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自治區脫貧攻堅誓師大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扶貧與區域整體性脫貧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有機結合,堅持外部扶持與自力更生並舉,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凝聚力量、壓實責任,夯實交通、水利、教育、生態、城鎮化、信息化“六個基礎”,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兩個帶頭人”、產業提質增效、民生提升、舊城改造、金融扶貧“六大工程”,舉全市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實現整體脫貧目標,與全區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二)基本原則
1.處理好微觀和巨觀的關係。把區域發展和精準扶貧相結合,統籌兼顧,整合資源,加大力度,以區域發展帶動精準扶貧,以精準扶貧促進區域發展,在區域發展中統籌解決貧困人口的增收和脫貧致富問題。
2.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充分發揮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體制機制,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結合,撬動社會資源參與扶貧開發,走開放式扶貧開發之路。
3.處理好外力和內力的關係。把國家扶持與民眾的自力更生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各方力量,在國家和自治區扶持的同時,充分發揮貧困民眾的主體作用,自我發展,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4.處理好重點和一般的關係。圍繞全市經濟整體發展和精準扶貧,突出抓好基礎建設、富民產業、民生事業、城鄉發展和基層組織等重點,循序漸進。同時堅持兩手抓,一手抓貧困村脫貧,一手抓致富典型村建設。
目標任務和途徑
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區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到2020年達到1萬元以上。當年脫貧銷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縣內平均水平的80%以上,脫貧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縣內平均水平60%以上。
2.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堅、後兩年鞏固提高的階段安排,力爭到2018年現行標準下的26.7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43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2016年銷號150個,2017年銷號200個,2018年銷號85個)、5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2017年摘帽,原州區、西吉縣2018年摘帽)。到2020年,穩定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冬季取暖,保障義務教育、醫療、住房和安全飲水,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或者達到全區平均水平,基本完成農村小康指標,與全區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3、實施“五個一批”。瞄準26.72萬貧困人口,抓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這個關鍵環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基礎。通過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等措施,使20萬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其餘因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貧困人口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脫貧。2016年脫貧9.64萬人,2017年脫貧9.64萬人,2018年脫貧7.44萬人。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結合地域特點、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現狀,“一村一案”制定村級發展規劃,分批實施整村推進,確保貧困村實現定期脫貧銷號、脫貧村實現鞏固提升、致富村實現民富村強,遞次推進,示範帶動,最終實現全面致富。
1.貧困村。把全市剩餘的43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制定減貧計畫,簽訂目標責任書,確定“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工作要求、完成時限、責任人員,倒排工期,逐年銷號。
(1)精準扶貧對象。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抓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這個關鍵環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基礎。每年對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進行全面核查,建立精準扶貧台賬,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對貧困人口實行分類扶持。建立貧困戶脫貧認定機制,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在一定時期內讓其繼續享受扶貧相關政策,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切實做到應進則進、應扶則扶。
(2)精準目標任務。緊盯435個貧困村和26.72萬貧困人口,分年實施精準脫貧計畫,如期實現脫貧銷號。2016年,完成150個貧困村脫貧銷號,其中原州區28個、西吉縣44個、隆德縣18個、涇源縣26個、彭陽縣34個;完成9.6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原州區2.09萬人、西吉縣3.08萬人、隆德縣1.35萬人、涇源縣1萬人、彭陽縣2.12萬人。2017年,完成200個貧困村脫貧銷號,其中原州區20個、西吉縣63個、隆德縣25個、涇源縣34個、彭陽縣58個;完成9.6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原州區2.09萬人、西吉縣3.08萬人、隆德縣1.36萬人、涇源縣0.99萬人、彭陽縣2.12萬人。2018年,完成85個貧困村脫貧銷號,其中原州區20個、西吉縣65個;完成7.44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原州區3.03萬人、西吉縣4.41萬人。
