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燕趙詩人叢說

唐代燕趙詩人叢說

《唐代燕趙詩人叢說》包括了第一章 初唐燕趙詩人、第二章 盛唐燕趙詩人、第三章 大曆燕趙詩人、第四章 元和時期韓孟詩派中的燕趙詩人、第五章 元白詩派與燕趙詩人李紳、崔玄亮、張仲素及“七老會”詩、第六章 一代詩豪劉禹錫、第七章 博學廣識李德裕、第八章 晚唐詩壇大家李商隱、第九章 晚唐布衣詩人張祜等等。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唐代燕趙詩人叢說》:《燕趙文化》叢書

作者簡介

杜榮泉,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歷史研究所所長。主持編纂《當代中國的河北》、《河北城市發展史》、《河北省志·建置志》、《河北通史》(十卷本),主持合著《河北古代歷史編年》、《河北簡史》、《燕趙文化志》,個人專著《河北通史·隋唐五代卷》。在《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曾獲河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編著)特別榮譽獎、中國地方志編著一等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初唐燕趙詩人
一魏徵、李百藥
二“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
三“文章四友”中的李嶠、蘇味道、崔融
四“沈宋體”中的沈儉期
五文武兼備的郭元振
六唐代通俗詩派先驅王梵志
七初唐燕趙其他詩人
第二章 盛唐燕趙詩人
一“一代文宗”張說
二“盛唐大家”高道
三“調清辭秀”李頎
四“文勝於詩”李華
五宋璟、源乾曜
六劉幽求、孫逖、盧饌、齊潛、李陽冰、盧鴻
第三章 大曆燕趙詩人.
一“五言長城”劉長卿
二“中興高流”李嘉祐
三“名響錚錚”李端
四“大曆詩史”盧綸
五“滑新目然”司空曙
六“意思方雅”崔峒
七“河嶽英奇”郎士元
八“慷慨奇士”張南史
九賈耽、崔護、張眾甫、盧群、袁高
第四章 元和時期韓孟詩派中的燕趙詩人
一“韓孟詩派”旗手韓愈
二韓愈與燕趙詩人崔立之、張署
三韓孟詩派重要人物盧仝
四“詩膽大如天”劉叉
五以“苦吟”著稱的賈島
六劉言史、盧殷
第五章 元白詩派與燕趙詩人李紳、崔玄亮、張仲素及“七老會”詩
一“新題樂府”首倡者李紳
二崔玄亮與白居易的唱和
三張仲素與白居易的唱和
四燕趙詩人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七老會”詩
第六章 一代詩豪劉禹錫
第七章 博學廣識李德裕
第八章 晚唐詩壇大家李商隱
第九章 晚唐布衣詩人張祜
第十章 中、晚唐燕趙其他詩人
一力矯弊俗的於漬
二高駢、高蟾
三盧延讓、盧汝弼
四羅紹威、王鎔
第十一章 燕趙著名詩僧,女詩人及無名氏的詩歌
一著名詩僧慧淨、義淨、無可、可止
二女詩人宋氏五姐妹、洹水趙氏
三無名氏河北士人寄內詩
第十二章 慷慨悲歌燕趙邊塞詩
一初唐:燕趙邊塞詩的醞釀期
二盛唐:燕趙邊塞詩的鼎盛期
三中、晚唐:燕趙邊塞詩的餘韻期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偉大創造。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就輝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燕趙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的地域範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麓,南達黃河,西至太行山,東臨大海。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中南部以及山西省北部、山東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區。廣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開放的人文地理環境,為燕趙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燕趙文化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周邊的齊魯文化、河洛中原文化、三晉文化、蒙古草原文化、關東文化水乳交融,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從而形成了燕趙文化的若干特徵:其一是平原農耕文化與草原畜牧文化相互會合;其二是漢族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其三是元、明、清以來,處於全國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既與傳統的地域文化相互結合,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和“西學東漸”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心;其四是近代以來,在中西文化激烈撞擊中,燕趙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策源地,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成為馬克思主義最早在中國傳播的中心。

序言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范陽,“安史之亂”爆發。是年十二月,高逋任左拾遺,轉監察御使,奉命輔佐哥舒翰守潼關。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哥舒翰兵敗,潼關失守,唐玄宗西逃奔蜀。高逋乘間自駱谷(在今陝西周至西南)西馳,奔赴行在,到河池郡(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鳳州鎮),謁見唐玄宗,面陳潼關敗亡之勢開脫哥舒翰,歸責楊國忠擅權誤國。不久,高逋遷侍御史(從六品下),並隨唐玄宗至成都。是年八月,高逋又遷升諫議大夫,賜緋魚袋。唐玄宗“制日:‘侍御史高逋,立節貞竣,植躬高朗,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之才。長策圖遠,可雲大體,讜言義色,實謂忠臣。宜回糾逖之任,俾超諷諭之職。可諫議大夫,賜緋魚袋。’負氣敢言,權幸憚之。”唐制,門下省置諫議大夫四員,正五品上。
是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李亨即帝位,唐玄宗又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高逋切諫,以為不可。當時盛王琦、豐王珙皆不出閣,唯永王磷赴鎮。同年十二月,永王磷起兵江東,欲據揚州。唐肅宗聞高逋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高逋陳江東利害,且言永王磷必敗之狀。唐肅宗即以高逋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高逋受命後,與江東節度使韋涉、淮南西道節度使來填會兵於安陸,師將渡而永王磷敗。隨後,高逋曾受命參與討伐安史叛軍,解睢陽之圍,但無顯赫戰功。權宦李輔國厭惡高逋直言敢諫,便在唐肅宗面前屢進讒言。乾元元年(758年),高逋被調離淮南,左授太子少詹事,閒置洛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