼,期望返回,卻已經太遲。但我又是多么幸運,為謝校長寫這本書,讓我與母校的關係不再僅僅停留在畢業證書上,停留在履歷表里,它喚起了我與母校另一種情感上的關聯。如今,當我從校門外經過,就會有一種自豪感從內心升起。作為它曾經的學子,四川大學在我生命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可真正了解它,愛上它,卻是從我寫這本書開始的。

寫作的過程雖然並不輕鬆,但是,能一次次近距離地感受校長謝和平的風采,用文字走進他的世界,是一份幸福的差事。這是我生命中難得的一次自我升華的旅程。記得有一次在

網上與香港理工大學一個名叫Sherry的朋友交流,談起2008年11月18日在李嘉誠樓的報告廳聆聽謝院士的講座,她仍然激動不已。她說,沒想到謝和平院士那么年輕,儘管他的國語帶著明顯的湖南口音,但一點也不影響講座的魅力。她只是很遺憾,沒敢上去與謝院士交流,哪怕去要一個簽名。

2010屆文新學院博士孫婧動情地跟我說:“身為川大學生,我感到很幸運。每年的開學典禮和團年飯,總能見到謝校長和藹可親的笑容、聽到他鏗鏘有力的鼓舞。今年文新學院的畢業典禮,大家紛紛和老師們合影留念,我也等著謝校長,希望能和這位院士‘走近’。他很忙,可還是滿足了我的願望,並很紳士的請其他同學稍等一下。在那一刻,我感到他就是我們身邊的一位普通朋友,溫和親切,而沒覺得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院士和校長。這么多年來,川大學風、學術的嚴謹和所取得的成績,一直得到全國同專業老師學生的認同。作為川大學生,我感到特別自豪。”

在與謝和平校長的多次交流接觸中,我感觸最深的不是他淵博的學識,早已熟悉在心的影像資料和新聞圖片,而是他深厚的人文修養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愛因斯坦曾說過:“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一個普通的人,一個不平凡的人生,一個在科研、行政管理、書畫藝術等領域顯示出過人才情的校長、院士,他就是謝和平。"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