(3)精準扶貧措施。按照 “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分年度制定市、縣、鄉三級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因村制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鄉(鎮)為單位建立工作檯賬、實行掛圖作業,確保項目資金、幫扶力量和監測評估到村到戶。要把精準脫貧攻堅與美麗村莊建設相結合,與危房危窯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貧困戶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與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相結合,與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保障相結合,實行多項捆綁、全面治理。突出水、電、路、房、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草畜、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產業發展,實施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貧、社會保障“五個一批”脫貧攻堅工程。
(4)精準資金投入。堅持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機制,按照“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定在貧困村”的原則,將各類項目資金整合集中向貧困村安排,其中專項扶貧項目資金重點投放到貧困村和貧困戶,用於扶持產業發展;行業資金、社會資金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要注重金融資金投入,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撬動銀行貸款,為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內、3年以下、基準利率、免抵押、免擔保的貸款貼息,支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探索完善資產收益扶貧機制。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到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光伏、風電、鄉村旅遊等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尤其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資產可由村集體、扶貧產業化龍頭企業、扶貧示範合作社或其他經營主體統一經營。
(5)精準脫貧成效。通過精準扶持,實現貧困村通路、通水、通信息、通廣播電視、通客車和有增收的支柱產業、有合作經濟組織、有綜合服務網點、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有標準衛生室、有集體經濟收入、有團結幹事的“兩委”班子和有駐村工作隊目標(即“五通八有”),且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縣內平均水平的80%以上;貧困戶有增收產業、有培訓轉移就業人員、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飲水、有基本社會保障、有清潔新能源、有幫扶責任人(即“七有”),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縣(區)平均水平的60%以上。貧困村貧困發生率低於5%。
2.脫貧村。對2014年、2015年已脫貧銷號的村,以鞏固擴大產業規模和提升產業水平為重點,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使脫貧農戶近期增收有保障、遠期發展有潛力,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者高於縣內平均水平。
(1)提升產業規模和層次。實施“5.30”倍增計畫,繼續在草畜等特色種養業方面給予2-3年的扶持,使農戶牛、羊圈棚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以上,肉牛發展到10頭以上或者肉羊發展到60隻以上,幫助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穩固產業基礎,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2)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以金融資金投入為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產業擔保基金由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執行基準利率,為農戶提供5-10萬元的小額信貸支持。對於流轉農村土地從事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或統購統銷貧困村特色農產品,或者吸納貧困勞動力在基地務工創收,帶動100戶以上貧困戶持續增收的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給予10—100萬元貸款扶持。
3.致富村。結合新農村和美麗村莊建設,突出地方特色,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基層組織建設水平,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特別要注重示範帶動,結合農村“兩個帶頭人”工程,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基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鄉村休閒文化旅遊、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延長產業鏈條。通過能人引領、強村帶動,培養致富典型和致富能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乾,助推農村經濟發展轉型,使其成為人居環境示範村、產業發展示範村、文明新風示範村、基層組織建設示範村。
實施“21項”脫貧攻堅計畫
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總要求,夯實“六個基礎”,實施“六大工程”,做好21項脫貧攻堅計畫。每項計畫必須制定一個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書。
1.交通道路。構建市域內高速公路“2縱3橫”、普通幹線公路“5縱5橫”路網總骨架,打通出口,連線斷頭,提高等級,加快對外大通道、城鎮連線線和旅遊環線建設。加快寶中鐵路複線和城際鐵路建設,改擴建固原火車站和六盤山機場,鞏固航線、最佳化航班,提升服務功能,爭取立項建設蘭州—固原—慶陽快速鐵路,構築公路、鐵路、航空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實現全市客運零距離換乘、貨物集散高效、綜合運輸服務信息共享,建立一體化服務機制。實現縣(區)通高速、鄉(鎮)通三級、行政村通四級、旅遊環線通二級以上公路和“鄉有等級站、村有停靠點、村村通客車”的農村客運網路全覆蓋目標。推進農村道路提升工程,完成貧困鄉鎮、貧困村公路安全防護和危橋改造,通過交通、扶貧、財政等部門資源整合,加快貧困村村組道路建設。到2017年底實現全市村村通四級以上瀝青(水泥)公路;到2020年建成以固原為中心,輻射半徑500公里的旅遊休閒度假圈、300公里的商貿物流圈、100公里的購物生活圈。
