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0年數據,原村民只有115戶在舊村區域留守居住。“農民公寓”則儼然是一座座現代小區,高聳站立在遠景路附近,望著這片舊村。
在棠下村經濟聯社相關負責人眼中,棠下村的“膨脹”始於機場路的開通。他說,上世紀60年代,棠下是一片田地,當機場路從田地穿過,棠下村也開始悄悄變化。
1998年開始,棠下村開始了征地,萬方園、雲頂花園等樓盤建了起來,棠下村的面積也不斷縮小。“過去棠下村一直延伸到白雲山上一座古廟,後來地越來越少。”該負責人說,棠下村村民的生活逐步由“耕地”變成了“耕房”,整棟整棟出租。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擠到這裡做生意,附近有不少市場和工廠,村中空地極速建起很多雜亂的小高層,樓距狹小,縫隙“親密”得可相互握手問好,成了“握手樓”村。
這正是棠下村的A面,一條城中村的典型之處。據數據,棠下村遍布1100座“握手樓”。如今,棠下仍沒有停止“瘋長”的步伐,不少村民在改造房屋,地面滿是泥漿水漬。
“不知道那裡刮來一陣風,村里滿是工地。”對於懸在頭頂的建築材料,劉冰滿是怨言,為了避讓一施工民房,他每天要多繞200米的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