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城關鎮位於縣境中部,東與白鶴、送莊、朝陽三鎮交界,西和小浪底鎮相連,南同朝陽、常袋兩鎮毗鄰,北跟白鶴鎮接壤。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4公里,總面積78.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0.34%,境內丘陵綿延,溝壑遍布。海拔最高402.2米,最低225米。全鎮有6個城市社區,24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214個居民組,9078戶,43010人,人口密度547人。總土地面積117694畝,耕地67165畝,人均1.5畝。在總人口中,除蒙古族1人,回族1人、壯族7人外,其餘均為漢族。鎮政府駐長華村。清朝初年居民多姓陳,地勢低凹,故名陳凹,又因東西長,南北窄,另名長凹。1931年更名長華(今習慣仍稱長凹)。鎮中有東西大街。1959年縣政府遷駐後,向東擴展與孟莊相連,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國前屬河清鄉第十保,1948年解放後,屬孟津縣第二區。1951年區政府由白鶴的霞院遷至長華。1956年撤區成立了長華中心鄉。1958年長華、胡坡兩鄉合併成立長華公社。1961年分為長華、胡坡兩公社。1962年再次合併為長華公社。1969年分為長華、王良兩個公社。1982年據省政府豫政(1982)14號《關於恢復各縣城關鎮建制的通知》精神,4月1日起長華公社改為城關鎮。
1959年冬,全鎮投工10.6萬個修九泉水庫。動用土石方127萬立方米,半年建成。總庫容量402萬立方米。實際攔蓄水量11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600畝。1985年全鎮有機電灌站36個,配套35個。機井72眼,配套63眼。各種渠道總長15萬米,有效灌溉面積5650畝。各村因地制宜開挖水窖300個,蓄水量2.4萬立方米。
1985年全鎮擁有大中型農用拖拉機18台。小型手扶拖拉機160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32台,1925.5馬力。農用水泵68台、噴灌機械23套、收割機2台、脫粒機371台。農產品加工機械528台,3669.5馬力。作業機械282台。
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谷、穀子、紅薯等。由於歷年興修水利,實行機耕,科學施肥,1980年糧食畝產量在嚴重旱澇風災下,仍達506斤,總產2877萬斤。1984年畝產量497斤,總產3820.4萬斤,1985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0787畝,比1984年的76810畝減少7.84%。由於嚴重旱災,年畝產量下降到351斤,總產下降到2478.5萬斤,比1984年下降35.1%。
建國後,城關鎮的林業發展較快,至1985年造林面積達到1150畝,零星植樹14.1萬株,育苗面積900畝。果園面積1421畝,其中蘋果園1415畝,占99.5%,年產量1300市擔。新栽桃樹171畝,5180株。梨樹900畝,3萬餘株,山楂樹3萬餘株。
全鎮家畜主要有牛、騾、馬、豬、羊,家禽主要有雞、鴨、鵝等。1985年有大牲畜6421頭,其中牛占81.4%,5227頭。當年出售、自宰的肉用牛187頭,產牛肉20.4萬斤;豬7847頭,當年出售、自宰2997頭。產豬肉65.4萬斤;羊4919隻,其中奶山羊4511隻,產奶376.6萬斤;雞、鴨、鵝74972隻,禽蛋產量達19.6萬斤;兔4248隻。
1979年後,發展了漁業生產。1985年養殖面積120畝,產魚3000公斤。
建國前,城關鎮僅有鐵木業及其他手工業作坊,多為農閒時生產經營。建國後,鎮辦企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至1985年有水暖器材廠、針織廠、金鋼石廠、塑膠編織廠、汽車配件廠、鋼膠線廠、鋼窗廠、水電安裝隊、服裝公司等。1985年工業淨產值為:服裝廠8.8萬元、水暖器材廠7.6萬元、塑膠編織廠4.7萬元,金鋼石廠4.1萬元。村辦企業有農機廠、化工廠、燈泡廠、購銷公司、建築隊等,年收入110萬元。
長華鎮的商業有一定基礎。1959年縣政府遷駐後,發展更快,成為全縣的商業中心。1979年後,國營、集體、個人開辦的商業門市部遍布街巷。百貨、五金、土雜,食品各種貨物俱全。鎮供銷社除在縣城設有11個門市部外,在各行政村都設有綜合門市部,年購銷總額達到277.4萬元。
鎮政府駐地長華村,交通方便。1979年後除國營客運外,集體與個體的客運發展迅速。1985年全鎮擁有汽車45部,拖拉機147台,硬化公路33條,長達52公里。新築公路10公里。鎮郵電所有總機1台,裝機50門。
1985年全鎮有10千伏輸電線路44公里,400伏輸電線路51.7公里,變壓器80台,10130千伏安。全鎮22個行政村,214個居民組全部通電。
城關鎮在清朝時僅有私塾,多設在廟宇、宗祠、民宅內。有村塾、祠塾、家塾、義塾四種,計50餘所。民國時期始有國小,僅有完小1所。建國後教育事業不斷發展,1985年鎮轄區內有縣第一,第二兩所高級中學;國中11所,42班,學生1614人;國小21所,學生4676人;幼兒班19個,兒童571人;農民業餘教育小組216個,大多數農民都參加了學習。
寺河南、李窯村一帶是仰韶、龍山文化遺址。寺河南有中陽寺,孟莊有望京樓。
長華、雷莊、朱莊村的業餘劇團建國前有一定基礎。建國初期演出節目大多為傳統劇目。長華、孟莊、寨溝、李家窯的獅舞歷史較長。長華、孟莊獅舞每逢春節、元宵節在縣城架設老桿表演節目,亮旗荒的嗩吶聞名全縣。各村有文化室,村村通廣播,全鎮安有廣播喇叭5800隻。集體、個體電影隊6個,經常活躍在農村。
鎮轄區內建國前有私人中醫診所30個、西醫診所2個,從醫人員48人,這些診所多為半醫半農,坐堂治病。建國後各村於1954年成立衛生室。1981年經縣考試,全鎮有47人達到了中專水平,領取了鄉村醫生證書。鎮直屬的城關衛生院,前身是1952年合股建立的中西醫聯合診所。1985年該院有3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4人,病床30張。1955年衛生院增設婦科門診,至1985年全鎮有接生員140人,婦幼保健醫生39人。1981年和1982年對全鎮嬰幼兒進行了健康檢查,免費驅蟲。
