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多里奧特

喬治·多里奧特

tern ation often

風險投資之父

null喬治·多里奧
喬治·多里奧特(Georges Doriot),美國風險投資之父。當人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醒來,Georges Doriot幫助成立了世界第一家公眾風險投資企業,企業的名稱很有意思,叫作“美國研究和開發”(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RD公司)。GeorgesDoriot(1899-1987)曾經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工作了40多年。哈佛出版社的《創新資本》 (Creative Capital)一書敘述了Georges Doriot和風險投資的誕生。

在20世紀50年代,喬治·多里奧特在哈佛大學關於“風險投資”的講座被譽為是一個“傳奇”。在當時傳統的公司管理中,將這樣的概念和操作引入的確具有“先見之明”。由於1958年美國小企業法的實施,使得美國的風險投資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階段”,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稍有停頓,但是優越的“先天”因素沒有能夠阻擋美國成就世界風險投資領域中佼佼者的地位。

喬治·多里奧特個人簡介

Born in Paris, France in 1899, Doriot enlisted in the French army in 1920. He immigrated to America to earn an MBA and stayed on, becoming a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 1926. He became a U.S. citizen in 1940 and the following year was commissioned a lieutenant colonel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quartermaster Corps. As Director of the Military Planning Division, he worked on military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eventually being promoted to brigadier general.

In 1946 Doriot returned to Harvard and the same year he founded 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RDC), one of the first two venture capital firms along with Ralph Flanders and Karl Compton (former president of MIT), to encourage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s in businesses run by soldiers who were returning from World War II. ARDC's significance was primarily that it was the first institutional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firm that accepted money from sources other than wealthy families although it had several notable investment successes as well.[1]

In 1957, Doriot founded INSEAD, international graduate business school in France with a group of his former Harvard MBA students. (Today, INSEAD is one of the major business schools, with campuses in Fontainebleau (France) and Singapore.)

null喬治·多里奧特

ARDC is credited with the first major venture capital success story when its 1957 investment of $70,000 in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DEC) would be valued at over $355 million after the company'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n 1968 (representing a return of over 500 times on its investment and an annualized rate of return of 101%).[2] Until his death, Doriot remained friends with Ken Olsen, Digital's founder.

ARDC continued investing until 1971 with the retirement of Doriot. In 1972, Doriot merged ARDC with Textron after investing in over 150 companies. For his role in the founding of ARDC Doriot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ather of venture capitalism".[3][4]

Doriot died of lung cancer in 1987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Legacy
The Doriot Climatic Chambers at the U.S. Army Soldier Systems Center, Natick, Massachusetts were named in his honor in 1994. (During his time in the US Army, Doriot had written and spoken about the need for an "Institute of Man" for the testing of soldiers and their equipment at environmental extremes. The DCCs are seen as a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at vision.)

Quotes
"Be friendly but not chummy with your lawyers."
"Someone, somewhere, is making a product that will make your product obsolete."
"When travelling, always adopt the psychology of a suitcase."

風險投資之父 :一本講述現代風險投資的創立者的新書

有這樣一個盛傳於坊間的故事,小布希曾經說過:“法文的問題就在於他們沒有‘創業者’這個詞。”這雖然出於杜撰,但講英文的國家都有一個共有的偏見,那就是法國人不如我們有創業精神。《創新資金 —— 喬治·多里奧特和風險投資的誕生》一書卻是對這個假設的批判。這本傳記講述了這個創立了現代風險投資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而他恰好生於法國。

話雖如此,正如本書作者、《商業周刊》的斯賓塞·安特(Spencer Ante)在該書中說的,喬治·多里奧特(Georges Doriot)並非尋常法國人。他在巴黎上高中時學習理科。當時的巴黎,已經在一戰的摧殘下殘垣遍野。從15歲拿到駕照後,多里奧特便開車在這座首都的殘破的大道上奔波上學。18歲時,他高中畢業轉到了當時等於死亡區的西線前線,當起重炮團的軍官。一戰結束時,他的父親勸告他說,比起被戰爭搞得支離破碎的法國,新大陸是個更明智的選擇,於是他聽從父命,奔赴美國。

多里奧特在21歲時來到無親無故的美國,希望可以入讀麻省理工。他身無長物,但帶著一封他父親的朋友寫給哈佛校長勞倫斯·洛威爾(A. Lawrence Lowell)的介紹信。在洛威爾的建議下,他入讀了哈佛商學院,而非麻省理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資銀行,在此他結交了年青的路易斯·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此人後來成為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並成為大規模的政府功田(指因某人的功勞而賞賜給他田地)的發放者。到美國最早的幾年,多里奧特就結交了該國後來的很多要員——雖然他們在當時還不為他們的國人所認識 —— 這種態勢在1925年哈佛商學院聘用他後更趨明顯:他的學生之後往往在商界或政府當任要職。二戰時,已經成為美國公民的多里奧特參了軍,成為了軍事計畫署主任,並在威廉·堂納萬(William Donovan)把他引薦給羅斯福總統後被授予軍需處準將軍銜。而威廉·堂納萬很快就成了OSS(中情局的前身)的長官。多里奧特戰時的軍隊長官20年代聽過他關於功利性活動的道德問題及市場的集體智慧的課程。

