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

圍手術期

圍手術期是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 ,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後的一段時間,具體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時起,直到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時間約在術前5-7天至術後7-12天。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是麻醉和外科術中常見的、可預防的併發症,發生率高達50%~90%。

圍手術期的準備

圍手術期的一般準備主要包括心理方面準備和病人的身體準備。

1.心理方面準備(含醫務人員)

(1)增進與病人及家屬的交流,對病人的病情、診斷、手術方法、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效果以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及預防措施、手術的危險性、手術後的恢復過程及愈後,向病人及家屬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術。

(2)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權的選擇,應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採取診斷治療措施,在病人沒有知情同意前,不宜做任何手術或有損傷的治療。

2.生理方面準備:病人維持良好的生理狀態,以安全度過手術和手術後的過程。

(1)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咳嗽和咳痰方法,術前兩周開始停止吸菸

(2)備血和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及貧血;血型鑑定及交叉配合試驗,備好一定量的全血

(3)預防感染:不與有感染的病人接觸;杜絕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員進入手術室;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①涉及感染病灶或切口接近感染區的手術;②胃腸道手術;③操作時間長的大手術;④污染的創傷、清創時間較長或難以徹底清創者;⑤癌腫手術;⑥心血管手術;⑦人工製品植入術;⑧臟器移植術。

(4)胃腸道準備:

①非胃腸手術病人,術前12小時禁食,術前4小時禁水,為防止麻醉或手術中嘔吐。術前一夜肥皂水灌腸。

②胃腸道(尤其是結腸)手術,術前1~2天進流質飲食,如果行左半結腸或直腸手術,則應行清潔灌腸,並於術前2~3天開始服用腸道制菌藥物,減少術後感染機會。

(5)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術前一周左右,根據不同狀態,經口或經靜脈提供充分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一般的擇期手術病人的靜息能量消耗值(REE)約增加10%.

(6)其他:術前一天或術日早晨檢查病人,如有發熱(超過38.5度)或女病人月經來潮,延遲手術;術前夜給鎮靜劑,保證病人的充分睡眠;進手術室前排空尿液,必要時留置尿管;手術前取下活動牙齒。

圍手術期護理

(一) 手術前期病人評估及護理

1.手術前期的護理重點

(1) 評估並矯正可能增加手術危險性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幫助病人做好心理和身體護理。

(2) 向病人和家屬提供有關手術的衛生指導。

(3) 幫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形態改變的調適計畫。

2.手術前期病人的評估

(1) 一般資料。

(2) 既往史及健康狀況。

(3) 病人心理狀況進行評估。

(4) 詢問親屬對手術的看法是否支持、關心程度及經濟承受能力。

(5) 評估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實驗室檢查結果及重要臟器功能。

3.手術前期病人護理措施

⑴ 心理準備:術前心理準備的意義是減輕焦慮;促進術後脈搏和血壓的穩定;減少術中麻醉劑的用量,減少病人術後對止痛劑的需求;增加病人術後活動的主動性;降低手術後感染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心理護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視病人的情緒反應,鼓勵病人表達自己的焦慮,感受或疑問,給予支持和疏導。

術前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誇大手術的危險性;不理解麻醉的過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對預後悲觀。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未知’,增強 病人的控制感。進行術前教育,安排病人參加娛樂活動都可以達到較好效果。

⑵ 環境準備:病房溫度應保持在18℃~20℃,濕度50%~60%,減少陪護。對新入院的病人,護士要介紹病區環境。

⑶ 身體準備:幫助病人完善各種檢查,護士向病人講解各項檢查的意義,幫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檢查。對於留取樣本的血,尿,便化驗檢查,應向病人交代各種標本的採集要求。

皮膚準備:清除皮膚上的微生物,減少感染導致傷口不癒合的機會。皮膚準備一般在術前一天進行。病人清潔皮膚,修剪指(趾)甲,並備皮。備皮的範圍需要大於預定的切口範圍。

呼吸道準備:目的是改善通氣功能,預防術後併發症。主要措施是戒菸和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訓練。如病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術前應行體位引流,霧化吸入,必要時套用抗生素。

胃腸道準備:目的是減少麻醉引起的嘔吐及誤吸,也可以預防消化道手術中的污染。①禁食禁飲:術前12小時禁食,術前6小時開始禁止飲水。腸道手術前3天起進少渣飲食,術前1天改流食。②灌腸:除急診手術病人嚴禁灌腸外,普通病人於術前晚常規用0.1%~0.2%肥皂水灌腸一次或使用開賽露,腸道手術時需清潔腸腔。③放置胃管或腸管,一般在術日晨放置。④排便練習。

