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谷山

嚴谷山位於常山輝埠鎮大埂村菱湖自然村,地處浙、贛、皖三省邊界,昔時曾有嚴姓族人聚居此間,因而得名。

花轎頂

順著菱湖水庫邊緣,徑直而上,轉過一條沿山道路,即可望見一座麵包狀的巨型山岩,寬闊的岩壁平整如砌,寸草不生,這便到了嚴谷山谷口。乍入谷口,穿過一彎石徑小路,右側有峭壁聳立,形如刀削,高達百餘丈,極為雄渾壯觀。峭壁正中,凌空懸掛著一排鐘乳石,大大小小共有七塊,這就是當地人稱為鎮山之寶的“花轎頂”(縣誌稱“神仙跡”),是八仙中的鐵拐李安放於此,專門用來迎接貴客的。

傳說當年白蛇娘娘大戰法海之時,曾想借坐嚴谷山的花轎逃走,結果法海用一塊飛石鎮住了花轎。至今,法海的那塊“飛來石”仍穩穩地壓在一座“花轎頂”上。

洗心亭

谷口石壁下方嵌有一條半圓形凹槽,蜿蜒綿長,煞是顯眼,據傳這是神龍破壁之時,留下的龍身印跡。細看之下,壁槽內鱗紋依稀可見。穿過谷口,豁然開朗,大有桃花源之妙意。清泉自山岩石隙間瀉出,匯成一股溪流,汩汩有聲,從石壁腳下繞過。早年此溪之上曾建有一座石拱橋,橋上有亭,名曰“洗心亭”。清江陰人蔡寅斗有詩《洗心幽亭》為證:

徑轉疑無徑,穿林別有林。

數櫞依峭石,半壁護層陰。

翠黛豁雙目,白雲空寸心。

紅塵飛不到,檻外水鳴琴。

嚴谷甘泉

橋的那頭,一道山路彎彎曲曲,回折而上,直通嚴谷山。“嚴谷甘泉”是山中最為人熟知的景點,也是常山古代十景之一。清代縣人徐鯤以一首七言古詩,極力讚賞“嚴谷甘泉”的色、香、味,並將其與洛陽醴泉、驪山溫泉相提並論,讀來興味盎然:

定陽之北有嚴谷,石徑盤紆峰隱伏。傳言此地涌靈泉,挹彼注茲剛一斛。

昔年我從谷口來,但聞林間漱戛玉。雲根瀉出清泠泠,酌言甘之香芬郁。

不知疏鑿幾千年,石發苔衣岩竇穿。秋雨色浮竹葉綠,春風浪暖松花鮮。

濺來跳珠手可掬,練光嵐色連雲煙。君不聞洛陽宮中有醴泉,飲者能教痼疾痊。

又不聞驪山山下有溫泉,浴之可令塵埃捐。造化機緘自不秘,靈脈分來豈偶然。

此泉渾如百榼酒,瓊漿玉乳醇味厚。釀成不用麴櫱香,沆瀣醺酣旨且有。

我生不欲飲貪泉,吸此恍然滌宿垢。何時借得流霞杯,持獻南山天子壽。

“嚴谷甘泉”色如白露,清冽異常,雖三伏天也涼氣襲人。據《常山縣誌》(嘉慶版)記載:“嚴谷泉,石壁嵌空,處處有泉沁溢,其清冽似白露。”正是這一股股山泉水,為嚴谷山注入了一脈靈氣,滋養出如此靜謐幽深的小氣候環境,成就了一處知名的避暑勝地。古時盛夏之際,常有富商大戶攜家眷前往谷中避暑休養,短則十天半月,長則兩三個月之久。

嚴谷山的景致燦若繁星,令人目不暇接,“嚴谷甘泉”只是其中一處亮點。嚴谷山屬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徵極為明顯,已發現的知名溶洞有靈真洞、觀音洞、龍洞、千人洞、蟾宮洞等五處,洞內鍾乳遍地,奇石怪狀,或如獸形,或如僧人,或如器具物什,變幻萬千,莫可名狀……部分溶洞之間有密道相連,曲折迴旋,深不可測,也有溶洞位於懸崖峭壁處,常人難以攀爬進入,是飛鷹、蝙蝠和野山羊的樂園。

觀賞石

嚴谷山最奪人眼球的,便是漫山遍野、妙趣橫生的天然觀賞石。除了花轎石、飛來石之外,諸如琴台石、琴室石、小賢峰、香爐峰、虎嘯岩、藏劍石、盤龍石、系馬石、曝經石、珍珠簾、一線天等石景觀,俯首可拾,美不勝收。像“五雲洞天”內的琴台石,其貌似琴案,平整如砥,相傳昔時曾有隱士在此撫琴長歌。藏劍石,則是天然石縫交錯,形成一個劍形石條,猶如“利劍”隱於寶匣之內。

