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初期,全縣設5個區,城關屬中區。民國30年(1941年)日偽政權將全縣改設為3個區,城關為區。民國34年(1945年)城關為沙隨鎮。同年9月改沙隨鎮為新吾鎮。1949年,寧陵解放,全縣設5個區,城關為三區。1951年,全縣設6區1鎮,設立城關鎮,治所在縣城南街,下轄東關、西關、南關、北關4個鄉。1956年10月,將城關鎮改為城關回族鎮。1958年秋,撤銷鄉鎮建制,成立城關人民公社,城關回族鎮為城關人民公社。1960年5月,撤銷寧陵縣建制合併到睢縣,設立寧陵鎮。1961年7月,恢復寧陵縣,同時恢復城關人民公社。1964年,城關與城郊合併,仍為城關人民公社。1977年,城關與城郊分設,城關為城關鎮人民公社。1978年前,鎮政府駐南大街(現新吾南路)路東。1982年,改城關鎮人民公社為城關鎮。鎮政府遷往現址。1983年,改城關鎮為城關回族鎮。至今。
行政區劃
新區居委會、電台新村居委會、東湖居委會、寧陽路居委會、府前街居委會、東街村、東關村、西關村、南關村、北關村
地理位置
全鎮交通方便,能源充足,物產豐富,鄭永公路橫貫東西,柳柘公路縱穿南北,霍連高速公路緊靠我鎮北部,京九、隴海兩條鐵路的交匯處--商丘市,距我鎮不足30公里,是久負盛名的泡桐之鄉和槐山羊繁育基地。
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寧陵縣城關回族鎮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唱響“全面提速,跨越發展”的主旋律,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突出“城鎮建設,招商引資”兩大工作重點,大力發展鎮域經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業建成有占地2000多畝的南苑優質蘋果種植園,年出欄5000多頭的金博肉牛養殖場,全鎮共擁有大中型養殖場13家,養殖專業戶180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0多家。工商企業主要有異型鋼管廠、鴻泰皮革廠、華旺食品廠、清真肉食廠、鵬程不鏽鋼廠、金鑫塑鋼有限公司、田雨汽車飾品製造有限公司、寧陵縣梳絨有限公司、中實寧陵礦冶設備有限公司、寧陵縣鑫源鑄造有限公司等。2011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完成 14.98 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6.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90元。先後榮獲河南省鄉鎮“五好”黨委、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河南省先進基層黨校、河南省民族工作“四爭創”先進鄉鎮,商丘市工業經濟發展先進鄉鎮、商丘市信訪工作先進鄉鎮、商丘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鄉鎮、商丘市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鄉鎮、商丘市城鎮建設強鄉鎮、商丘市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多年在全縣綜合目標考評中位於先進鄉鎮行列。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展鎮域經濟,積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拉大城鎮建設框架,改善投資環境,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全鎮形成了皮毛、皮革、肉食加工、桐木拼板、童車加工、綜合養殖、建築安裝等支柱產業,被省政府命名為“鄉鎮企業500強”的天河皮業集團是我鎮的龍頭企業,在它的帶動下,我鎮現有皮毛、皮革加工廠10多家,三個養殖專業村和20多家冷凍廠。龍頭企業福發童車廠在廠長秦正江的苦心經營下,從一個家庭作坊式小型加工廠發展到現擁有職工500多人,年產值近600萬元大型童車加工廠。南關桐木拼板廠是我鎮又一個龍頭企業,該廠生產的桐木拼板質量過硬,信譽度高,產品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產品供不應求,深受用戶清眯,並促進了全鎮林業的發展,帶動形成了二十多個桐木購銷專業隊。鄉鎮企業基本上形成了產購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格局。目前我鎮道路四通八達,郵電、通訊、電力、醫療等設備齊全,全鎮鄉鎮企業已達22個,個體私營企業114家,社會總產值達33144萬元。其中工業完成產值15466萬元,實現入庫稅金4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0元。全鎮政治進步,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社會穩定。該鄉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等。1989年,全鎮糧食總產3453噸。1995年,由於擴大了經濟作物面積,糧食產量有所下降,當年,全鎮糧食總產2706噸,比1989年減少747噸,減幅為22%。2000年,由於縣城規模的擴張,該鎮耕地面積減少,由此造成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下降,當年全鎮糧食總產僅3162噸,比1989年減少291噸。2005年以後,由於國家加大良種補貼的力度,民眾種糧的積極性提高。2007年,全鎮糧食總產4407噸,與1989年相比增長27.6%;比2000年增產1305噸,增幅為41.3%。2007年,全鎮油料總產441噸,其中花生390噸。水果總產1579噸,大部分為蘋果。蔬菜總產5777噸。農業總產值達26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14元。
該鎮利用地理優勢和傳統優勢,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95年已形成了皮毛、
皮革、肉食加工、桐木拼板、童車加工、綜合養殖、建築安裝等支柱產業,產值超過億元,被地區命名為億元鄉鎮。該鎮天河皮業集團被省政府命名為“鄉鎮企業500強”。在天河皮業集團帶動下,該鎮發展皮毛、皮革加工企業10多家,養殖專業村三個、冷凍廠20多家。2000年,該鎮福發童車廠從一個家庭作坊式小型加工企業發展到擁有職
工500多人,年產值近600萬元大型童車加工廠。該鎮桐木拼板廠生產的桐木拼板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並帶動形成了20多個桐木購銷專業隊。2007年,該鎮有皮毛皮革加工、醬菜加工、醬菜及花生加工等65個工業企業和餐飲、娛樂等服務業。全鎮工業總產值達39626萬元。財政收入807萬元。
社會事業
配合縣城做好整體規劃,擁有110KV變電站1座程控電話移動通訊有線電視、供水管網入戶率100%興建了垃圾池,鎮區總綠化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覆蓋率達85%。文化教育,健康發展。現在已有回民中學1所、國小兩所、幼稚園16所,職業技術學校6所。在校學生1600餘人。同時,傳統的民間文藝得到發掘和整理。東關村武術後繼有人。
民族文化
城關回族鎮知名清真食品有槓子饃、垛子羊肉、哨子湯。
鎮域內寧陵東關清真寺是目前商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回族古建築。寧陵東關清真寺始建於元末明初,據史書記載當時規模很小,僅有幾間草舍。明朝萬曆九年(1581年)夏,時為東關村伊斯蘭教徒,又在生意上賺了錢的關本太、關本生兩位賢達人士出資睢州匠人陳大魁領工大興土木重建清真寺。他們買下13畝半地,先建清真寺門樓,又建聚禮大殿,隨之還建起藏經樓、講堂、水房等房舍90間,形成一處坐西朝東,三進兩跨,南北廂房,相攜清真寺大殿的一座建築群體。 目前,這座古老的清真寺,位於位於縣城信陵東路南側東關清真寺路10號,座西朝東,占地面積10畝2分。該寺由東向西整個布局是:門樓、對廳、大殿、望月樓、南北兩院五大部分組成。
近年來,城關回族鎮政府對鎮區兩條主要街道、三個康居示範村、三個市場和四個廠區進行了規劃。投資500多元萬實施了寧陽路拓寬改造工程。投資300多萬元對縣城新叾路的供排水、規範並完善了南街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南關建材交易市場、北街家俱市場,東街皮毛皮革市場等。在葛伯西路開發建成了占地1.5平方米,集體閒、娛樂、購物、居住為一體的大型商貿一條街。目前,全鎮形成皮毛皮革加工、木材加工、牛羊繁育、食品等支柱產業。寧陵縣城關鎮歡迎各界人士共謀城關發展,投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