2.水利工程。加快推進“南引涇河水、北揚黃河水、保護利用庫井水”三水配置供水網路建設。加快引蓄水工程建設,年供水能力達到2.0億立方米(加快建設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和隆德縣城鄉飲水安全水源連通工程,年引水量0.5億立方米;爭取建設“引黃入固”工程,年引水量0.48億立方米;新建和改造提升20座重點中小型水庫,年蓄水量0.62億立方米;保護利用好地下水,年開採量0.4億立方米)。爭取實施引黃入固工程,規劃實施好百萬畝庫井灌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確保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加快水資源保護與水保生態建設,每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0平方公里。高標準規劃實施清水河綜合治理和城市防洪工程,打造防洪減災安全螢幕障,提升城市水生態景觀,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加快城鄉飲水工程改造提升,2016年中南部城鄉飲水及連通工程具備全面供水條件,2017年解決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5%。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穩定有效保障全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供水安全工程體系。
3.危房改造。把危房改造與整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完善貧困村住房建設規劃,注重建設質量。危房改造必須把建檔立卡貧困戶放在優先位置,提高補助標準,實現危房改造全覆蓋。有條件的貧困村完成陽光沐浴工程,無建房自籌能力的特困戶通過農村廉租房、“交鑰匙”工程等途徑進行解決。改造後的住房要建築面積適當、基本功能齊全、達到8度抗震設防標準。到2017年基本消除農村危窯危房,解決農村貧困戶住房保障問題。
4.電力保障。加快推進農村特別是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全面提升農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抓緊規劃實施貧困村通動力電,提升為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產的服務水平。爭取到2018年,實現所有自然村通動力電。選擇光照充裕、具備條件的貧困村,加快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建設屋頂、養殖圈舍、設施農業等分散式光伏項目,利用荒山、荒坡建設村集體電站,有效增加貧困村集體收入和家庭資產性收入。支持光伏發電設施接入電網運行,發展光伏產業,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
5.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村寬頻網路延伸覆蓋,以有線無線融合建設的方式推進寬頻進鄉入村,加快貧困鄉村寬頻網路建設步伐。到2017年,寬頻網際網路覆蓋85%以上的自然村,4G網路覆蓋所有鄉鎮、行政村,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達到4M以上。到2020年全市所有自然村基本實現寬頻覆蓋,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達到20M。加快建立扶貧信息資料庫和扶貧管理信息平台,對全市貧困村、組、戶和扶貧對象等各類扶貧信息進行匯集,實現網上信息查詢、交流、動態管理,通過網際網路助推精準扶貧。
6.生態環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草、天然林資源保護、水源涵養林建設、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低效林改造等生態工程。爭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試點,實施六盤山三河源生態建設、重點水源地保護、新一輪退耕還林、“綠色環線”、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認真落實國家生態補償政策,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到2020年,完成營造林100萬畝、低效林改造100萬畝,實施鄉村道路綠化1000公里,建成優美鄉鎮示範點20個、美麗村莊示範點100個。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全市苗木面積穩定在40萬畝,新發展以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為主的特色經濟林38萬畝,新增林下經濟76萬畝。實施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四改”工程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到2017年90%以上的貧困村環境得到綜合整治,到2020年所有貧困村環境得到全面綜合整治,達到環境優美,村容整潔。
7.草畜產業。調整種植業結構,逐年增加青貯玉米種植面積,穩定以紫花苜蓿等為主的牧草基地建設,推進養殖大戶育肥、千家萬戶繁育模式,扶持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養殖大戶。在重點貧困銷號村推廣“53211”產業扶貧模式,在一般村實施“5·30”倍增計畫,即對現有5頭牛或30隻羊的養殖戶進行引導扶持,使牛、羊圈棚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以上,肉牛發展到10頭以上或者肉羊發展到60隻以上,做強“六盤山黃牛之鄉”品牌。到2020年,全市牧草基地穩定在300萬畝,肉牛飼養量達到120萬頭,其中基礎母畜占40%。
8. 冷涼蔬菜。以“西吉芹菜(蒜苗)+胡蘿蔔,彭陽辣椒,原州、隆德露地冷冷盤+供港菜,市、縣(區)城郊設施菜”為重點,調整布局,提升檔次,創建冷涼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形成以露地蔬菜為主,日光溫室和移動拱棚為輔的設施農業格局,做大做強“六盤山冷涼蔬菜”和“六盤山冷涼蔬菜之鄉”品牌,到2020年全市蔬菜生產面積達到65萬畝,縣內河谷川道區移民戶均建設日光溫室或拱棚、露地設施1畝,重點貧困村培育種菜大戶(家庭農場)5戶以上。全市90%的蔬菜產品整體達到綠色食品標準,60%的蔬菜實現“六盤山”品牌銷售。
9.馬鈴薯產業。堅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加快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著力推進馬鈴薯產業布局區域化、種薯良種化、種植標準化、產品品牌化(主糧化),建立以西吉縣為核心輻射全市其他縣(區)的馬鈴薯優勢產業帶,做靚“六盤山馬鈴薯”和“六盤山馬鈴薯種薯之鄉”品牌。到2020年,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年穩定在155萬畝,原原種繁育能力達到2億粒,原種、一級種薯生產面積達到30萬畝,品種專用化率達到85%,脫毒化率達到95%以上,標準化生產率達到85%。
