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坑仔村昔有言,吳等姓少數居民明弘治年間(1489~1505)鄭、蔡、林等姓分別從潮陽梅花、神福建莆田等地遷入,聚居成村,因村處三面環山的低洼地,故名坑仔。
近現代
坑仔村屬革命老區,1927年初,隆江區農會轉移於此。4月在東江特委領導下,林子云等到在村組織赤衛隊,進行武裝鬥爭,1927年底至1928年村遭國民黨軍隊多次圍剿,燒為廢墟,村民逃散,1930年村民陸續回歸,被迫改為鳳湖村,直至1949年才恢復村名。全村屬丘陵地,聚落緊貼甲伯公路,自北向南延展。2009年有人口5671人,831戶,耕地面積1360畝,其中水田226畝,旱園1134畝;主要種植水稻、薯類、蔬菜等。有始建於八十年代的國小一所,原址於村中的三鳥場,後移址,1994年重新選址於村西興建鳳湖國小,06年集資140萬新建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教學樓一棟,2009年有學生750人,教職員工20人。2005年村集資建設公廁,成立衛生專業隊,實現衛生管理制度化,2008年,省撥款440萬修建東畔鋪洋農業深度開發項目,實現農業灌溉科學化。村南有一惠境內最古老樟樹。旁有17棵榕樹成列分布,組成村的綠色屏障。坑仔村以農業為主,農田集中分布於村東西兩翼,近年來,在當地黨政的帶動下,充分分發揮地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重點種植反季節蔬菜,2009年總收入1705萬元,人均收入30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