1974年人口計畫生育工作,作為基本國策貫徹執行。1985年計畫生育率達到了9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7‰。
招商引資
城關鎮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完善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強化績效考核工作機制,形成了“無人不招商,無時不招商,無事不招商,無處不招商”的工作氛圍。2008年,全鎮引進100萬元以上項目17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7個。引進縣外到位資金4.3億元,引進市外到位資金2.58億元,分別占目標任務的215%和258%。投資1800萬元的大件精密鑄鋼、投資500萬元的誠信汽修等七個項目均已建成運營。投資3200萬元的豫甲汽配擴建項目、投資1.1億元的永新特鋼二期擴建項目、投資1.5億元的亞威金地商貿房地產開發等10個項目正在抓緊建設。招商引資的紮實推進,為城關的發展增添了後勁。
工業經濟
在抓好招商引資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有企業的指導和協調。黨政班子成員深入各個企業,開展座談調研,及時解決問題,著力扶持和培育財源骨幹企業,新增了津達機械、承陽重工兩家規模以上企業,使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了8家。2008年,完成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53億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39億元、實現利潤1110萬元、實現工商稅收4713萬元,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鄉鎮”。
新農村建設
一是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2008年,全鎮落實糧食直補資金353萬元,補貼面積5萬餘畝;落實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家電購置補貼80餘萬元。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完成扶貧搬遷46戶,改造農村草房、土窯房和危土坯房17戶。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參合農民達到3.8萬人,參合率達到97%以上。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教科書費,為貧困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10件實事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件實事。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投資1130萬元,完成了孟桐路改建工程;投資800萬元,硬化通村通組通戶道路28公里,全鎮60%的生產組、25%的農戶實現了道路暢通。投資260萬元,改建了孫溝、牛步河、九泉、王莊、丁莊等8個社區服務中心。投資80萬元,在孫溝、楊莊等村更換飲水管道12.3公里,新建蓄水池6座。投資24萬元,在馬步、城東等村鋪設污水管道4公里。投資45萬元,完成了雷莊、王莊、保障、寺河南等9個村的標準化衛生所建設。大力推廣沼氣技術,新建戶用沼氣1300座,300立方的大型沼氣2座,建成村級沼氣技術服務站14個。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三是調整產業結構,鞏固農業地位。城關鎮以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畜牧養殖、推廣特色種植、搞好勞務輸出為主要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糧食生產上,大力推廣優質小麥種植技術,發展優質小麥3.2萬畝,占全鎮麥播面積的65%以上,全鎮糧食總產達到2.74萬噸。在畜牧養殖上,抓好經紀人隊伍建設,發揮養殖協會作用,科學防控,嚴格免疫,成效明顯。2008年,全鎮新上千隻以上養雞戶100家、30頭以上養豬戶185家,全鎮商品豬存欄達到4.4萬頭,牛存欄達到4450頭,肉蛋雞存欄達到15萬隻。在特色種植上,重點抓了菸葉、花椒、蔬菜、瓜果及小雜果種植,落實菸葉種植面積1000畝,實現農民收入180萬元;大力推廣反季節蔬菜種植技術,新上蔬菜大棚6個,穩定蔬菜面積1500畝,全鎮蔬菜產量達到4000噸;大力發展果樹種植,新增花椒、薄皮核桃等小雜果種植300餘畝;落實瓜果面積2900畝,瓜果產量達到3700噸。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上,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2008年,全鎮共培訓農民工2800餘人次,其中引導性培訓2000餘人次,技能性培訓800餘人次,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500萬元。
四是以“四清七集中”為重點,深入開展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公路沿線村的集中整治中,沿路各村共出動勞動力1.9萬人次,車輛1560台次,清運垃圾雜物2.6萬方,拆除違章建築490處,新建垃圾池145個,花池260座,刷新立面牆體2.8萬平方米,農村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觀。同時,組建了保潔隊伍,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有效鞏固了集中整治成果。通過集中整治,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由外向內,由局部到整體,由表面向縱深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