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鑲綠松石螺鈿鸚鵡紋銅鏡

例如,佛教為闡述"為人子女應孝敬父母"的道理,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了一則鸚鵡與農夫的故事。 "鸚鵡說:"要奉養我的父母。 "於是,農夫告訴鸚鵡:"日後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裡采谷,我願意布施給你。

作品賞析

唐代螺鈿鏡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銅鏡",為唐代的特種工藝鏡之一。此類銅鏡的主題紋飾有人物、花鳥和寶相花、折枝花等等。螺鈿鏡的製作,用螺蚌貝殼雕製成各種圖案,按設計要求貼上於素鏡背面,然後髹漆、研磨,最後再在螺鈿上毛雕花紋。漆地為黑色,螺鈿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瑩潤,精緻細巧,華麗秀美。唐代螺鈿工藝較為盛行,螺鈿鏡則流行於唐玄宗及其稍後一段時期,以後的其他時代較為罕見。

文化追溯

唐朝盛世,政治清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使得佛教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佛教信徒日益增多、表達崇拜之情也多種多樣,而這面鑲綠松石螺鈿鸚鵡紋銅鏡就是一個例證。
鸚鵡是古今中外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飛禽,其或五彩絢爛或潔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才能,都使人對之喜愛有加。而鸚鵡與佛教有著密切的因緣,佛教與《佛經》的流傳賦予了鸚鵡很多的神奇與靈性,說法時經常以鸚鵡作比喻,將人世間深奧、抽象的道理通過淺俗易懂的故事深入淺出、形象化地闡明,這不僅拉近了佛教與民眾的距離,也擴大了佛教的傳播範圍。例如,佛教為闡述"為人子女應孝敬父母"的道理,在《雜寶藏經》卷四記載了一則鸚鵡與農夫的故事。說有一隻鸚鵡為了奉養眼睛失明的父母,每天都會採集好的果實回來。而當時有一個農夫發了願,要與眾生一同分享他種的稻穀。鸚鵡聽後便經常至此採集穀子。一日,農夫到田裡巡視作物時,發現很多稻穗被啄斷了,於是他起了懊惱之心,在田裡設下網子。鸚鵡再度來採食的時候,正好被網子給纏住了,動彈不得。它見農夫從田埂走來,即說:"地主啊!你先前發願要將稻穀布施給大眾,所以我才敢到這裡覓食,現在你怎么反悔了呢?而且,田地就像母親般蘊育著萬物;稻種就如父親一樣養育他的孩子;實語,就像小孩子那么天真無邪,不欺騙別人;農夫就像是國王那樣愛護子民。作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地擁護著你。"農夫聽後問鸚鵡:"你采這些稻穀要給誰用?"鸚鵡說:"要奉養我的父母。"於是,農夫告訴鸚鵡:"日後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裡采谷,我願意布施給你。"當時的鸚鵡就是佛陀的過去生,農夫是舍利弗,盲父、盲母即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佛教通過這樣簡單的故事說明了只要孝敬父母、廣修善法就能升天享福,反之就會速墮地獄、受輪迴之苦。
銅鏡是古人生活的日常用品,而尺寸小一些的則會隨身佩戴。制鏡工匠們將鸚鵡圖案鑲嵌在鏡背之上,不僅起到了裝飾的效果,美觀大方,也在無形之中為配鏡之人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讓人們時刻謹記"百善孝為先",更為我們了解唐代社會及其宗教文化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