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第十一師
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11師。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取消各集團軍、軍的編制,改編為師。原軍被縮編為第11師。師長曹萬順,副師長陳誠。(後陳誠任師長)
組建第十八軍
1930年上半年,陳誠率第11師參加中原大戰,救曲阜、戰鄭州,為蔣中正立下戰功。1930年8月,蔣中正以第十一師為基礎擴編為第18軍,陳誠任軍長,轄第11師,陳誠兼任師長。
中原大戰
18軍組成後,即與夏斗寅師編為1個縱隊,擔任穿插任務,將馮軍在鄭州外圍的部隊分割,而後,協同主力進攻鄭州,將馮軍全線擊潰。
首次國共內戰
1931年初,蔣中正為加強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圍剿”,擴大18軍編制,將教導第三師改編為第14師撥歸18軍建制,陳誠兼任師長,周至柔任副師長;羅卓英任第11師師長。此次擴編後開赴武漢,分駐鄂南、鄂東和平漢南段。
1931年7月至9月,18軍師由胡北開往江西撫州前線,參加隊中央蘇區的第3次“圍剿”。在這期間,軍長陳誠為擴充自己的實力,不斷吞併雜牌軍部隊,先後將韓德勤的第52師殘部和郭華宗的第43師收編到該軍的建制序列。1932年秋,陳誠又將川軍張英第59師收編。
至此,該軍編有5個師:第11師,羅卓英任師長;第15師,霍揆彰任師長;第43師,劉紹先任師長;第52師李明任師長;第59師,陳時驥任師長。
由於18軍轄師太多,為方便指揮,不久後,第52師、第59師奉命撥歸第五軍。1933年,該軍參加了對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圍剿”和贛州戰役、南雄水口戰役、樂安宜黃戰役等作戰。
1934年春,陳誠辭去軍長兼職,由羅卓英繼任軍長,劉紹先任副軍長。下轄:第11師,黃維(後彭善)任師長;第14師,霍揆彰任師長;第67師,傅仲芳(後李樹森)任師長;第94師,朱懷冰任師長。1935年,18軍調駐浙江,參加了紅軍主力長征後對留在贛省的紅軍游擊隊的“清剿”等作戰。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18軍隸屬第15集團軍,羅卓英任軍長,轄第11師,黃維任師長;第14師,霍揆彰任師長;第67師,李樹森任師長;第98師,夏楚中任師長。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爆發後,18軍奉命增援上海。1937年8月15日,第98師率先趕到上海,其餘各師也陸續趕到,參加寶山、羅店、瀏河一帶的防守。此時,陳誠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任副總司令兼軍軍長。期間,該軍一直在“血肉磨坊”之稱的羅店鎮與日軍作戰。陣地丟失奪回多次,雙方死傷慘重。十八軍201旅旅長蔡炳炎陣亡。
蘇浙皖游擊戰
淞滬會戰後,18軍奉命撤離上海,退至蘇、皖、浙邊區進行休整。1937年10月,18軍第94師轉隸第七集團軍直屬。當時的第33旅旅長葉佩高就提出了以第11師教導隊為基礎組建突擊隊的議案。之後“蘇皖支隊”成立,在葉佩高的指揮下,不斷游擊消滅大批日軍,收復寧國等縣城。
1938年2月26日,羅卓英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兼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第67師師長黃維繼任軍長,陳沛任副軍長,隸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轄。這時,18軍下轄:第11師,彭善任師長;第60師,陳沛兼任師長;新編第23師,盛逢堯任師長。原第67師改隸屬32集團軍。
武漢會戰
1938年7月至9月,武漢會戰爆發後,該軍在九江至南昌的南潯鐵路德安地區作戰,打破了日軍迂迴德安之企圖。南潯路作戰結束後,11師由於建制過大,被擴充為19軍、第54軍、第79軍。其中黃維調離。第11師師長彭善升任軍長,陳沛任副軍長。這時,18軍進行整編,第87軍第一九八、第199師改隸該軍:該軍原第六十師改隸第37軍;新編第23師改隸第五十四軍。1938年冬,第198調離,羅廣文的第18師調歸18軍建制。
1940年,18軍由湖南移駐宜昌萬縣地區整訓,隸屬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彭善任軍長,張亮章、羅樹甲任副軍長。這時,18軍下轄:第11師,方靖任師長;第18師,羅廣文任師長;第199師,宋瑞珂任師長。
棗宜會戰
1940年6月,18軍參加棗宜會戰。1940年12月12日,軍長彭善調離,第94軍第185師師長方天任18軍軍長兼巴宜要塞守備司令。1941年春,18軍編入第六戰區序列,移駐四川忠縣地區。1941年冬,18軍調到鄂西前線防守長江兩岸。
鄂西會戰
1942年春,18軍第199師與暫編第九軍第三十四師對調建制關係,暫編第34師改隸18軍。這時,18軍下轄:第11師,胡璉任師長;第18師,羅廣文任師長;暫編第34師,馬志超任師長。1943年4月,8軍參加鄂西會戰。
石牌戰役
