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外文書名: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History and socialism Research Edits Publicatio
平裝: 25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11709346, 9787511709349
條形碼: 9787511709349
尺寸: 23.8 x 16.8 x 2 cm
重量: 440 g
作者簡介
程玉海(1954-),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導,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基地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運史。
張祥雲(1966-),男,山東萊州人,聊城大學學科建設處處長兼思政與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蘇聯問題與當代俄羅斯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國際共運史與社會主義研究輯刊(2011年卷)(總第1卷)》內容簡介: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世界觀和政治立場轉變,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他們不斷運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概念論述問題,並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共產主義”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和理論學說,以共產主義和共產黨命名自己創立的組織和理論綱領。以《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誌,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共產主義”的概念已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運動——無產階級解放的革命運動;二是指自己創立與發展的理論體系;三是指代替資本主義的未來的社會制度。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論述問題時,往往論述和強調其內涵的某一方面,但從總體上說,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作為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已經形成。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論述了共產主義革命是世界性革命的思想。他們指出,共產主義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而共產主義者同盟作為“國際工人組織”,則是“第一次國際工人運動”。由此可見,在1848年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一概念雖未產生,但“共產主義運動”及其“世界性”已經被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
媒體評論
160多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過了跌宕起伏的歷程,積澱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經驗教訓。今天,站在21世紀初所能達到的認識高度,理性地、科學地審視、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真分析和總結160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基礎上,探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發展的機理、規律,從而加深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加強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理支撐,使我們在新的創造歷史的活動中獲得走向未來的新的、更高的起點,取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動,應當是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
——程玉海《創刊詞》
目錄
論1922年三個國際柏林會議
戰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兩大國際組織對立格局的形成與演變
列寧民族區域自治思想探析
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緣起探析
列寧的政治智慧與1917年革命
列寧經濟法制建設思想探析
蘇聯的“增量腐敗”及其當代警示
論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對第三世界擴張的後果
金諾克時期英國工黨的工會政策評析
英國工黨性質的三維解讀
論毛澤東反腐防變思想及其啟示意義
論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形態定位
論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內涵的升華
深化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四種基本視角
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及其中國實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軌跡、啟示及未來展望
萌動與選擇:1930年代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走向
論“中國奇蹟”的充分必要條件
從毛澤東到胡錦濤:學習型政黨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
與時俱進視閾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科學發展觀的價值邏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