清代縣人詹紹治《游嚴谷山記》載:“由蹊逕入山門,一石壁形如削,中有劍形”。曝經石,據說因石面平滑寬闊,刻有《金剛經》經文而得名,現在藤蔓遍地,草木叢生,曝經石已恍然不可尋。在我縣域內,嚴谷山屬石刻銘刻最多之地,大小多達三十餘處,只可惜經年久遠,暴露野外,許多銘文已經模糊不清,難以辨識。

龍山十景

正因為嚴谷山景觀秀麗,歷代文人採擷精萃,遴選出洗心幽亭、懸崖仙跡、桂林噴馥、竹塢藏煙、蟾洞留月、龍潭吐波、華蓋棲霞、爐峰拱秀、雙嶺流泉、千岩積雪等“龍山十景”,賦詩弄文,為嚴谷山增添了濃濃的人文氣息。據統計,僅載入《常山縣誌》(嘉慶版)的嚴谷山詩文,就達60餘篇,這其中,既有絕句、律詩,也有古體詩(長文)、遊記。明代史產的《嚴谷山》,道出了此地美如詩畫的意境:

尋幽選勝數追陪,得到茲山不易哉。

雲向靈峰壺裡隱,春移佳木畫間栽。

黑潭合有蛟龍蟄,白晝能教風雨來。

便欲誅茅鄰洞府,故園猿鶴莫疑猜。

北宋宣和年間,江景房裔孫江袤,為解方臘兵亂之困,率眾隱避嚴谷山,訓練鄉兵民團,依託山谷叢林的獨特地勢,抗擊兵匪侵擾,保一方安寧。方臘兵敗後,江袤卻被嚴谷山深深地吸引住了,依然隱居山谷,陶然自得,與當時的賢達名士趙鼎、范沖、李光、葉夢得等在此酌酒品茗,談詩論文。後來宋高宗賞識其才,任命他為編修所刪定官,江袤也婉言推辭,執意歸隱山林,留下一段“嚴谷賢風”的佳話。

嚴谷賢風

明代成化年間,常山知縣李溥遊覽嚴谷山後,意猶未盡,尤為親睞谷中的一汪清泉,賦得《嚴谷甘泉》一首,表達了內心對築居嚴谷山,品茗閒聊的逍遙生活的嚮往:

人世分明一洞天,雲封谷口注甘泉。

潭間瑩瑩常涵月,澗底涓涓不記年。

遠派似通銀漢上,清源應與武夷連。

何當卜築南岩下,汲煮春茶話地仙。

龍山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開化高僧語浪受常山士人邀請,欲在常山建剎傳法。經多方尋訪,卓錫之地最終落定嚴谷山,寺名稱作“妙喜禪院”,後人又叫“龍山寺”。當時,為了募捐籌建銀兩,衢州府同知署縣事(相當於今副市長下派代理縣長)沈奕琛寫下了《募建龍山妙喜禪院疏》,對建寺緣由、嚴谷風光都作了詳細描述。《常山縣誌》(嘉慶版)記載,妙喜禪院初建時“前為殿楹,後為客堂,左設方丈,右引筧泉,為僧廚。雖不甚壯麗,而清靜幽雅,視天竺、少華較勝矣。”

香爐峰

妙喜禪院寺前有香爐峰一座。所謂香爐峰,實為一塊自平地突兀而起的巨型三衢石岩,因香客入山祭拜時,常燃香其上,香霧裊裊,如同天然香爐一般。若從不同方位觀摩,香爐峰景致大不相同,堪稱“移步換景”。有一樹木,貫穿石洞而生,綠蔭如蓋,為一奇景。寺院大門正對著五座連綿山峰,狀同五匹駿馬並肩共享一槽食料,俗稱“五馬連槽”,屬於上佳的風水寶地。建寺以來,香火十分興旺,每逢朝拜之日,前往禮佛者眾多。據當地百姓講,解放後寺院還很興盛熱鬧,寺內供奉著如來、觀音、彌勒、十八羅漢等佛像,金身彩繪,精美異常,兩廂還設有寺鐘、寺鼓,可惜在破“四舊”期間毀於一旦。近年,趁鄉村休閒旅遊之東風,龍山寺重建提上議事日程,目前雛形初具,遠近香客信徒又聞訊而至,絡繹不絕。

龍潛千年,一飛沖天。嚴谷山,一個傳說中的秘境,隨著神龍破壁而出,它的面紗也正在慢慢揭開,展露出“林巒之勝甲於諸方,風雨晦明,雲煙萬態”的迷人風姿,任由各路遊客一睹真容,大飽眼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