10.電商扶貧。加大“網際網路+”扶貧力度,以實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和自治區“千村電商”民生工程項目為契機,整合地方特色農副產品和優勢產業資源,在各縣(區)建設5個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在鄉鎮、村建設3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創建15個電商扶貧示範村。支持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在貧困鄉村設立服務網點,健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支撐體系,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機制,實現農產品外銷和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降低農村物流成本。鼓勵電商企業積極與國內外知名電商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推廣套用“網際網路+扶貧+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經過5年時間穩步推進,使農村電子商務套用取得突破並形成示範帶動效應,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11.勞務經濟。大力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勞務中介組織和經紀人作用,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整合組織、扶貧、人社、農牧、科技、工信、民政、工會、婦聯等部門的培訓資源,對“兩個帶頭人”、返鄉創業農民工、種養大戶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做大做強農民創業群體。大力實施“十萬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減少低端勞動力數量,擴大高端勞動力數量。對“兩後生”(國中、高中畢業後未能繼續上學的學生)開展2-3年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到2020年有10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掌握1門致富技能。
12.旅遊扶貧。以建設國家級六盤山旅遊扶貧示範區為目標,以避暑休閒為特色,以建設旅遊環線和改善景區基礎設施為關鍵,實質性推進六盤山國際旅遊休閒度假村和狩獵場項目落地建設運營。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閒度假旅遊、紅色旅遊,把固原市建設成為外向型的輻射西、蘭、銀,影響西北,走向全國和穆斯林世界的中國西部知名避暑休閒度假區和獨具特色的國際旅遊目的地。特別是圍繞成熟景區和成熟線路集中選擇鄉村,藉助現有的旅遊資源和市場資源,鼓勵引導農戶發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民俗體驗等“農家樂”鄉村旅遊,幫助民眾參與旅遊產業,增加收入、提升能力。
13.工業扶貧。在堅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突出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適度發展能源新材料產業。加快培育壯大以馬鈴薯、草畜、冷涼蔬菜和中藥材加工等為主的扶貧型產業,延長產業鏈,吸納勞動力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爭取各縣(區)都有一批上規模上檔次、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扶貧龍頭企業。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銷售收入達6000萬元以上的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1000萬元以上的自治區級龍頭企業50家、500萬元以上的市級龍頭企業100家。
14.教育扶貧。全面實施教育扶貧攻堅工程,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實施第二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和農村學前教育“兩免一補”計畫,提高學前三年入園率。爭取在全市實施“9+3”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即9年義務教育、3年免費中職教育),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施“3+9+3”教育計畫(即學前3年免費教育、鞏固提高9年義務教育、3年免費普通高中或中等職業教育)。整合培訓資源,建成1所國家示範性職業教育培訓基地、4所規模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基地。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向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發放生活補助。鼓勵城市優秀教師到貧困村學校支教,逐步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均等化。實行高職教育助學培訓制度,對高職統招錄取的高中畢業生給予一次性資助。擴大貧困生社會資助覆蓋面,組織實施好並爭取擴大“雨露計畫”、寧夏燕寶基金等資助項目,幫助貧困家庭中高職在校學生完成學業。到2017年,貧困大學生資助實現全覆蓋。
15.金融扶貧。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惠的利率,重點支持貧困鄉村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創新金融扶貧機制,推進“財政+金融+產業+扶貧”聯動,建立“一平台(擔保放大平台)、一模式(信用貼息貸款模式)、一協會(信用協會)和一體系(風險防控體系)”金融扶貧機制。按照“縣級主體不變、部門職能不變、爭取渠道不變、資金用途不變”的原則,將資金目標接近、投向方式類同、管理方式相近的涉農資金和切塊扶貧資金作為政府出資,以縣為單位,整合建立“擔保資金池”,設立扶貧產業擔保基金。各縣(區)成立政府控股的融資性擔保公司,按不低於1:5的比例放大,拉動銀行信貸資金,發放信用貸款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種養加等特色優勢產業。扶貧貸款原則上全部實行基準利率,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全額貼息。縣(區)財政要分別投入1000萬元,建立貧困戶小額貸款風險補償金,與合作銀行按8:2比例承擔風險。
