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共有耕地面積3284.55畝。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左右。人均占有糧食320公斤。
平均海拔824米,是個典型海拔高,氣候寒冷的高寒地區。森林覆蓋率高,全村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於林業和種植業。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和濃厚的侗文化,是開發避暑度假山莊的好場所。
地良村風景、名勝、民俗文化
1、地良丘山(俗稱飯盒坡)。丘山位於村委會駐地沿202省道往南2公里處。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七月七日,地良才子龍文藻、龍潛鋒在此山上,以原來古歌為基礎,以本地飛歌為底調,融入了絕句、律詩等形式,創立了“歌中有詩,詩中有歌”,獨具風格的地良歌。為了紀念這兩位歌仙,在地良湯昌奎先生的倡議下,大家群策群力,於2011年修建了歌仙亭。歌仙亭周邊綠樹成蔭,蒼翠欲滴,鳥語花香,涼風清爽。站在歌仙亭上,不僅可以俯瞰清江秀水,還能夠遠眺巍峨群山。待到夏秋時節,登山觀日,極目蒼茫,頓覺爽氣西來,衣袂飄飄。置身歌仙亭內,懷古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高唱飛歌。
2、高登。高登位於202省道旁,其地勢較高、開闊平緩。此處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古道可以通向在侗鄉極負盛名的“白雲書院”。白雲書院肇始於明清,鼎盛於民國,曾是天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如今尚存比較完好的古驛道,似乎在訴說著這裡曾經輝煌的歷史。“倚檻憑欄,俯瞰錦江秀水,滾滾為余盪襟;登樓附闕,縱觀天柱名山,紛紛向此低頭。”從“白雲書院”這副門聯,便可想像其當年“弟子三千,才子云集”的盛景繁華。經過考察,我村和有關部門認為:往白雲書院的沿途可開發成人文生態景區或生態農業園區。可以打造為集度假、休閒、觀光、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景區。
3、龜山塘龍。龜山即現在地良村民委員會和地良國小的駐地。此山形同一隻千年烏龜,從萬丈深潭——龍塘里昂首爬出。龜山周圍,古樹成蔭。龍塘坎上,千年的紅豆杉參天而立,青岡大樹的樹冠遮掩著清澈的溪流。大大小小的瀑布,逐級傾瀉而下,飛花濺玉,蔚為壯觀。 “藉勝地以培人才,文明大啟;沐東風而沾雨化,後秀挺生。”這是地良國小的門聯。它說明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在地良紳士胡啟模倡議下,村民集資將原分別建在德仁和地良老寨的兩座私塾合而為一,在龜山上建立起“地良國小”。2006年,由香港老闆黃佩球及其夫人安女士的資助下,加上政府的配套資金,建立成新的:球安地良希望國小。地良國小解放前就擔負著地良、克烈等村,甚至錦屏高田、登甫等地學子的啟蒙教育。培養了諸如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警衛團長龍才鏗,中國遠征軍抗日英雄龍才坤,國民政府 天柱縣教育科科長龍武略,國民黨某團團長湯克相;革命先烈龍武昌、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師長姚啟歌,侗鄉才子 龍全鋒等一大批人才。解放後,地良國小繼續擔負地良村、克烈村等地學子的啟蒙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原天柱民族中學校長、黔東南民族師專附中校長龍武通是遠近聞名的教育專家;侗族畫家、貴陽書畫協會會員、貴陽書畫研究會會員胡顯清的畫作,曾被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收藏;中國音協會員、國家一級作曲家龍廷才的《請到侗家吃油茶》等曲目,在民間廣為傳唱,並多次獲得州、省甚至國家級的嘉獎;貴州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原副主席兼秘書長龍起佳,也有很多作品流傳於世;貴州省湖北商會秘書長、融華集團副總裁、貴州琦石文化投資有限公司CEO湯昌奎集作家、收藏家、經濟師、註冊建造師於一身,成為地良新一代傑出人才的代表人物…… 建校八十多年來,地良國小培養的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學生319人;大學以上學歷的學子100餘人,其中博士生3人。