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不端[行為表現]

品行不端[行為表現]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品行不端(misdemeanor)是指帶有經常性、有意性、傾向性等特點的違反道德準則或嚴重道德過錯的行為表現。與違法犯罪有嚴格區別,但又常常是違法犯罪的先兆。品德不良者在心理上往往對道德規範有錯誤認識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誘惑能力;大多已形成某些不良個性特點。在行為上往往有偷竊、欺騙、鬥毆、破壞公物等嚴重違反紀律和道德規範的行為。自我評價往往不正確,不易接受教育者評價,較易接受消極的評價影響;對行為後果不後悔,甚至有滿足感、得意感。造成原因有:主觀上對道德準則不理解或受錯誤道德觀念支配, 道德意志薄弱,不能抑制自己的不正當欲望和不良行為習慣,缺乏高尚志趣和理想等;客觀上受不良家庭環境、不良環境(社區、朋友)、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有時也可由於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誤造成。

一、含義及表現

品行不端:“品行”指的是人的行為品德;“端”取正派、正直之意。品行不端指的就是人的行為品德不高尚,行為舉止不正派。

品行不端通常是指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嚴重道德過錯的行為表現,違法犯罪往往是品行不端的結果。品行不端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判斷標準。對於學生而言,品行不端是指經常違反《學生守則》和《學生行為規範》以及學校的有關規定或犯有道德過錯。在單位中,品行不端的人往往以自我為基點,以個人得失為標準,濫用職權、追求享受、腐化墮落、貪財喜色等。

二、品行不端的原因

在此,我們著重討論學生品行不端的原因,給廣大教育者以參考作用。

(一)客觀原因

1、親職教育不當。學生生活在各個不同的家庭,家庭的每個成員對他們身心發展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重養輕教,表現在只重視滿足子女的物質需要,忽視道德品質教育。

2、社會不良影響:除了教育原因,社會的不良影響也是造成品行不端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

(1)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如拉關係,走後門,利用職權謀私利,一切向錢看,錢權交易等。社會的這些不良風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隨著改革開放的不端深入,不同社會制度社會的陰暗面也在日益擴大影響,那些反映國外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化產物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加上社會上那些教唆利用青年學生好奇心強、辨別是非能力差和盲從的弱點,對他們進行威脅、利誘,使有的學生上當受騙,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封建殘餘意識的影響,如邪教、迷信等,也在經常影響學生的心靈。

3、教育工作失誤。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培養的。如果學校的管理機制不健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點有偏差,教育方式不對或者本人品行上有嚴重缺點,就會放縱、滋長學生的不良品行。

(二)心理因素

1、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學生在道德觀念形成過程中,具有不穩定、不完善的特徵,同時又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判能力,往往產生一些模糊觀念和錯誤理解,容易為外界誘因所引起的個人慾望和需要所驅使,產生各種違反道德準則,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2、意志薄弱。意志在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克服個人不合理的欲望和需要的鬥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許多學生由於意志薄弱,儘管懂得道德行為準則,但不能付諸行動,而是受個人慾望和衝動所支配,犯了錯誤。

3、養成不良行為習慣。一種不良的行為,開始可能是偶然發生的,經過反覆以後,便形成不良的動力定型,形成了壞習慣。

三、矯正策略

1、消除學生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往往品行不端的學生犯了錯誤後,總會懷疑別人看不起他嘲笑他,這時教育者套用熱情和真誠幫學生消除這種疑懼心理和對抗情緒,幫助他們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

2、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建立集體榮譽感會成為進一步推動品行不端的學生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的內部動力。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形成是非觀念和是非感。教育工作者應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幫助犯錯誤的學生提供辨別是非的能力,做到講清道理、嚴格要求和賞罰分明。

4、鍛鍊學生與誘因作鬥爭的意志力,培養新的行為習慣。學生犯錯誤多是由於外界誘因引起的,在矯正的初期,可以暫時避開有關的誘因避免故態復萌。

5、抓住道德品行形成的關鍵期。青春期是學生道德行為形成的重要時期,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這個階段的重要性,要重視這個階段的道德品行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