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江流域範圍包括現在的來賓市金秀縣羅香、貴港市平南縣同和、馬練、安懷和梧州市藤縣寧康、大黎、東榮、太平、濛江等10多個鄉鎮。大同江總流域面積1139km2,幹流總長106km。大同江常年水質清澈,水流緩緩,大同江兩岸山峰清秀迤邐,連綿起伏,形態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蔥鬱,樹木繁蔭。大同江四季如春,滿山含翠,嫩綠鋪江。兩岸茂密綿延的篙竹在清澈的江水中倒影如畫。
大同江流域自然植被包括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叢、灌草叢、沼澤和水生植被,人工植被主要包括桉樹林、柑橘林、杉木等經濟果木林及水稻、荸薺、芋頭、芭蕉等農作物。大同江範圍內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種,分別為瑤山鱷蜥;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種,分別是大鯢、虎紋蛙、白鷳、黑冠鵑隼、黑鳶、赤腹鷹、松雀鷹、普通鵟、燕隼、紅隼、領角鴞、斑頭鵂鶹和獼猴,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級)重點保護動物65種,其中兩棲類10種;爬行類6種;鳥類38種;獸類11種。
根據出土文物和專家考證,大同江沿岸在一萬多年以前已有人居住,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許多原始人使用過的坎筐石器,同和鎮各地出土了各式古代銅鼓,在馬練鄉營盤村還發現了西漢古墓出土的小陶斧和銅耳杯。代表了平南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新文化類型,陶器的特徵與廣西其他遺址的陶器特徵有所不同,但與廣西各地新舊石器時期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沿江分布。大同文化是沿江繁衍的典型。大同江和花蓮水匯合處的三角洲地帶,曾是古大同縣遺址(位於今平南縣同和鎮同朝村利例屯)所在地,大同江原叫沱禮江,因大同縣治設於此而改名。大同縣設於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直至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才撤銷,存在350年,其曾經的版圖沿江上游至金秀縣的羅香,下游至藤縣的三江,東至藤縣的大黎鎮,西至平南縣安懷鎮,管轄範圍涉及現在的來賓市、梧州市、貴港市等地。
大同江緊緊銜繞大瑤山,群山連綿,密林蔽天。大同江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其發達的河運條件,唐朝中央政府在流域內設立大同縣、武郎縣和思唐州等行政機構。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率軍到達大同江畔的大旺圩(今同和鎮圩),在舟中發布詔令並取得了著名的“官村大捷”,為義軍北上及“永安建制”奠定基礎。抗戰時期,這裡曾經是抗擊日寇的大後方,大量的糧食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到抗戰前方,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依稀記得當年的運糧船隊在大同江中游被日本敵機擊沉的情景;梧州高中師生為了躲避日本侵略份子的襲擊,曾經溯江而上遷到大同江畔的妙客圩辦學。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初期的廣西剿匪戰鬥,也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故事。此地因此又有“小梧州”之稱。大同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由此略見一斑。
為了開發大同江休閒遊,一是平南縣綠鄉園農業種養專業合作社聯合廣西華夏水利電力開發有限公司擬開發大同江休閒旅遊,首先開通雞公灘電站至石洞、雞公灘電站至同和的電瓶遊船。二是2015年4月份引進平南縣金月潭生態旅遊項目,項目投資總額為8000萬元,目前該項目到位資金600萬元,漂流項目已於2016年6月正式開始營業,金月潭屬大同江水系,處於四面清山之中,全天然河床。漂流全程7公里,約需2小時。河道水清澈見底,兩側青山環繞,河床兩岸邊不乏奇石綠樹。潺潺流水琴瑟鳴,時聞飛鳥應此景。水流總體平緩,時有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