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紅螯螯蝦(Cheraxquadricarinatus)的形態構造與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相似。紅螯螯蝦為雌雄異體,性比為雌:雄=1.16:1,雌雄比例接近,雌性略為優勢。整個軀體由體表被覆幾丁質甲殼的頭胸部和腹部組成,全身有20節,頭胸部13節。頭胸甲保護著內臟器官,頭胸甲前有一向前延伸的額劍,兩邊各有3~4個棘。頭胸甲背部有4條沿身體縱軸方向排列的脊。雙眼有柄而突起。頭胸部有5對步足,第1對為粗壯的大螯,雄性的大螯在外側有一膜質鮮紅美麗的斑塊,第2、第3對步足為螯狀,第4、第5對步足為爪狀。腹部有7節,雖被覆甲殼,但節間關聯處有纖維膜相連,可靈活運動。腹部第2節至第5節下面都有1對附肢,稱為腹足或游泳足。腹部第6節附肢向後伸展,加寬稱尾足,並與尾節組成尾扇,是螯蝦快速運動器官。在頭胸部的前端還有3對觸角,1對大觸角,2對小觸角。成年雄螯蝦螯足基部外側有一層鮮紅色的薄膜層,但雌蝦沒有,胸部有生殖器。生活習性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援食有機碎屑,著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青萍、麵條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絲蚓、蚯蚓、水生昆蟲的卵、蛹、螺、蚌、魚肉等。紅螯螯蝦在河流、水庫、池塘都能生活,白天潛伏在水體中可隱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法。常在磚、瓦、礫石的間隙中爬行或潛伏在池塘的天然洞穴中及人工洞穴中,在較軟的池底中有掘穴能力。有時亦沿池壁上爬或攀伏於水生植物的根和密葉中。生存環境
紅螯螯蝦的成蝦有較強的耐低溶氧能力,水中溶氧含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濕狀態下,亦能存活較長時間,故能耐長途運輸,有利於活蝦供應市場。幼蝦和懷卵親蝦則不宜飼養在低溶氧的水體中,易導致幼蝦和卵胚胎的死亡。飼養抱卵親蝦和幼蝦的水體,溶氧量一般不要低於4毫克/升為好。生存水溫5-37℃,生長適溫21~33℃,最適24~31℃。PH要求6.5~9.0。當溫度下降至9℃時,幼體難以存活,而成蝦則有67%的成活率。紅螯螯蝦耐低溶氧能力較強,如水中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濕微水狀態下,亦能存活很長時間。繁殖狀況
紅螯螯蝦一年可多次產卵。白晝的長短對其繁殖有一定的影響,產卵期一般多在春末夏初開始,但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則是水溫。在水溫下降至20℃以下則不見有產卵現象,當水溫由20℃向上時則逐漸發生交配、產卵現象。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採用加溫誘導的方法,在冬季特別是早春季節也可交配、產卵、繁殖。紅螯螯蝦一般6~12月齡就達性成熟。性成熟的雄蝦的大螯外延有一塊明顯的紅色或橘黃色斑紋,第五對步足基部有一對乳突狀生殖棘,雄蝦的螯長超過體長。雌蝦在第三對步足的基部有一對生殖孔,雄蝦的螯呈藍色,長度小於體長。性成熟的紅螯螯蝦在水溫達21℃以上時,在池塘會自然繁殖。紅螯螯蝦繁殖時間較長,從4月開始,可延至10月結束。繁殖適宜溫度為22~33℃,最適水溫為28~30℃。成熟的雌蝦必須經過一次交配前脫殼才能交配。一般交配後雌蝦24小時內即排卵,然後與精子結合而受精,受精卵呈桔黃色。產卵受精後,其卵由母體攜卵孵化,一般水溫在28~29℃時孵化期為30~31天。紅螯螯蝦一年可產卵2~3次。
地理分布
原分布澳大利亞,自1980年後分布於英國、法國、西班牙、南非、辛巴威、日本、東南亞等國家。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養殖技術