石牌位於如今的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是長江三峽最險要的關口,也是當時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的門戶,中國軍隊就在石牌要塞據險而守。1943年5月,在石牌,爆發二戰最大的刺刀戰。在十一師師長鬍璉指揮下,堅守陣地,次戰役被稱為“東方的史達林格勒戰役”。5月二十八日日軍開始攻擊,32團第九連連長陣亡士兵傷亡殆盡,31團右側友軍全面潰敗。二十九日全面激戰,11師數處陣地失陷,夜間江防軍、18軍、19、十三師都後移,11師固守石牌要塞。三十日清晨11師升國旗在龍鳳山頂,是日全日激戰,至三十一日後戰鬥逐漸減弱,至六月八日國民革命軍克宜都、枝江日軍向東潰退,全線恢復戰前態勢。
常德會戰
1943年8月,軍長方天調任第五十四軍軍長,副軍長羅廣文繼任軍長,胡璉任副軍長。下轄:第十一師,劉雲瀚任師長;第十八師,覃道善任師長;暫編第三十四師,賈廣文任師長。1943年10月至12月,19軍參加常德會戰,在此期間暫編第三十四師,另將第九十四軍第五十五師改隸48軍。常德會戰結束後,19軍駐湘西。
湘西會戰
1944年8月,19軍隸屬第十集團軍時,軍長羅廣文調任第八十七軍任軍長,副軍長鬍璉升任該軍軍長。下轄:第十一師,劉雲瀚任師長;第十八師,覃道善任師長;第五十五師,武泉遠任師長。同年冬,十八軍全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兵器教育與訓練方法。該師裝備長短槍11520支,其中衝鋒鎗等自動武器2370支;美制105毫米榴彈炮8門、山炮48門、32毫米口徑平射炮24門、22毫米機關炮12門、戰防炮108門、迫擊炮84門、小炮108門、火箭筒120具;汽車360輛。1945年4月,該軍在隸屬第4方面軍參加湘西會戰,承擔守備益陽、桃江鎮、截斷邵陽至洞口公路任務。在此期間,第五十五師被裁減,同時將第八十七軍的第一一八師改隸該軍,王嚴任師長。
二次國共內戰
整編第十一師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該軍調武漢地區駐防,隸屬武漢警備總司令部,位於湖北武昌。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十一師。胡璉任師長,蕭銳任參謀長。原轄第十一師、第十八師、第一一八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十一旅、整編第十八旅、整編第一一八旅。
其中,整編第十一旅,楊伯濤任旅長;整編第十八旅,覃道善任旅長,湯國成任副旅長,孟銳任參謀長;整編第一一八旅,高魁元任旅長。
內戰驕績
該軍此次整編後,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先後參加了中原圍追戰,定陶戰役、巨野戰役、宿北戰役、鹽淮地區進攻作戰、萊蕪戰役之南線作戰、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魯中進攻戰役、南麻戰役、臨朐戰役、土山集戰役、大別山“清剿”戰役、洛陽戰役、阜陽戰役、宛東戰役、平漢路進攻戰役等。在這一系列戰役中,整編第十一師保持著不勝即平的記錄。
建第十二兵團
1948年國民黨軍隊為了擴大機動作戰的兵力,以整編第十八旅為骨幹,重新在隴海路戰役中被殲滅的整編第三師,並與整編第十一師共同組成整編第十八軍,胡璉兼任軍長(又稱“胡璉兵團”)。1948年8月,整編第十一師恢復第十八軍番號,楊伯濤任軍長,王元直任副軍長,吳庭璽任參謀長。原轄整編第十一旅、整編第十八旅、整編第一一八旅,依次恢復原師的番號。同時,將新組建的第四十九師撥歸該軍。其中,第十一師,王元直任師長,張幕賢任副師長,李惠平任參謀長;第四十九師,何竹本任師長,張定國任副師長;第一一八師,尹鍾岳任師長,李果然任副師長,路羽飛任參謀長。
組建第十二兵團
淮海戰役中,以十八軍為核心,同時以十八軍旁支第十軍(軍長覃道善),十四軍(軍長熊綬春)以及吳紹周的八十五軍,以及第四快速縱隊(配置於十八軍),組建了第十二兵團。兵團司令原定胡璉,後在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等反對下,蔣介石只能任命各派系都能接受的離開十八軍多年的老軍長黃維擔任兵團司令,胡璉,吳紹周任副司令。胡璉一氣之下,以父喪為由回陝西老家。
淮海戰役
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的雙堆集戰役中,全軍除了包圍圈外的18軍49師及騎兵團以及部分突圍部隊外,基本全軍覆沒。其軍長楊伯濤、副軍長兼師長王元直、參謀長吳庭璽等被俘,18師師長尹俊,以及兵團副司令胡璉等突圍成功。
重建第十八軍
1949年2月,18軍殘部在江西重建第18軍,隸屬於第二編練司令部。高魁元任軍長。下轄:第11師,劉鼎漢任師長;第14師,師長(姓名不詳);第118師,李樹蘭任師長。18軍重建後,調至浙贛路附近地區擔任長江第二道線的防禦任務。1949年4月下旬,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的渡江戰役後,18軍逃到廣東汕頭地區。此時,18軍第14師奉命擴編組建第19軍。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18軍由汕頭地區撤往金門島,並參加了後來的金門戰役,創造了“古寧頭大捷”。金門戰役後,該軍在軍長高魁元的率領下撤往台灣。
改編裁撤
十八軍後來遭到一系列改編。11師即後來著名的陸軍117師(海鵬部隊)經歷數次整編,至民國八十七年精實案成為聯兵旅117旅,至民國九十四遭並編。119師則為119旅(虎軍部隊),現為金東守備隊(駐金門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