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傳習錄

《國學經典: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國學經典:傳習錄》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同時還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傳習錄》: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
——《明史·王守仁傳》
讀《傳習錄》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作者簡介

作者:(明)王陽明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
——《明史·王守仁傳》

名人推薦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圖書目錄

前言
上卷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卷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卷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文摘

徐愛①錄
先生於《大學》“格物”②諸說,悉以舊本③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④。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出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⑥,處困養靜,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志,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徐愛(1488-1518年):字日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學生,有“王門顏回”之稱,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愛”即徐愛的自稱。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致知,意為擴展人心本有的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獲得對天理人性的充分認識。③舊本:指鄭玄作注、孔穎達疏解的《禮記·大學》。④先儒:指程顥、程頤和朱熹。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洛陽人,官至監察御史。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號伊川,曾任西京國子監教授、崇正殿說書。程顥、程頤為兄弟,合稱二程,為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卒諡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書閣修撰等職。他繼承發展了二程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誤本:朱熹認為《大學》的舊本有誤,便將《大學》的原文劃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並對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傳一章。王守仁認為《大學》原來並無錯誤。⑤“斷斷乎”句:意為等到百代以後聖人出世也不會有疑惑。語出《禮記·中庸》:“故君子之道……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⑥居夷三載: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辯,獲罪下獄,後貶謫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前後三年。龍場當時尚未開化,故稱“夷”。⑦精一之功:意為精純的功夫。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中“格物”等觀點,都是以“舊本”為準,即朱熹所說的有許多錯誤的那個版本。我剛聽說時很吃驚,進而有點懷疑,後來,我竭盡全力,相互比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請教。經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學說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熾熱一樣,絕對是《中庸》中所說的,即使百代之後聖人出現也不會懷疑的真理。先生天資聰慧,為人卻和藹坦誠,乎易近人,不修邊幅。人們只見先生年輕時豪放不羈,又曾經熱衷於詩詞文章,沉溺於佛、道兩家學說。所以,猛然聽到他的學說,都覺得是標新立異、荒誕不經而不屑深究。他們不了解先生在貶謫貴州的三年里,於困苦之中修養靜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聖,進入絕對精純的境界了。
我朝夕於先生門下親聆教誨,深知先生的學說初接觸感到很淺易,仔細研究就覺得很高深;乍看起來似乎很粗疏,認真鑽研就覺得很精妙;剛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學習卻沒有止境。十多年來,我竟然沒能入門。當今的學者,有的僅與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教誨,有的先入為主地懷有輕蔑、憤怒而激動的情緒,沒談上幾句就急於根據傳聞臆說,妄加揣度,這樣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聆聽先生的教誨,經常是學到的少而遺漏的多,如同相馬時,只看到了馬的雌雄黑黃而忽略了千里馬的特徵。因此,我把平時聽到的教誨全部記錄下來,私下裡給同學們看,相互考核訂正,以不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書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①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②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⑤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序言

《傳習錄》是明朝著名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的代表作,是其講學答問和書信集。
明朝中期,皇帝昏庸,宦豎專權,政治腐敗,軍備廢弛,整個社會仿佛是風雨飄搖的暗夜。而隨著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市民意識開始覺醒,人們衝破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的束縛、尋求解決社會矛盾良方的呼聲越來越高,王陽明“以絕世之資倡其新說,鼓動海內”,集心學之大成,崛然而起,“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成為一代聖哲,其心學代表作《傳習錄》也成為中外人士傳讀修習的聖書。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詩禮之家。父王華,字德輝,號實庵,人稱龍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生當明代中葉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崩頹之際,這樣的歷史環境給以天下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機遇,使得他以其輝煌的事功和傑出的學說,“文事武備”,成為“儒學第一流人物”,成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