蝦苗培育培育池一般為50~300平方米的水泥池,蓄水深1m,要求進排水方便。同時在池底部和水面放置隱蔽物,占池底和水面的1/4~1/3,以增加蝦苗有效棲息面積。在幼體培育的最初四周內,培育池放養密度不超過1000尾/平方米為宜,適當稀養與及時分養有利於提高成活率,一般培育成活率可達50%~70%。當幼體長到3cm,體重1克左右時,即可放入池塘養殖成蝦,為保證成活率,也可有蝦苗池內繼續稀養,使蝦苗達2克以上,再投入成蝦池。
餌料投餵
育苗的開始三天,可用蒸蛋加魚肉漿四邊潑灑餵養仔蝦,逐步替換用粗蛋白含量44%~46%的蝦用開口餌料和鹵蟲投餵。蝦苗日投餌率3~5次/天。當仔蝦長到2cm以上時即可投餵顆粒餌料,投餌量為存池蝦體重的15%,並要根據水溫、攝食、生長情況適當增減。
投餵魚蝦用配合餌料,日投餵量為蝦體重的3%-10%。投餵分早晚二次,由於其攝食習性一般在傍晚及夜間靠池邊覓食,所以傍晚投餵應占總量的2/3左右。投餵採取定點與池邊潑灑相結合。由於紅螯螯蝦為雜食腐屑食性,因而適當增加植物性飼料投餵是必要的。養殖前期,可在池邊投放些乾草,每月投草40kg;後期則可投餵黃豆、大麥等。整個養殖期投餵量根據水溫作適當調整,開始由於水溫低,攝食弱,投餌率較低,約按體重的6%左右投喂,中期水溫高,攝食旺盛,按體重10%左右投喂,以後隨水溫降低,投餌率隨之下降,達到3%左右。
放養密度
蝦苗放養之前要經過試水,試水時,用桶裝水,放入幾隻蝦,經半小時觀察,蝦苗活動狀況正常後,證實池水毒性消失,方可將蝦苗放入池塘。作為池塘養蝦要根據池塘條件(水深、面積和底質等)情況,再結合產量要求來決定。密度過大長勢差,收穫時個體也小,得不到好的產量;密度過小,不能發揮池塘生產潛力。故放養量要從計畫產量和預計成活率,同時要估計成蝦個體大小、平均重量來決定。根據實踐經驗,一般放養量可採用下面公式來推算:放養量(尾)=養殖面積〔666.6平方米(1畝)〕×計畫產量(千克)×預計養成1千克蝦的尾數預計成活率,例如:計畫產量666.6平方米(1畝)200千克,預計養成蝦每隻在75克左右,成活率在75%,如果養殖面積為0.2公頃(3畝),那么總放養量為10000尾左右。
成蝦養殖
單養與非肉食性魚類混養,池塘面積以3-5畝為好,大者不限,水深1-1.5米,池底投放磚瓦、廢舊輪胎、網片等隱蔽物,適當種植水葫蘆、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五、六月份畝放養規格為3厘米的幼蝦5000尾左右。常換水,以利於脫殼生長。保證有足夠的、營養全面的餌料,最好投餵專用配合飼料。堅持“四定”投餌,晚上投餌量占全日的70%-80%,成蝦日投餵量為5%-10%。高密度養殖應有增氧機械。至10月份捕撈一般畝產150公斤。微流水池畝產高達400-500公斤。
水質管理
保持水質肥、活、爽,每隔半月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15厘米,到7月下旬水位保持在1.2~1.5米。正常情況下,紅螯螯蝦在傍晚及夜間靠池邊活動覓食,池溶氧在每升2.5毫克左右,氨氮超過每升0.3毫克或亞硝酸氮較高時,可見到螯蝦在白天(特別是早晨)向池邊爬行,應及時加水或換水,否則會引起死亡。
人工繁殖
從蝦苗至性成熟約需一年時間(I冬齡),在條件適應下,每年繁殖兩次。在每年4~l1月,水溫達20℃以上進行。經過越冬的親蝦,在水溫回升時,性腺發育十分迅速,水溫升到20℃以後,母蝦開始抱卵,如果水溫繼續升高到25~27℃時,經過25~45天發育成小蝦,再培育20天.可長至2厘米體長(在廣東省新會牛灣鎮。5月中旬懷卵,6月份產卵8月份還可以產一次)。產卵前提前一個月將雌雄合養,之前則應分開飼養。如果抱卵蝦在不適的水溫中,或突然受驚嚇,卵會脫離母體,無法繼續發育而亡,甚至危及母蝦的生命。雄雌比以1:4為宜,體長9厘米母蝦產卵600粒,8厘米產卵500粒.7厘米產卵400粒,6厘米產卵300粒,4厘米產卵l00粒。抱卵蝦喜聚於淺水的暗洞中,此時逆水性強,可利用這一特性在傍晚捕捉抱卵蝦進行人工孵化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