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城址位於河北隆堯縣城正西12.5公里的雙碑鄉亦城、城角二村周圍。該城始建於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戰國時期趙國僅次於邯鄲的第二大城市,是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該城北鄰泜河,三面環崗(正南1.5公里為木花崗,東南1.5公里為光泰崗,西南2公里為馬棚崗),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向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各崗上密布戰國、漢代古墓數千座。該城近方形,西北部為斜角。城牆全長共8017米:其中東城牆2225米,南城牆1915米,西城牆1451米,北城牆2426米,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東西城牆的南半部及南城牆除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外,大部分輪廓清晰,保存完好,占總城牆的五分之三,目前城牆平均殘高2—6米不等,最高處7米,基寬16.5米,夯土築就。城牆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鋪有一層栣木,栣木間距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當於現代建築的鋼筋。該城共九門:東、西各三門,南二門,北一門。城門寬約16.5米,護城河距城牆10米,河寬18米;中心宮殿建築區在城內中北部,南北寬300米,東西長1400米,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柏人城址是我國保存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
柏人城曾發生過“劉邦過柏人遇刺,不宿而去”和劉秀殲王郎的“柏人城之戰”等重大歷史事件。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劉邦北征回師,經過柏人慾宿,趙相貫高派人埋伏在這裡,準備行刺劉邦,劉邦警覺後,“不宿而去”,貫高等人的陰謀未能得逞。後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曾在柏人城外打敗王郎大將李育,柏人城便成為劉秀在河北一帶的重要軍事堡壘,為光武中興奠定了基礎。
柏人城周圍崗上遍布戰國及漢代古墓,該城歷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瓷器、金屬器等,代表器物有該城在戰國時期所鑄“白人”刀幣和刻有“柏人”的銘文戈。當時趙國只有邯鄲和柏人兩地鑄造錢幣,足見當時柏人城歷史地位之重要。
柏人城自春秋中、後期始建,戰國至兩漢達到鼎盛期。兩漢時柏人城為縣級行政首府,北魏時曾易名“柏仁”。於唐天寶元年(742年)被洪水淹沒,延容1200餘年,因此,城內地下遺物相對保存較好,已探知中心區文化層厚0.5-2.5米,文化內涵豐富,且很少擾亂破壞,為發掘、探討、研究古代城池建設提供了最好的實物標本。
柏人城址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公布為省級大型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