增加機體抵抗力,加強營養,促進休息和睡眠。

為適應手術,術後變化的練習。

⑷ 手術晨護理:測量生命體徵並做好記錄,注意有無異常。

檢查皮膚及胃腸道準備。

囑患者排尿,決定是否置胃管和導尿。

取下髮夾,假牙及身上飾品。

擦去指甲油,唇膏,眼影等。

準確及時給予麻醉前用藥。

將病歷,X-線片,術中特殊用藥等一併清點,交給手術室接送人員。

記下家屬姓名,聯絡方式。

4.手術前病人健康教育

對病人健康教育的技巧是:儘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言語進行交流;告 病人各種事項,動作的理由或原因;多種教育方法並用。

術前病人應掌握的術後基本活動方法有:深呼吸,有效咳痰,體位改變和肢體功能鍛鍊,練習床上大小便。

(二) 中期病人評估及護理

1.手術室的環境 手術室應鄰近手術科室和相關科室。手術室分為無菌區,清潔區,半清潔區和污染區。適宜溫度為20~24℃,濕度為50~60%。

2.手術中病人的護理 包括評估及檔案記錄,體位準備和手術過程中的觀察。

(1)手術體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的舒適與安全;有利於暴露手術野,方便術者操作;對呼吸、循環影響最小;不使肢體過度牽拉或壓迫而受損;肢體不可懸空放置,應有托架支脫。

常用的手術體位:仰臥式、頸仰式、頭低仰臥式、俯臥式、腎手術式和膀胱截石位。

(2) 手術野皮膚消毒:消毒用藥液不可過多;從手術中心開始/,用力穩重均勻環行塗擦;消毒範圍應超過手術切口所需面積。

(3) 手術過程中的觀察:巡迴護士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及時發現病人的不適,或意外情況,防止併發症的發生,確保病人的安全。

(三)手術後期病人的評估及護理

1評估

(1) 麻醉恢復情況。

(2) 身體重要臟器的功能。

(3) 傷口及引流物情況。

(4) 情緒反應。

2.護理診斷

(1) 焦慮、恐懼:與術中放置引流管、術後身體不適有關。

(2) 自我形象紊亂:與手術有關。

(3) 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術後禁食、嘔吐有關。

(4) 軀體移動障礙:與傷口疼痛、管道約束有關。

(5) 自理缺陷:與術後疼痛、虛弱、活動受限有關。

(6) 活動無耐力:與手術創傷、機體負氮平衡有關。

(7) 腹脹、便秘:與術中操作、術後活動減少有關。

(8) 尿儲留:與麻醉、排尿習慣改變,直腸、肛門手術後傷口疼痛有關。

(9) 有感染的危險:與手術有關。

(10) 清理呼吸道無效:與麻醉和疼痛有關。

(11) 低效型呼吸形態:與疼痛、敷料包紮過緊有關。

(12) 疼痛:與手術創傷有關。

(13) 知識缺乏:與缺乏術後康復知識有關。

(14) 潛在併發症:出血、感染等。

3.護理措施 主要是維持各系統的生理功能;減輕疼痛和不適;預防術後併發症;實施出院計畫。

(1) 術後病人的臥位:麻醉未清醒前取側臥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腰麻病人術後去枕平臥6小時,硬膜外麻醉病人平臥4―6小時。麻醉清醒,生命體徵平穩後,顱腦部手術可取15°~30°頭高腳低斜坡臥位,如病人伴有休克,應取仰臥中凹位,即下肢或床腳抬高20度,頭部和軀幹同時抬高15°的體位。腹部手術後,多取低半坐位臥式或斜坡臥位,以減少腹壁張力,脊柱或臀部手術後可採用俯臥或仰臥位。

(2) 生命體徵的觀察:大手術後一般每15~30min測量脈搏、血壓、呼吸一次,至少連續4次,直至生命體徵平穩。後可改為每60min測量一次。小手術後可每1~2小時測量脈搏、呼吸、血壓一次,平穩後可改為每4小時一次。體溫一般為每2~4小時測量一次。

(3) 正常生理功能的維護

1)維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有嘔吐物及時清除。給氧。如發現病人煩躁不安、鼻翼煽動、呼吸困難,應立即查明原因,儘快處理。病人生命體徵平穩後,鼓勵床上翻身、變換體位,鼓勵其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