目前,在校大中小學生231人。美麗的龜山真可謂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4、白水洞瀑布。沿高登待開發農業生態度假山莊去“白雲書院”至香茶坳的古道往茅平方向2公里左右,有一條小溪叫洞王溪。這條溪水從百餘丈高的山崖上直瀉而下,形成了一條美麗壯觀的銀白色水簾。洞王溪的水源來自毫無污染的大山深處,水質優良,可直接飲用。這就是所謂的白水洞瀑布景區。從白水洞景區沿古驛道往烏龍嶺,過茅坪竹海便到茅坪鎮。這條古道在明清時期至民國37年三星公路開通前,一直是高釀、石洞等地通向清水江的主要通道。
經考證:“白雲書院”、“白水洞瀑布”及古驛道是清水江文化的另一源頭。
5、黃上古石橋及神奇雪花樹。從村委會沿古驛道“(花街路)走2公里左右,即到地良村另一自然寨——黃上。黃上往龍皎的小山口,有座石拱橋。此橋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1813年)。橋頭岩石上有一棵千年古樹,其樹根伸得很長,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其中有一碗口粗的樹根從岩石中鑽出,順著橋面鋪設的石塊下面土層一直延伸到對面山上另一棵青岡古的樹根中,與青岡古樹又一碗口粗的樹根交織在一起。此情此景,宛如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緊緊握在一起的兩隻巨手。這棵大樹很神奇。每當它的花兒含苞欲放之時,就預示著嚴寒的到來。每當此樹花開,周邊一定會有紛紛揚揚的雪花與之交相輝映。故美其名曰:“雪花樹”。此樹花開得越盛、越美,雪花就下得越大、越緊;花開幾次,雪花飄幾次。而且花謝雪停,非常準時。此等神奇,人間罕見,堪稱稀世之寶。
6、龍氏家祠及中國遠征軍抗日英雄龍才坤故居。地良村有龍氏武陵堂和龍氏燕府堂家祠兩座,都是民族特色和歐式建築風格相互結合的古建築。它們分別建於民國30年(1942年)和民國26年(1938年)。龍氏武陵堂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氏燕府堂家祠因年久失修,於2010年不幸倒塌。其建築石木方上的書畫,至今仍為古代書畫藝術的瑰寶。
7、石碑。地良村石碑林立,碑文內容豐富。而尤以地良村與地引村合建的沖甲橋的碑文規模最大。而記載地良國小建校的碑文規模次之。一九三八年(民國十七年),德仁和地良兩所私學校合併為地良國小。自建校八十多年以來,校舍曾經歷四次修繕,碑文上都進行了一一記載。寅寨後龍禁封碑2塊,建立於清嘉慶二十年(1810年)。木錐南嶽廟碑文2塊,建於同治丙 年。地良合龍橋建造年代因碑文斷殘而無法考證,據說此橋有200餘年歷史。地良胡家生員胡以潛首倡建立學校的碑文一塊,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民國22年(1933年)碑文2塊,它記載了木錐南嶽廟維修情況。
8、地良大峽谷。地良大峽谷位於地良村委會駐地和地良國小北面,是一條又長、又大、又深的峽谷。地良溪水由此峽谷流向清水江。峽谷中,溪水清澈,魚美蟹肥;峽谷周邊綠樹成蔭,蟬唱鳥鳴。值得一提的是:峽谷左邊是一塊寬三百餘米,高一百餘米,300多個平方左右的懸崖峭壁。山洪濫發時,洪水直瀉絕壁,景致無比壯觀。
9、地良歌。地良村民風淳樸、勤勞善良、熱情好客、樂觀向上。以歌會友,以歌待客是地良村村民的特有民俗。無事上山吹木葉,客來必唱地良歌。說起地良歌,不能不提起龍文藻、龍潛鋒。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地良才子龍文藻、龍全鋒登上丘山(俗稱飯盒坡),在原來古歌的基礎上,以本地飛歌為底調,融入了絕句、律詩等形式,創立了“歌中有詩,詩中有歌”獨具風格的“地良歌”。地良歌有很多門類:有談情說愛的“玩山歌”;有談古論今的參堂歌;有寓意深遠的勸世歌。如“到了晌午得半天,到了六月得半年,人到三十得半世,命好才坐六十年”。有一唱三嘆的婚嫁歌。婚嫁歌中,又有欄門歌、筵席歌、上轎歌、釀海歌。現在地良歌因其韻腳的講究,比興之豐富、高亢之曲調,優美之旋律而廣泛流傳於天柱、錦屏、劍河等縣四鄉八鎮,成為苗嶺侗鄉的的流行歌調。
10、地良村古井。地良村山泉眾多,水質優良。而且每個自然寨都有泉水井:浩寨的塘寶井、寅寨的登龍井、黃上的登悶井、登文的登文井、陽山的富仁井、松里的壕悶井、豪大的沖腳井、大寨的登廟井、龍皎的圭老井等都是超過百年歷史的古井。這些古井泉水清冽,甘甜可口,成為滋養祖祖輩輩地良人民的“母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