餎餷名稱的由來
“餎餷!綠豆面的大餎餷嘞!”走在街頭巷尾、集市鄉村中,不時會聽到一些賣餎餷的商販們那陣陣清脆而洪亮的吆喝聲。
據相關語言專家考證,“餎餷”一詞源於滿文或蒙語的發音,其意為薄餅。而在唐山的民間對“餎餷”一詞的來源卻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清王朝在建成東陵後,守陵人為討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餎餷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當時的慈禧太后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只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餎餷,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麼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太后一邊聽一邊吃了兩口,太監就忙著往下撤。誰知,慈禧太后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著”吧。太監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餎餷’。”從此,餎餷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餎餷的做法
“餎餷”主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精選的綠豆磨成豆瓣,用水發泡,漂去豆皮,然後上水磨成汁,再加水過籮去渣,經過三次去毛漿,待成潔白的澱粉後,再兌好汁,攪成漿糊狀,用尖鍋緩火攤製成圓形薄片,一張餎餷就做成了。這樣做的餎餷色澤金黃,清香誘人,薄如紙片,富有韌性,拎起來不壞,折上也不會出現裂紋。
人們將餎餷製作成各種美味菜餚。醋溜餎餷、炸餎餷盒、炸餎餷簽子、糖醋餎餷等。據說用餎餷能做一百多道菜,擺在餐桌上,質高形異,色美味香,形成獨具特色的餎餷宴。固安人都很愛吃餎餷,尤其餎餷湯,糖醋餎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