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外陵
英文名稱:wàilíng;S26;ST26
定義:足陽明胃經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外陵穴,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另說“在天樞下半寸”(《千金要方》);“去腹中行當各三寸”(《針灸資生經》)。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
所屬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 ;針灸學(二級學科) ;腧穴(三級學科) 。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氣,痛經。
人體穴位配伍
刺灸法
針刺:直刺 1~1.5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義
胃風吹揚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氣血作用的部位在經脈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的脾土微粒輸送胃經之外。本穴物質為胃經上部太乙穴、滑肉門穴、天樞穴諸穴,胃經下部氣沖穴等穴傳來的天部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塵埃,上下風氣交會後在本穴形成了一個風氣場的駐點,隨風氣揚散的脾土微粒則隨著在本穴的風停氣止由天部沉降於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積的土丘,故本穴名為外丘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地部脾土。
運行規律
脾土微粒隨氣態物冷降並由天部沉降於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經經氣中的脾土塵埃。亦即和胃化濕, 理氣止痛。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