對於後一個課題,多里奧特是個強烈支持者。在很多演講和論文裡,他都對他的祖國法國實行的政府管制式經濟以及美國戰後羅斯福新政里實行的加稅和反競爭法提出了異議。他堅持認為,如此法規是強奪市場的功能交給腐敗的政府。最糟的是他們允許政府借錢給無可救藥的公司。安特寫道,多里奧特以前的一個同事詹姆斯·摩根(James F. Morgan)把他叫做“我認識的最具分裂人格的法國人”——熱愛自己祖國的美酒、美食、語言,即使“法國人化簡為繁的能力讓他快瘋了”。但是,多里奧特又非常地不同於普通法國人。他的職業創業者哲學,加上他在一二戰間隔時期是很多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並在二戰時主導軍事採購這樣豐富的經歷使他成為了美國研究發展公司(ARD)總裁的自然人選。在1946年由一群波士頓精英人物創辦的ARD正是美國第一家上市風險投資公司。

到1972年多里奧特把ARD合併給大型托拉斯公司Textron並宣告退休時他的公司在120多家公司擁有投資。這些公司多數是一些有專利權的創新科技公司,領域包括同位素轉換、水去鹽處理、電子、數據處理、科學工具以及電力。所投資公司的名單讓人嘆為觀止,包括一些甚至可以說是有魔力的名字 —— 如果你喜歡魔術:Zapata Off-Shore,就是小布希曾經領導的那個擁有一個高新移動鑽井台的石油公司,或者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DEC)。1957年他在DEC 投資了7萬美元,到1972年ADR把其股份賣出時賣到4億美元。

DEC這個電腦時代早期的傳奇公司伴隨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我們更加熟悉的新時代。多里奧特的影響還涉及到其他的領域,主要表現在作為一個全球化的早期支持者,他建立了相當於歐洲哈佛的歐洲管理學院(INSED)。多里奧特影響最深遠的傳奇還是他領導世界第一家向公司和公眾集資的風險投資公司長達25年之久的經歷。在ARD向DEC注入決定性投資的同時,其他人開始步多里奧特的後塵:阿瑟·洛克(Arthur Rock,多里奧特在哈佛的1951屆學生)支持了“叛逆八人幫”離開Shockley Semiconductor公司建立¬Fairchild公司;在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 )和戈登·摩爾(Gordon Moore)離開Fairchild Semiconductor後,阿瑟·洛克又資助他們成立了英特爾公司;勞倫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建立了Venrock,在之後投資了400多家公司,包括英特爾和蘋果;堂·瓦林廷(Don Valentine )建立了Sequoia Capital之後又投資Atari、蘋果、甲骨文、斯科、谷歌及YouTube。

《創新資金》並非老生常彈地鼓吹一個消逝的商業時代,也沒有提出世上存在或是曾經存在過更加系統化而非投機性的投資新科技公司的方式。但如果人們對於多里奧特的風險投資如何不同於現今的矽谷風險投資產生興趣的話,安特的這本書論述了風險投資公司的結構經歷了怎樣的革新。比如在1960年代晚期,多里奧特在尋找繼承人的時候選中了他以前的學生湯姆斯·佩金(Thomas Perkins),此人當時領導惠普的研究部已經有所建樹。他找了一個禮貌的藉口拒絕了多里奧特的雇用邀請。但他實際的動機,如他告訴安特的,只是因為ARD的結構決定了不可能賺到大錢。多里奧特得忍耐根本就不懂或者不在意風險投資公司和其他投資公司的區別的立法官僚。ARD之所以不能良好運行,是因為它是上市投資公司,儘管多里奧特不斷地向美國證監會抗訴,但其雇員還是不可以得到被投資公司的期權。

從1959年開始,多里奧特的公司面臨一種新的局面,那就是新的風險投資公司開始採用一種誕生於德州石油勘探工業的有限合伙人公司形式。安特引用了一個老ARD高管的話,據他回憶,在引導一個被投資公司上市後之後,該公司的最高行政官的身價“從0漲到了1000萬美元,而我只得到了2000美元加薪”。而對比之下,一個風險投資有限合伙人公司付給它的合伙人不光是管理費而還有部分投資盈利,而且,它允許這部分盈利被免稅地分給投資者。同時,它要求合伙人不可以參與管理。不出意料的,當佩金在1972年參與建立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and Byers時把它建成了有限合伙人公司。當多里奧特最終認清了證監會不會讓步這一事實後,他宣布ARD“不再具有競爭力”,之後便將之與Textron合併了。

同樣的分歧仍然存在於政府和行業之間。在網路泡沫破滅後,華盛頓方面不顧大量科技公司高管和風險投資公司關於政策限制不利於創新的預警,通過了Sarbanes-Oxley 法規以及新的會計條款,規定發放期權要被作為開銷處理。而Kleiner ¬Perkins的John Doerr相信預警已經成為了現實:Sarbanes-Oxley給新科技公司大潑了冷水,因為其上市成本升高,這大大降低了他們的熱情。
我們應該給多里奧特 和ARD怎樣的判詞?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大衛·休(David Hsu)說,雖然ARD因為其公司結構的致命缺陷而無法良好運行,它卻在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留下了長足的影響。的確,正如大衛•休在一篇與別人合寫的論文寫道:到多里奧特 把它的公司賣給Textron的時候,“風險投資已經成為經濟的一部分,而ARD只是在其歷史使命完成後退出了舞台。”

本文作者馬克·威廉士(Mark Williams)是 Technology Review通訊編輯。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個人簡歷: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Dorio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