16.社會保障。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為主要內容,與慈善事業相銜接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推進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工作進程,通過精準幫扶,減量提標。加強農村低保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工作,將所有符合政策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救助範圍,做到應保盡保。抓緊建立農村低保、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的數據互通、資源共享信息平台,實現動態監測管理、工作機制有效銜接。充分利用農村閒置的校舍等場所,建設一批“互助老人幸福院”,到2020年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老飯桌”。繼續落實好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等各項政策,不斷提高民政醫療救助標準。加強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實現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每年組織各級醫療人員到貧困鄉村開展衛生扶貧。到2017年貧困村村醫全部具備鄉村醫生執業資格,2020年民眾獲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機會更加均等。繼續實施“少生快富”工程,全面落實農村計生家庭獎勵扶助、計生特殊困難家庭救助、失獨計生家庭補助等計畫生育優惠政策。普及優生優育知識,開展健康教育促進活動,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對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詳實完備、動態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兒童福利院、救助保護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殘疾人康復托養機構、社區婦女兒童之家等服務設施和隊伍建設,建立家庭、學校、政府、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相互銜接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網路。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健全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殘等福利保障機制建設。加大貧困殘疾人康復、特殊教育、技能培訓、托養服務實施力度。落實好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提高低保家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救助水平,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特殊群體關愛服務工作。
17.科技扶貧。按照“一廊五帶”特色產業區域布局,構建“科技特派員+合作社+公司”的科技扶貧模式,以市、縣科技部門組織對接科技支撐單位(團隊)、培育合作社、聯接龍頭企業,創建“十村千戶”產業科技扶貧示範區和“百村萬戶”推廣區。主要針對馬鈴薯、冷涼蔬菜、中藥材、肉牛特色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示範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創新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實現貧困戶戶均每年增收1萬元以上的目標。支撐特色產業升級增效,引導貧困戶增收致富。
18.文化扶貧。加大貧困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貧困村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體育健身等為一體的綜合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評星定級,做強文化大院品牌,爭取每村培育發展一個文化大院。挖掘非遺等文化資源,加強與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支持發展民間文化藝術,開展“文化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提供圖書、文博、展覽、演出等流動文化服務,豐富民眾文化體育生活。到2020年實現全市貧困鄉鎮綜合文化站、貧困村綜合性文化中心、籃球場、固定放映點(露天劇場)全覆蓋。
19.城鎮化建設。按照寧南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生態園林和文化旅遊城市的特色定位,構建以市區為核心、四縣縣城為骨幹、中心鎮為支撐、美麗村莊為補充的“1411”城鎮體系,打造優勢突出、城鄉協調、合理分工、功能互補的城鎮產業發展集群。突出市區和各縣城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重點組織實施以改造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為重點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以改造老舊小區為主的老舊小區整治工程,以營造城市特色為主的古城風貌恢復工程,以綠化整治為主的城市綠化亮化工程,以城市聚集發展能力為重點的城市綜合管理工程。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功能,最佳化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吸引貧困人口、產業向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轉移。把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整村推進緊密結合起來,實施農村基礎配套、環境整治、生態建設等工程,建設一批區位條件好、產業優勢突出、有發展潛力和帶動作用強的中心集鎮和美麗村莊。到2017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2020年達到60%。
20.易地搬遷。本著民眾自願、積極穩妥的原則,編制實施易地搬遷規劃。一是重點搬遷長期處於貧困程度高、乾旱缺水、資源匱乏以及地震斷裂帶、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的特殊困難人群,在水土資源相對寬餘的地方,採取勞務移民、插花移民、縣內移民等多種方式易地搬遷。二是積極爭取項目政策支持,解決“十二五”生態移民遺留問題,抓好後續產業發展和技能培訓,不斷提升移民安置區社會管理水平,鞏固生態移民成果,確保移民穩得住、管得好、能致富。
21.“兩個帶頭人”工程。把基層黨建工作與貧困村發展同步推進,紮實開展“兩個帶頭人”工程。重點從回鄉青年、退伍軍人、鄉村致富能人和大學生村官中選用和培養一批政治素質好、服務民眾有熱情、致富帶富能力強的人進村“兩委”班子,擔任黨組織書記,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發展能力強、帶領民眾共同致富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依託當地主導產業,通過領辦合作社、家庭農場,創辦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等模式,帶動民眾發展生產,培育一批發展產業、率先致富、帶動民眾增收的農村致富帶頭人。到2020年,全市65%以上農村黨員、85%以上農村入黨積極分子成為致富帶頭人,致富帶頭人典型達到3500名以上,每個村有3-5名發展產業、促進增收的致富帶頭人典型。
