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奧斯維辛

博羅夫斯基描寫集中營的短篇小說,不僅是波蘭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傑作。 ”“這不是我的孩子,長官,不是我的! 209再過一會兒,我應該放下手中的筆,懷念那個年代我曾見過的人。

內容介紹

1.作者博羅夫斯基的生平富有故事性,“天才作家,早逝成謎”。1943年,他被蓋世太保逮捕抓進奧斯維辛集中營,苦熬兩年後,奇蹟般地生存了下來,用小說的形式記錄了那段苦難的集中營歲月。不滿二十九歲時自殺身亡。
2.作品和本人受到諸多讚譽,終將與波蘭文學一起不朽。博羅夫斯基揭露納粹集中營人間地獄的小說,被波蘭文學界和歐美學者一致認為是描寫這一題材最優秀的作品。獲得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極高的讚譽!
3.冷酷與惡的極致必能喚起人們無限的善。這本集中營小說集記錄的是醜惡的極權統治下人性與生存的矛盾,見證罪惡、殘忍之後,能喚起人們對善無止境信念的追求。
4.博羅夫斯基的多篇作品被名導改編成電影。《告別瑪利亞》199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導演是菲利普?齊而格。《格倫瓦爾德戰役》1970年被改編為電影,名為《戰後的大地》,導演是安傑伊?瓦依達。獲得1970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 最佳影片(提名)
本書收錄的短篇小說精選自博羅夫斯基反映其集中營經歷的短篇小說集《告別瑪利亞》和《石頭世界》。
“二戰”期間,上千萬無辜民眾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毫無選擇的權利。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當中許多人不得不選擇偷竊、玩弄手段,為了活著而不惜一切代價:因為兒子偷麵包,做監工的父親 吊起兒子的脖子;因為想要活下去,年輕母親不願認領自己的孩子;因為想要多一碗湯、多一床毯子、靴子厚一點,那些具有行刑人與受害者雙重身份的、從犯人中選出來的犯人看守們將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送進毒氣室……
博羅夫斯基用客觀、冷靜的筆觸描寫了集中營里不同人的生活和命運:他們的反應、行為和生存方式。他的作品充滿勇氣,他敢於直面悲慘環境和身處其中的自己。
博羅夫斯基描寫集中營的短篇小說,不僅是波蘭文學,也是世界文學的傑作。他文風簡潔、筆法寫實,但在樸實無華之中,意義深邃,遠遠超越了純粹的事實。

作者介紹

塔杜施?博羅夫斯基(Tadeusz Borowski,1922—1951)
詩人、作家,“二戰”後波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43年到1945年期間,先後被關押於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和達豪集中營。戰後發表反映其集中營經歷的兩部短篇小說集《告別瑪麗亞》和《石頭世界》。因戰時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戰後的文壇氣氛均令他絕望,在不滿二十九歲時自殺身亡。

作品目錄

在哈門茨的一天 001
“篩選?你怎么知道……”
“故意讓你心煩意亂的,不是嗎?會有篩選的,就是這樣。害怕了吧,嗯?你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吧……”我為自己的小聰明不懷好意地笑起來,哼著集中營中流行甚廣的探戈舞曲《焚屍爐》,走開了。猶太人眼神空洞,突然間沒有了任何生氣,死死地盯著遠方。
女士們,先生們,請進毒氣室 047
“那個女的,帶上你的小孩!”
“這不是我的孩子,長官,不是我的!”她歇斯底里地號著,雙手捂著自己的臉,腳步卻沒停下來。她想藏起來,她想躲到那不用被送上卡車的人堆里去:這些人會步行到集中營,這些人還有存活的機會。她還年輕,身體健康,面容姣好,最重要的是她想要活下去。
在我們奧斯維辛(九封信)079
在一處十字路口,立著一座地標式的雕塑,刻畫的是兩個男人坐在長椅上竊竊私語,後面站著的第三個人探著頭偷聽。雕塑的意思是:小心……你們的每次談話都被監聽、分析、然後向當局報告。在奧斯維辛,人們彼此知根知底:他什麼時候成了一個“穆斯林”,他通過誰偷了多少東西,他掐死過多少 個人,又燒死過多少人。
這條路,那條路 141
就在一場足球比賽兩次發界外球之間,就在我的身後,三千人走向了死亡。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轉運來的人們從站台下來,沿著球場旁邊的兩條路走向小樹林:這條路從站台直接通往小樹林,那條路則要繞過醫院的圍牆。兩條路的終點都是焚屍爐。
施林格爾的死 165
我猜他去找我們長官就是為了這個女人。所以他走到女人身邊,牽起她的手。但這個裸體女人突然彎下身,抓了一把礫石,使勁扔在他的臉上。施林格爾痛得嗷嗷直叫,手中的左輪槍也掉在地上。那女人撿起手槍,對著他的肚子連開了幾槍。頓時院子裡亂作一團。
抱著一個包裹的人 171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有一天要進毒氣室了,我會怎么做。我可能也會想抱著我的包裹吧。”
他轉向我,微微一笑,仿佛有點不好意思。我注意到他整個人非常疲勞,看上去像是有許多天沒睡覺了。
“我想即使我被領著前往焚屍爐,我仍然相信在這路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抱著包裹就有點像拉著別人的手,你知道嗎。”
晚餐 177
我一直站在離處決地較遠的位置,所以根本無法靠近那條馬路。第二天,我們又被趕出去幹活,一名愛沙尼亞的猶太人幫我搬鋼錠。他已經被“穆斯林”化了。整整一天,他都在試圖說服我——人腦特別嫩,事實上,絕對是可以生吃的。
一個真實的事件 183
“這個故事並不是來自你一個人的經歷,”他神情嚴峻,用眼角的餘光瞟著我,“我比你到這兒的時間久一些,而且——你想知道嗎?他曾經在這兒,在這醫院裡,就是你口中的納莫克爾。他和你一樣,得了傷寒,高燒不退。他死了,就死在你現在躺的這張床上!”
沉默 189
在美國人走完所有的營房,和其他戰友一起返回總部之後,我們將那個人從剛才的下鋪里拉出來——由於捂著毯子,又被我們幾個人壓在上面,他躺在那裡不省人事,面孔埋在稻草床墊里——我們把他拖到水泥地面上,丟在火爐下。整個營房的人燃起仇恨的怒火。咆哮著,怒吼著,我們一腳一腳地把他踩死。
一月反攻 195
我們向他們津津有味地講述集中營的生活,正是那艱難而又需要耐心的生存狀態教會我們整個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座集中營;弱者為強者服務,而且一旦弱者沒有力氣或意願工作的話——就讓他們去偷或是讓他們死。
一次訪問 209
再過一會兒,我應該放下手中的筆,懷念那個年代我曾見過的人。我應該考慮一下我今天要去拜訪哪一個:是那個穿軍靴的垂死者,他現在是這座城市的一名電氣工程師;還是一家生意紅火酒吧的老闆,他曾經輕聲地喚我:“兄弟,兄弟……”
石頭世界 213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我的身體感官已經像樹脂一樣凝固僵化在我體內。與過去的年歲相比,那個時候我喜歡瞪大眼睛,驚訝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又像是走在護牆上的年輕人,誠惶誠恐地走在街上;但現在的我可以在鬧市中隨意穿行,毫不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