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消夏集》為作者謝有順近年的散文、隨筆精選,也是作者在學術研究之餘的感性心語。一部分為生活記趣,或回憶,或寫實,或在行旅中信筆寫來,文字端莊而不失機智,多為溫潤之作;另一部分為精神沉思錄,以讀書覺悟人生,與先賢對話,從個體心靈中透視現代人的生存處境,多為有感而發的銳利之思。文字優美而有閒趣,且不乏深刻,讀之可以消夏,也可清心。這種義理方正而言辭講究的學人筆墨,提供的是一種新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謝有順,1972年8月生於福建長汀。文學博士。一級作家。現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等。出版有《話語的德性》、《文學的常道》等著作十幾部。曾獲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併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圖書目錄
走與讀
在廣州過俗世生活
在深圳聽南腔北調
在惠州遇見蘇東坡
在汕頭吃粥
在鬱南吃黃皮
在太湖吃大閘蟹
在德保看楓葉
非典時期的日常生活
蘆葦盪中的沙家浜
想起了吳哥窟
碎片、瞬間與弱的藝術
水墨的有與無
記錄也是一種善
讀海飛的小說有感
史鐵生:一個尊靈魂的人
苦難的書寫如何才能不失重
不僅記得,還要曉得
朝向歷史的個體追問
把一種記憶寫實了
青春的受難與救贖
權力鏡像中的人心
與批評有關的一封信
說與思
小說是活著的歷史
小說所共享的生命世界
長篇小說寫作的美學紀律
小說寫作的幾個關鍵字
讓人心和感官都活躍起來
金庸小說與文學的烏托邦精神
要文藝復興,先學習文學
“詩教”的當下意義
中國文化的當下處境
危機時代的文化機遇
大學人文教育的憂思
後記
後記
收入本書的文字,基本上是最近幾年寫或講的,之前未曾結集過。名之為“消夏集”,一來這些多是閒文,無非雜感、讀書筆記、演講稿而已,算是多餘的筆墨,但它輕鬆、自由,常常令自己難忘,特剮是整理演講稿的過程,心情頗為舒展、清涼,在我,也算得上是一種精神的消夏吧。其次,整理書稿的這些日子,廣州的盛夏已經來臨,走在路上,熱浪撲面,腦子多半一片昏然,此時躲進空調房,重讀舊文,訂正錄音整理稿,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消夏方式。
“走與讀”的主題是走與讀,收錄了我最近寫的一些散文,有的寫城市,有的寫行旅時的見聞,多半也是應時而作,或者被逼而寫。比如,最前面四篇,就是應奧運會所約,為配合廣東的四座城市傳遞奧運火炬而寫,目的是要讓遠方的人,得以記住這幾座城市的哪怕一個小小的特徵。寫的時候,我深感要觀察一座城市,角度非常重要,正如讀書,讀是一回事,能否找到合適的角度來讀,又是另一回事。
“說與思”的主題是說與思,裡面全是演講稿,根據現場錄音整理而成,整理者付出了很多辛勞,我在修訂時,也花了不少時間。有些篇幅較長,但每篇都是口語風格,讀起來並不艱難。說話、演講,是另一種思考方式,邊說邊想,與邊想邊寫,二者之間其實有很大的不同。要把一個問題說清楚,你就得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想清楚了之後,你還得找到一種合適的話語方式,才能與聽眾完成較好的交流。今天這個時代,知識分子注意思考的方式,也注重思考的話題,但往往忽略了話語的選擇。他們與民眾之間的鴻溝,有時並非思想的距離有多遠,而是因為語言不通、各說各話。這些年,我接受了不同話題的演講邀約,試圖用朴白的話語解析好一些並不通俗的議題,但每次講完,都覺得意猶未盡。看來,說話也同樣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領域。
我早已過了為出書而激動的年齡,但把全書整完,還是有一種收穫的欣喜。特別要感謝朱家雄先生,沒有他的一再督促,我根本沒有動力去整理這些講稿。也要感謝安徽教育出版社,這是我和他們的第二次合作了,他們對知識與精神的敬重,所昭示出來的是一種真正的理想主義。
謝有順
二○一二年六月十二日,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