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伊夫協定

黎巴嫩1943年獨立後,國內黨派和教派林立。 1989年3月,黎基督教軍隊領導人奧恩打著“從敘利亞占領下”解放黎巴嫩的口號,同敘利亞軍隊及其支持的穆斯林武裝開戰。 檔案規定,黎巴嫩將對1943年起實行的黎教派政治制度進行改革,以便重新建立有利於穆斯林的權力平衡。

黎巴嫩與敘利亞兩國關係有較深的歷史淵源。公元7世紀,黎巴嫩和敘利亞同為阿拉伯帝國所統治,16世紀初,同被併入奧斯曼帝國的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黎、敘均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由於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高漲和要求獨立的呼聲不斷,1943年8月,敘利亞成立自己的政府,同年11月黎巴嫩宣布獨立。相似的歷史和相同文化背景使敘、黎兩國保持著“特殊關係”。
黎巴嫩1943年獨立後,國內黨派和教派林立。隨著各自力量的不斷發展和變化,黎巴嫩各派之間圍繞權力分配產生嚴重分歧,武裝衝突不斷,致使政局一直不穩。1975年,黎基督教長槍黨民兵同穆斯林民兵之間發生武裝衝突,導致內戰爆發。
為穩定黎巴嫩局勢,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1976年5月授權敘利亞派遣由3.5萬人組成的軍隊,以“阿拉伯威懾部隊”名義進駐黎巴嫩。阿盟此舉遭到黎基督教派別的強烈反對,他們一直把敘利亞軍隊視為“占領軍”。1989年3月,黎基督教軍隊領導人奧恩打著“從敘利亞占領下”解放黎巴嫩的口號,同敘利亞軍隊及其支持的穆斯林武裝開戰。
面對黎巴嫩危機,阿盟國家多次舉行會議,商討調解和解決危機的途徑。1989年9月30日,在由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和阿爾及利亞3國元首組成的阿拉伯3方最高委員會的調解下,來自黎巴嫩議會的33名基督教派議員和30名穆斯林派議員在沙特的塔伊夫市舉行會議,商討黎巴嫩政治改革以及敘利亞在黎巴嫩駐軍等問題。經過3周的艱苦討論,與會者最終於10月22日通過了黎民族和解的最後妥協檔案,後稱塔伊夫協定。
檔案規定,黎巴嫩將對1943年起實行的黎教派政治制度進行改革,以便重新建立有利於穆斯林的權力平衡。檔案要求將黎議會議員的席位從原來的99個增至108個,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席位對等。檔案還要求敘利亞軍隊在兩年內協助黎巴嫩正規軍恢復主權,在選出總統、建立和解政府、實行政治改革後從貝魯特及其周圍地區撤到黎東部貝卡谷地,然後再同黎新政府談判全部撤軍問題。
由於沒有明確規定敘利亞撤軍的具體時間,塔伊夫協定一直遭到黎基督教領導人奧恩的抵制。但協定得到絕大多數黎巴嫩人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被認為是當時形勢下“唯一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現實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