保障措施
(一)成立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和專項工作組。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認真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的要求。市級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促檢查工作,把精力集中在貧困縣如期摘帽上。縣級黨委和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書記和縣長是第一責任人,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市委、政府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和市委、人大、政府、政協相關領導任副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強化統籌謀劃、決策部署、溝通協調和檢查指導職能,並成立專項工作組抓具體工作落實。各縣(區)也要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落實好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制度,組織實施好各項扶貧政策和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社會扶貧機制。以每年10月17日全國“扶貧日”為載體,凝聚各方愛心,引導社會各界主動關注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積極培育多元社會扶貧主體。一是加大與部委幫扶單位的聯繫與溝通。圍繞基礎建設、產業培育和素質提升等重點,積極爭取更多的幫扶項目和幫扶資金,提升國家部委定點扶貧水平和層次。二是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鼓勵對口幫扶縣(區)拓展經貿、旅遊、金融、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建設閩寧扶貧產業園區,加大產業合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貧困民眾脫貧致富。三是切實發揮定點扶貧引領作用。建立和完善市級領導聯繫鄉鎮、處級幹部聯繫貧困村、科級幹部聯繫自然村、一般幹部聯繫貧困戶的“四聯繫”制度,全面落實“單位包村、幹部包戶”定點幫扶制度。重點推行“包村、包戶、瞄準人”的“村、戶、人”三位一體社會幫扶模式,充分發揮駐村幫扶工作隊作用,制定幫扶工作計畫,協調實施扶貧項目、監督扶貧資金使用、宣傳各項惠農政策、指導基層組織建設等。四是大力倡導民營企業扶貧。工商聯組織民營企業開展精準扶貧行動,鼓勵企業通過資源開發、產業培育、市場開拓、村企共建等多種形式到貧困村投資興業、技能培訓、吸納就業、捐資助貧,參與扶貧開發。五是積極引導社會團體、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創建各類形式的扶貧公益項目從事扶貧開發。六是廣泛動員個人參與扶貧。引導廣大社會成員通過愛心捐贈、志願服務、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鼓勵和支持青年學生、專業技術人才、退休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到貧困地區開展扶貧志願者行動,參與貧困識別、扶貧調研、助教支醫、文化下鄉、科技推廣、創業引領等扶貧活動。
(三)完善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股權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各項確權改革和土地流轉進程,增加財產性收入和反擔保抵押物。研究制定產權抵押貸款實施意見,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擔保貸款辦法。完善確權、評估等配套政策,建立農村產權確權抵押貸款交易服務中心。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業設施等資源資產參股到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或其他農業項目;探索財政扶貧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折股量化到貧困戶,投入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按股分紅、負盈不負虧,對該類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或農業項目可給予資金、貸款貼息等支持。
(四)完善扶貧開發“造血”機制。充分尊重貧困民眾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對貧困民眾的思想引導,推進觀念轉變。突出金融扶貧和技能培訓“兩大抓手”,充分激發貧困民眾內生動力;發揮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作用,建立先富幫後富的機制,強化示範引領作用;紮實開展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示範合作社帶動工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戶在農業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增值收益。實行“普惠+特惠”政策疊加的到戶扶持機制,整合部門資源,促進規劃項目進村到戶。
(五)建立和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完善扶貧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定期開展綜合評價。把扶貧開發成效作為考核各縣(區)和領導幹部的主要內容,重點考核減貧人口數量、貧困民眾增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公共服務水平、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保障狀況等情況。對完不成階段性扶貧開發任務的進行“問責”。制定減貧驗收辦法,明確貧困戶、貧困村脫貧標準,嚴格考核驗收,公開考核和驗收結果。實行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報帳制。強化審計、監察和財政等部門的監管責任,每年進行專項審計和隨機抽查,重點審計扶貧資金的實際使用效果,確保整合資金真正用到扶貧開發上。堅決杜絕和嚴肅查處擠占挪用、截留和貪污扶貧資金的行為。加強對扶貧工作績效的社會監督,開展貧困地區民眾扶貧滿意度調查,建立對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和扶貧成效的第三方評估機制。評價精準扶貧成效,既要看減貧數量,更要看脫貧質量,不提不切實際的指標,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本規劃精神,制定具體規劃和實施方案,繪製精準脫貧路線圖,明確精準脫貧時間表,實施掛圖作戰,倒排工期,脫貧銷號,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