2)維持有效循環血量和水電平衡:給與靜脈補液。記每小時出入液量,保持各種管道通暢。記錄尿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檢查皮膚的溫度、濕度和顏色,觀察敷料滲血情況,每日計算24小時出入液量,根據中心靜脈壓、肺動脈契壓、尿量、尿比重、脈搏的變化調整補液量。定期取血了解電解質與酸鹼平衡情況,及時糾正失衡。

3)重建正常飲食和排便形態:術後飲食形態的恢復步驟由麻醉方法、手術的種類、病人的反應來決定。要鼓勵病人及早恢復經口進食。腹部手術,尤其是胃腸道手術後帶有胃腸減壓者,術後24~72小時禁食、禁水,經靜脈補充營養,待腸道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後拔除胃管,試行進食。

術後需觀察病人排尿情況,記錄自行排尿的時間。

4)控制疼痛、增進舒適:麻醉作用過去之後,切口開始感覺疼痛,術後當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為劇烈,24~48小時後痛感會逐漸減輕。切口痛與切口的大小、切口地部委、體位和情緒狀態等因素有關。

控制疼痛的措施包括取合適體位、藥物止痛和減輕焦慮。

使用要物止痛是術後24小時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

止痛劑的作用時間因藥物、劑量不同,以及病人的疼痛強度,對藥物的吸收、轉換和排泄能力的不同而異。

對執行的各種處理和操作向病人進行解釋,教導病人自我處理疼痛的方法。

5)引流管的護理:妥善固定;保持通暢;每日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按需要進行特殊護理,如沖洗;不過久留置各種引流。

6)併發症地觀察及預防

呼吸道併發症 :肺不張、肺部感染、肺水腫、肺栓塞、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症等,最常見的有肺不張和肺炎。

呼吸道護理問題的主要相關因素;(1)有吸菸史。(2)術前有呼吸道感染。(3)術後有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4)麻醉劑、氣管內插管和氧氣吸入導致支氣管分泌物增多。(5)術後疼痛劇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6)術後缺乏活動。(7)開胸手術導致肺泡萎陷。(8)麻醉性止痛劑的套用。

呼吸道併發症的主要預防措施:(1)術前做好呼吸道準備。(2)術後協助病人早期活動,臥床病人做床上移動和翻身。(3)鼓勵病人每小時需要重複做深呼吸5~10次,至少每兩個小時作咳嗽咳痰一次。(4)觀察痰液的外觀、性質。痰液粘稠,帶有顏色,或有氣味,給予霧化吸入、局部或全身用藥稀釋痰液、控制感染。(5)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6)避免術中術後嘔吐物誤吸,防止繼發感染。(7)評估病人是否有呼吸不暢和咳嗽抑制現象。給止痛藥物之前數呼吸,若呼吸次數低於12次每分鐘,不能給藥。(8)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術前積極控制感染,術中儘量不用吸入麻醉。

胃腸道併發症:多見腹部手術後,常見併發症包括噁心、嘔吐、腹脹、便秘和急性胃擴張,多數為麻醉反應以及術中暴露,手術操作刺激的神經反射性反應。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缺氧,精神心理因數也可能是術後胃腸道併發症的原因。

腹腔手術後胃腸道功能的正常恢復往往需要一定時間。一般情況下腸管功能的恢復在術後12~24小時開始。此時腸鳴音可以聞及,術後48~72小時整個腸道蠕動可恢復正常,肛門排氣和排便。由於術後禁食或進食過少,術後早期便秘屬正常情況,不需處理。如果術後已進食多天而不能排便,則需要採取通便措施。

胃腸道併發症的主要預防措施:①胃腸道手術術前灌腸,放置胃管。②麻醉前給藥。③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及早糾正低血鉀、酸中毒等。④術後禁食,留置胃腸減壓3~4天。⑤臥床病人取半臥位,坐床上移動和翻身,腹部按摩。⑥協助病人早期進行術後活動、下床行走。⑦嚴密觀察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⑧給予心理支持,消除緊張情緒。

泌尿道併發症:包括尿瀦留、尿路感染。術後8小時病人仍未排尿,恥骨上有明顯濁音區,既表明有尿瀦留。尿路感染多發生在膀胱,感染蔓延後可形成腎炎或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一般無全身反應,主要表現為排尿困難或膀胱刺激征,尿液檢查可發現紅細胞或膿細胞。

