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的藍和園藝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夏小正》文句簡奧不下於甲骨文,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為一完整句子。其指時標誌,以動植物變化為主,用以指時的標準星象都是一些比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參、織女等。
《夏小正》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記載。還沒有出現四季和節氣的概念 。《夏小正》記載的生產事項,包括農耕、漁獵、採集、蠶桑、畜牧等,但無一字提到“百工之事”,這是社會分工還不發達的反映。所有這些,表明《夏小正》曆法的原始和時代的古老。
相傳夏禹曾“頒夏時於邦國”。《禮記·禮運》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鄭玄箋:“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史記·夏本紀》也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這些記載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時代以前已經出現,春秋時代的杞國還在使用它。夏緯瑛、范楚玉認為,《夏小正》的經文成書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際,最遲也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區沿用夏時的杞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其內容則保留了許多夏代的東西,為我們研究中國上古的農業和農業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夏小正》的《傳》則是戰國時候的人作的。
關於《夏小正》所反映的地域,夏緯瑛認為經文中有明顯的反映淮海地區物候的記載,表明它是淮海地區的產物。但對此也有不同意見。
太陽曆
劉堯漢和陳久金把《夏小正》和彝族的太陽曆作對比研究,指出《夏小正》原是把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太陽曆,今本《夏小正》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是後人添加的。 其主要論據如下;
1、《夏小正》有星象記載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沒有星象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陽所行經的經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為十個月的。如果一年分為十二月,每月日行應為30度。(太陽一年在黃道上運行一周,行經360度)
2、從參星出現的情況看,從“正月初昏參中”日在危到三月“參則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參則見”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從五月“參則見”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參中”日在危,相隔210餘度,若以一年十個月計,相隔六個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一年十二月計,則相隔八個月,每月日行26度,顯然不合理。
3、從北鬥鬥柄指向看,《夏小正》正月“縣在下”,六月“正在上”;從下指到上指為五個月。由於一年四季斗建辰移是均勻的,斗柄由上指回到下指也應是五個月。這也說明《夏小正》是十月曆。
4、《夏小正》五月物候與農曆六月物候一致,以後漸漸出現差距,七月中出現了農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雚葦”、“寒蟬鳴”;九月“王始裘”,相當於農曆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所以十月已進入全年最寒冷的季節了。
5、《夏小正》五月“時有養日(白晝最長,即夏至)”,十月“時有養夜(黑夜最長,即冬至)”;從夏至到冬至只有五個月。那么,從冬至到夏至也應該是五個月。合起來,一年正好是十個月。
他們還認為,《管子·幼官圖》中的五方星、十圖、三十節氣,也是一年十個月的太陽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不同的意見,討論仍然在繼續。劉陳二氏的立論不但是新穎的,而且是有根據的,因而是值得重視的。中國歷史上的太陽曆還有東漢末年出現的道教的“二十四氣歷”,後來演變為“二十八宿旁通曆”,宋代沈括“十二氣歷”的方案就是在它們的啟發下提出的。
天文曆法
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在堯舜時期,就有關於羲和、羲仲在河洛地區觀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時的傳說,說明我國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曆法的專職人員,天文學和曆法早就很發達。
夏代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經依據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是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而這一偉大貢獻是在洛陽完成的。
《夏小正》按夏代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黃昏時南方天空所見的恆星)、旦中星(黎明時南方天空所見的恆星)、晨見夕伏的恆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漢(銀河)的位置以及太陽在星空中所處的位置等等。
綜觀《夏小正》所記星象,不僅北斗柄指向受到重視,還記有天空明亮的織女、南門以及最顯眼的天河“漢案戶”,二十八星宿還沒有形成概念,只出現了參、辰、昴這幾顆亮星。可見《夏小正》時代之古。日本學者能田忠亮將《夏小正》星象分類作分析、計算和比較,得出結果是極大部分天象屬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國內學者潘鼐先生認為,有關夏代的文獻與考古,經碳14測定,夏文化年代即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同《夏小正》星象的大部分記事從天文學測算所得的年代相吻合。在二十八星宿尚未完備之前,先民觀星象並不全是取南天昏中星等為依據,而是以明亮大星的中、流、伏、內移動態勢為準的。明確了星宿的中、流、伏、內,《詩經》“七月流火”之“流火”,就不是泠泠的“西流”,而是具體指火宿西移三十度的態勢。
由於長期流傳的緣故,這一文獻本身可能有殘缺和其它的錯誤,也可能混雜有後人或其它的附會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老的比較珍貴的天文曆法知識,這是毋庸置疑的。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時序詳細記載上古先民所觀察體驗到的天象、氣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對時令氣候的樸素認識,實是華夏民族數千年天文學史的初始階段——觀象授時的結集,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天文曆法著作。
我們每年過的春節,就是夏曆年的第一天。
原文選載
夏小正: 正月:
啟蟄。言始發蟄也。
雁北鄉。先言雁而後言鄉者,何也?見雁而後數其鄉也。鄉者,何也?鄉其居也,雁以北方為居。何以謂之居?生且長焉爾。“九月遰鴻雁”,先言遰而後言鴻雁,何也?見遰而後數之,則鴻雁也。何不謂南鄉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謂南鄉。記鴻雁之遰也,如不記其鄉,何也?曰:鴻不必當小正之遰者也。
雉震呴。震也者,鳴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聞,惟雉為必聞。何以謂之雷?則雉震呴,相識以雷。
魚陟負冰。陟,升也。負冰雲者,言解蟄也。
農緯厥耒。緯,束也。束其耒云爾者,用是見君之亦有耒也。
初歲祭耒始用騮。初歲祭耒,始用騮也。騮也者,終歲之用祭也。其曰“初”云爾者,言是月始用之也。初者,始也。或曰:祭韭也。
囿有見韭。囿也者,園之燕者也。
時有俊風。俊者,大也。大風,南風也。何大於南風也?曰:合冰必於南風,解冰必於南風;生必於南風,收必於南風;故大之也。
寒日滌凍塗。滌也者,變也,變而暖也。凍塗也者,凍下而澤上多也。
田鼠出。田鼠者,嗛鼠也,記時也。
農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農夫急除田也。
獺獻魚。獺祭魚,其必與之獻,何也?曰:非其類也。祭也者,得多也,善其祭而後食之。“十月豺祭獸”,謂之“祭”;“獺祭魚”,謂之“獻”;何也?豺祭其類,獺祭非其類,故謂之“獻”,大之也。
鷹則為鳩。鷹也者,其殺之時也。鳩也者,非其殺之時也。善變而之仁也,故其言之也,曰“則”,盡其辭也。
農及雪澤。言雪澤之無高下也。
初服於公田。古有公田焉者。古者先服公田,而後服其田也。
采芸。為廟采也。
鞠則見。鞠者何?星名也。鞠則見者,歲再見爾。
初昏參中。蓋記時也雲。
斗柄縣在下。言斗柄者,所以著參之中也。
柳稊。稊也者,發孚也。
梅、杏、杝桃則華。杝桃,山桃也。
緹縞。縞也者,莎隨也。緹也者,其實也。先言緹而後言縞,何也?緹先見者也。何以謂之?小正以著名也。
雞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時也。或曰:桴,嫗伏也。粥,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