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陶疊置伎俑

唐三彩陶疊置伎俑2002年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鄉三十一號唐墓出土,通高40.8cm,現藏於西安博物院,國家一級文物。該文物生動形象,是目前僅見的此類題材唐三彩作品,反映了中國一千多年前的雜技藝術。

藏品介紹

三彩疊置伎 三彩疊置伎

唐三彩陶疊置伎俑高40.8厘米,由7人分5層組成:最底層為1個少年大力士,他雙目圓睜,袒胸露腹,雙腳開立,張臂握拳,表現出力挺千鈞之勢;第二層是兩個童子,單臂擁抱在一起,單腿並立在一塊,腳踩少年頭頂,其餘的手臂和腿腳呈伸展狀,童子面含微笑,憨態可掬;第三層是一個童子,雙腳站立在下面兩童子的肩上,雙臂平伸,雙手握拳;第四層有兩個童子,各用一足立於下面一童子的雙肩上,造型與第二層相同,但看上去更為驚險;最高一層是一小童,站立在下面兩童子的肩上,小童頑皮可愛,站在高高的人梯上,還調皮地做撒尿狀,童趣盎然,天真無邪。整個雕塑形象逼真,眉目傳情,再現了中國唐代雜技藝術的生動場景。

藝術鑑賞

唐三彩以造型生動,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著稱。這件唐三彩中活靈活現的童子雜技,每個人衣服呈現出的藍綠黃等各種顏色為這些年齡小但技藝高超的孩子們平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中國雜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漢代被稱為百戲。漢代畫像石,陶俑,繪畫石等藝術作品中,有爬高桿,跳劍丸,走繩索,說唱藝術等幾十種,這件產品生動的展現了唐代雜技藝術表演,在同類藝術作品中,該題材展現尚屬首次,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

文化背景

疊置伎為唐代雜技節目,即疊羅漢,俗稱“碼活”,由二人以上的人層層疊成各種樣式,人上架人,是體操、雜技表演項目之一,一般常出現於馬戲團特技表演、拉拉隊表演以及舞蹈表演等之中。現存於日本的唐代漆繪彈弓和《信西古樂圖》,均有“三童重立”、“四人重立”等形象。唐人觀走繩伎詩有“重立肩接三四層”的描寫,是將“疊置技”用到高空走繩上。疊置名家有如石火胡,據傳她作為底座,氣力超群。連雲港孔望山唐代石刻造象上,有九人疊置圖,分為五層:下層三人,弓步承力;中層三人,其一人單足立於底座之手上;第三層二人;第四、五層各一人。三、四、五層均有劈叉、柔術造型,動作矯健、熱烈。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該文物將唐三彩和疊置伎相結合,將唐代雜技藝術重現在人們眼前,雖歷經多年,卻依然生動,多彩。

藝術價值

唐三彩陶疊置伎傭是大唐雜技藝術的縮影,更是唐三彩中罕見的反映雜技活動的珍品。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該文物作為中國唐三彩藝術的代表在中國館參與展出。由於其俏皮可愛的形象,西安市還根據“小於廉”(撒尿小童)製作出唐代“撒尿小童”雕塑,以期成為西安,乃至陝西乃至全國的一個文化亮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