術後尿路感染的主要相關因素:①尿瀦留。②留置導尿③攝入水分不足。

泌尿道併發症的主要預防措施:①術前鍛鍊床上排便。②術後鼓勵和協助不習慣床上排尿者在床沿,或站立排尿。③給予鎮痛藥物控制疼痛。④積極解除排尿困難,防止尿瀦留誘發尿路感染。⑤對留置導尿病人操作時注意無菌原則⑥鼓勵留置導尿病人飲水,沖洗秘尿道。⑦觀察排尿情況切口併發症:切口感染和切口裂開。切口感染在手術後3-4天內最明顯。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及切口局部變化。術後初期病人底於38℃的發熱,較為常見,這是由於破壞組織的分解產物及局部滲液、滲血吸收後出現的反應,稱為外科熱或吸收熱,不需處理。若術後3~4天體溫恢復正常後再次出現的發熱,應及時檢查切口部位有無紅、腫、熱、痛和硬結或波動感。切口裂開發生與手術後6―9天,腹部切口裂開較常見,多發生於體質差、營養不良或是過度肥胖。切口感染、切口縫合不佳也是切口咧開的主要原因。

切口併發症的主要相關因素:①病人體質差、慢性貧血、營養不良或是過度肥胖。②切口有血腫、死腔。③術後切口保護不良。④術後嚴重腹脹使腹壁切口張力增大。⑤術後劇烈咳嗽、噴嚏、嘔吐,用力排便增加腹壓。⑥縫合技術不佳。

切口併發症的預防:①嚴格無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禦能力。③避免和及時處理術後腹脹、嘔吐等導致腹內壓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張力縫線或延長拆線時間,拆線後繼續腹帶加壓包紮傷口。⑤觀察體溫等生命體徵的改變及傷口局部變化,化膿的切口需及早間隔拆除部分縫線,引流膿液,防止切口裂開。

其它併發症:手術後常見併發症還有褥瘡、下肢靜脈血栓和化膿性腮腺炎。褥瘡和下肢靜脈血栓均與術後臥床、缺乏活動有關。一般手術病人均應鼓勵於術後24―48小時內下床活動,但循環呼吸功能不穩定、合併休克、極度虛弱,或是血管手術、成型手術、骨關節手術後病人應根據情況選擇活動的時間。下床活動要循序漸進,可由第一天在床上坐起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至坐床邊椅上數分鐘,然後再開始床邊、房間內和走廊走動。

(4)實施出院計畫:出院計畫的目的是讓病人及家屬做好出院準備,保持醫療、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完整性。實際上出院計畫的制定再病人入院後、手術前即已開始。

圍手術期低體溫

解釋

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IPH,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Hypothermia)是指核心體溫低於36℃,臨床上將核心體溫34℃~36℃稱為輕度低體溫。

平均而言,患者在手術期間核心體溫會下降1~3℃。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是麻醉和外科術中常見的、可預防的併發症,發生率高達50%~90%。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可引發嚴重的後果,為患者帶來額外的創傷和經濟上的損失。

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併發症

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對機體有諸多不利影響,大量臨床研究證實,

即使輕度的低體溫存在,也能導致許多嚴重的後果。

例如研究中廣為提及的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上升3倍,其發生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手術過程中手術切口將身體暴露在外源與內源性病原體之中,機體對手術病原體的主要防禦是通過中性粒細胞的氧化殺滅作用實現的。

1、低體溫觸發血管收縮,降低了組織的氧合量和灌注量,減少了中性粒細胞到達手術切口的數量和其超氧化自由基的產生;

2、低溫誘導多種抗炎細胞因子和白細胞介素水平下降;

3、亞低溫狀態增加氮的損失並減少膠原蛋白的產生,減緩傷口癒合;因而一系列的因素綜合導致手術部位感染(SSIs)的風險增加3倍。其餘圍手術期意外低體溫併發症包括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紊亂發生增加、輸血和輸液增加、延長藥物代謝時間、疾病恢復期時間延長,以及寒戰熱不適感等。嚴重的低溫症還會引起免疫功能損害、

凝血功能異常、室顫、呼吸抑制、機體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及死亡率增加,直接威脅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命安全。

此外患者常主訴術後初期的寒冷不適是住院期間最為痛苦的體驗之一,有時甚至超過疼痛。一旦發生了一系列的低體溫併發症,就必然導致臨床治療費用增加,例如對於治療心肌梗死、手術部位感染,增加輸血、呼吸機使用、ICU留置時間的費用等等,研究表明維持術中正常體溫可以節省人均醫療費用的支出高達$2,500-$7,000。因此及早發現、及時糾正術中意外低體溫,既可以減少圍手術期低溫症的諸多併發症,大大降低治療費用,也可以增加病人舒適感並減少褥瘡發生率,其臨床套用價值不言而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