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象徵

土地象徵

《土地象徵》是200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宏明。

內容介紹

土地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占據什麼樣的地位?從歷史到現在的發展進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與時下盛行的經濟學研究視角不同,本書將通過對人類學著名田野調查地點——祿村的研究,從文化的角度揭示土地的社會象徵意義。

本書秉承費孝通先生《祿村農田》中的兩條主線——土地制度以及消遣經濟背後的公共儀式,將二者置於明清以來的社會變遷進程中加以考察。作者在深入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指出,正是在土地具有“不可讓渡”的性質之上,國家與地方社會才得以同時建立。祿村歷史上,土地從屯田向軍田、民田的轉變,公共儀式中洞經活動與花燈活動的變遷,都透露出國家與地方社會關係的變化。本書對人們了解中國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了解雲南民間宗教的歷史演變,對經濟人類學與宗教人類學的溝通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作者介紹

張宏明,1972年生,雲南人,人類學博士,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已出版《“土著”如何思考》、《歷史之島》(合譯)兩部譯作,發表《宗族的再思考》、《民間宗教祭祀中的義務性和自願性》等多篇論文。

作品目錄

導 論
一 祿村研究的主旨
二 祿村研究的整體性框架
三 調查概況與祿村現狀
四 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 祿村的社區背景
第1章 人文地理背景
一 地理環境
二 人文環境
第2章 明清時期的歷史背景
一 明代軍戶
二 衛所與屯田
三 明清時期的里甲民田
四 教化的困境
第二部分 民國時期的祿村
第3章 國家視野中的土地
一 民國時期的土地清丈
二 賦稅的厘定
第4章 祿村的地方精英
一 姓氏人口
二 公共職位
三 地方精英的權力角逐
第5章 農田經營中的社會關係
一 水利上的合作關係
二 私產經營上的社會關係
三 族產經營中的社會關係
第6章 公共儀式的實踐
一 洞經會
二 土主廟
三 洞經會的儀式
四 燈會的儀式
五 行善、教化與驅邪
第三部分 1949年以後的祿村
第7章 糧食徵購中的國家權威
— 1949年的公糧——以民國稅額為基礎
二 動態的公糧——畝積與田工之爭
三 趨向定額化的糧食徵購
第8章 品級結構的崩潰
一 創建新的基層政權
二 減租退押和清匪反霸
三 土改運動
四 土改複查運動
五 祿村的新面貌
第9章 生計經濟下的再分配體制
一 評工計分
二 政社合一
第10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一 祿村的土地使用原則
二 作為國家代理人的村幹部
三 村民小組的認同
四 家庭的經營
第11章 花燈和洞經的變遷
一 作為戲曲的花燈
二 洞經的“恢復”
結語
一 缺乏認同的社區
二 復魅的洞經
三 去魅的花燈
四 餘論
附錄一 祿村王昱墓志銘
附錄二 雲南省1949年公糧徵收累計表(1950年3月12日)
附錄三 祿村所在鄉土改統計數字
附錄四 祿豐縣祿村勝利農業生產合作社公約
附錄五 2001年祿村的提留項目
附錄六 1963年祿村8個生產隊隊委會成員名單
附錄七 2001年祿村村委會村務公開
附錄八 孤魂文憑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