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前鎮[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

塔前鎮[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
塔前鎮[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塔前鎮位於南平市延平區南部,東與夏道鎮、爐下鎮相連,南與尤溪縣聯合鄉毗鄰,西與沙縣交界,北與西芹鎮接壤,處於延平、沙縣、尤溪三縣(區)結合部。全鎮土地總面積147.29平方公里,14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全鎮總人口

概況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全景圖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全景圖

該鎮交通便捷,福銀高速以及南平經塔前至尤溪的縣道縱貫全境,在塔前設有高速互通預留口。距南平市區31公里,與西芹鎮接壤 的北大門20公里,為6米寬水泥路面,全鎮11個行政村實現水泥路面硬化。

沿革

1943年設菖白鄉,1961年改土堡公社,1984年改塔前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147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塔前、際上、棚下、沙舟坑、隴嶺、大坪、石城、石伏、大坑、赤坑、西洋、虎山、菖上、坑柄14個村委會。

歷史人文

塔前歷史悠久,曾有白塔、塔前、土堡之稱。1949年8月南平縣人民革命政府編為八個區,屬第五區(西芹),1961年成立土堡公社,1984年撤社建土堡鄉,1989年更名為塔前鄉,1993年撤鄉建鎮。塔前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史,是南、沙、尤革命的發祥地,南平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誕生在塔前菖上村,為省定老區鄉鎮。1940年中共地下黨員余維新在此點燃了革命烈火,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建築景觀

宋末元初曾於塔前溪和石城溪交匯處建有一座七層白塔,後毀於明正統年間,在遺址處僅存三塊長80厘米、寬40厘米、高50厘米三面稜角刻有羅漢佛身的浮雕塔石,後在此壘有“永濟堡”一座,古堡又於1949年被土匪所燒,故有:白塔、塔前、土堡之稱。1993年撤鄉建鎮,應廣大民眾要求在牛頭山重建七層寶塔一座,以示紀念。文物古蹟有:石城村“福興橋”,建於道光九年(公元1824年);西洋東邊“古井”,建於北宋元估六年(公元1091年);西洋“龍崗寨”,為綠林好漢鄧茂七屯軍地[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永濟堡”遺址,建於宋末元初。白塔,建於公元1993年。宗教景觀有:米岩觀、蓮花寺、白馬三聖大王寺、華光廟、伏虎廟。革命遺址有:余維新烈士墓、余維新舊居、上坑會師舊址、閩贛邊境游擊隊紀念碑,南沙尤革命鬥爭塔前陳列室。此外還有大坪村百年紅豆杉群等。境內金鳳山(1387.2米)為延平區最高山峰。

氣候與物產

全鎮氣候優越,屬溫和濕潤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19度,無霜期285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擁有森林面積9.84萬畝,毛竹山資源6.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6%。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石英砂、石灰石、矽灰石、鉛鋅礦等。特色農業有:以虎山村為龍頭的高山反季節蔬菜,棚下村百合花基地,虎山、大坪、西洋等村 紅豆杉種植等。

紅豆杉,屬淺根植物,其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由於在自然條件下紅豆杉生長速度緩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形成大規摸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國已將其列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聯合國也明令禁止採伐

基礎設施

該鎮電力屬省網直供區,電力供應十分充裕,電價全省統一。郵電通訊設施完善,行政村均已開通程控電話,實現手機信號覆蓋。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經濟社會狀況

1997年脫貧以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2006年全鎮全年社會總產值完成5.2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2億元,企業總產值4億元,工業總產值2.6億元。

三大產業發展迅速。一是電線電纜業。南線電纜有限公司是該鎮最大的企業,年產值達1.8億元。主要生產"南線"牌註冊商標的鋼芯鋁鉸線、裸鋁線、橡套軟電纜、PVC塑膠絕緣電線、電力電纜等多種規格的產品。下屬企業雙龍漿料廠,新上一條年產100噸松香環氧樹脂生產線,已實現投產。南線新增一條中高壓電纜生產線,2006年列入市“四個一百”儲備項目,正在組織實施。二是竹木加工業。竹木加工業是該鎮的基礎產業,有竹木製品加工企業和清水筍罐頭廠達53家。主要產品有夾心板、竹膠板、麻將蓆、香芯、清水筍罐頭等。全鎮正立足豐富的毛竹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提高毛竹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三是特色種植業。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達5000多畝,傾力打造反季節蔬菜區域經濟。另一方面紅豆杉種植,已發展紅豆杉育苗基地750畝,種植紅豆杉2000畝。力爭通過3年發展達到1萬畝,均由三三藥業有限公司投資。

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擁有一座建築面積25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內設電影放映廳、電子閱覽室、棋藝室、桌球廳、桌球廳、健身房等設施,是民眾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各行政村均開通了有線電視,醫療衛生設施較完善,基本滿足全鎮人民衛生保健的需求。教育基礎設施配套,鎮內建有一所中學,13個6年制完小,學生可以實現就近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