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艾苓,本名張愛玲,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契約製作家。1967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安達市,曾做過中學教師、公務員、記者、編輯,曾獲金陵明月散文大獎賽一等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第一本散文集《領著自己回家》入選“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另出版散文集《風也穿鞋》《一路走來》。《咱們學生》一書部分篇章刊發在《讀庫1403》《讀庫1603》。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非虛構作品,來自普通地方院校的艾苓老師如實記錄她的學生故事。這些學生多是貧寒子弟,他們的故事觸角延伸到社會底層各個角落,他們的成長在當今中國大學具有標本意義。
姜淑梅之外,她還有一大群學生——他們艱難成長,破繭成蝶。
這是一本關於青春,關於命運,不斷啟程的故事。
作品目錄
天降百合(代序)
上輯
咱們學生
冰丫頭
七樓
騎手
喂,你!
我爸媽說
重陽節快樂
誰為她開門
老杜那些犯二的事
班長
您不記得嗎
成長協定
謝謝您曾經表揚我
笑容
“學渣”夢楠
學生會主席的答卷
送你到此
包裹與行囊
支教班主任
冷板凳
小小的一片雲
佳樂的支教日記
小李老師
求證梁爽的2007
中輯
女兵小南
長途跋涉的蘋果
挨過巴掌的雲
甘蔗的甘
鬆手
“考碗”
“上岸”
考生妍妍
記者李娜
歌手森森
公主病療程
校園主持人
逃逃
誰沒哭過
來自伊春的雪
北漂三年
擰巴
選調生小魏
白富美身後的家
從小地方來
喵喵的過街天橋
這個人是誰
一路前行
作者宏亮
下輯
教室里的魚缸
為什麼沉默
課堂上的手機
學習擁抱
沒有公章的獎狀
有些經歷別人無法代替
給我一點勇氣
誰該做慈善
不期而遇的涼
為什麼要說對不起
非走不可的彎路
後記
作品節選
天降百合(代序)
初冬時節,有個朋友病了。她來這個城市時間不長,作為本地人,我必須得慰問慰問。
第二天是周六,我起早去花店,買了十支粉色百合,想給她驚喜。
不料,她也起了大早,悄然出門。她在電話那頭呵呵笑:“明天晚上我可能回來,你先替我照顧她們吧。”
我把百合抱到家,打開外面的保護膜,花香氤氳。我怕室溫高,那些花苞開得太快,把她們存放到稍涼的角落,也不敢給水。
周日晚上,朋友臨時有事,繼續旅行,她在電話里說:“你拍照片發給我,花你就留下吧,心意我領了。”
送人的百合,忽然變成送給自己的。遺憾過後,也有幾分竊喜,好像天上掉下百合花,恰好砸到我了。
我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發給朋友,接著拆除包裝,找瓶盛水。這時候才發現,缺水時間太長,盛開的花朵有些打蔫,那些花苞就更蔫了。唉,是我疏忽了,沒照顧好她們。
第二天早上,那些美麗的孩子好像喝飽了水,打蔫的有了精神頭,打苞的新開六朵,即便是個大花瓶,十支百合的花朵也相當擁擠。
以後七八天,我每天換水,每天都有新開的花朵。哪裡想過,蕭瑟的初冬,家裡竟有了一場熱鬧的花事。
本想給朋友驚喜,享受這份驚喜的卻是自己。
想起我的學生們。
只要他們問:“老師您有時間嗎?我想找您談談。”
我總說:“好,我們定個時間吧。”
我也年輕過,苦悶過,無措過,也曾得到過老師的幫助。畢業二十幾年後,我們幾個同學約到一起,專門慶祝恩師和師母的結婚紀念日。記得老師特別感動,端起酒杯淚光閃閃,他說:“現在,功利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的師生關係是零功利!”
我常常也是功利的,但喜歡師生關係的零功利。
第一個找我傾訴的是個瘦弱的女生,那時我剛上兩周課,還是菜鳥。她的同學剛剛離開教室,她的眼淚就一雙一對滾落,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有位高個子女生一旁陪著,不時遞給她紙巾。
等她悲傷過去,我問:“出了什麼事?”
原來,兩個人都參加了校報記者考試,面試的時候,高個子女生勝出,她被淘汰。
我想笑,但不能笑,在我是小事一樁,在她卻是天大的事情。我問:“你分析過原因嗎?”
“分析了,可能我太實在了。學長問我:以前寫過新聞稿嗎?我說沒有。他問:經常看新聞嗎?我說不怎么看。”
“實話實說,沒錯。”
“可是老師,我失敗了。”她的眼淚又下來了,“我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做喜歡的事了,還是失敗了。”
我說:“這只是暫時的結果,校報記者團可以隨時進人,你得更努力才行。不是校報記者,你也可以採訪校內新聞。寫完新聞稿,你可以拿給我看,也可以拿給學長看。只要你努力,他們會看到你的。”
“真的嗎?”
“真的。”
她破涕為笑。
我問:“你這么想做記者,為什麼不看新聞呢?”
“以前忙著考試,現在想看電視也不方便。”
“圖書館有專門的報刊閱覽室,你可以到那兒看。你也可以上網瀏覽新聞網站,看看人家怎么報導新聞。”
我幫她看過一次新聞稿,提了具體修改建議。
大概一個月後,她告訴我,當上校報記者了。再後來跟我約稿,說她已經是校報編輯。
畢業前夕,她參加公務員考試,筆試和面試結果先後公布,國考和省考她都贏了。有的學生困惑,不知道飯碗在哪裡;她的困惑是:到底要放棄哪個單位?沒等她做出抉擇,省考單位替她做了決定,人家錄用了她。
答疑解惑後,有時也得開夜車,那是我自己的事,誰讓咱是老師呢?
回到母校教書以後,備課上課,惡補學歷,晉升職稱。等這些事告一段落,想寫點東西,學生們的故事撲面而來,那是我無意中積累的財富。
有些事,可以不問功利,先去做好了。我的朋友林超然說過:“任何事情都是做給自己的,或者說,首先是做給你自己的。”
咱們學生
某位老師提到某官員,她說:你知道嗎?他是咱們學生。她接著說起好多校友,一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如數家珍。
另一位老師提起地方台某主持人,他說:你不知道吧?她是咱們學生。他接著說起好多校友,一些我不熟悉和熟悉的名字,言語中充滿自豪。
回到母校工作後,我漸漸知道,老師們的自豪因何而來,也漸漸知道,“咱們學生”是個簡單說法,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咱們學校的學生或者咱們學校的畢業生。
有幾次,我在假期去學校,校園裡空蕩蕩的,只遇到個別未離校的學生和幾位工友,感覺心裡也空蕩蕩的。原來,學生是學校的靈魂啊,缺少莘莘學子的校園,像個被倒空的袋子,癟癟地擱在那裡,目光呆滯,毫無內容。開學後,學生歸來,我看見校園被重新注入內容,頓時生動。
我偶爾看過一些校友履歷,他們或者繼續深造最終學有所成,或者繼續打拚成為地方官員。但在公開的簡歷中很難看到母校的名字,他們直接寫後來深造的高校,這段求學經歷被輕輕地,輕輕地就繞過去了。沒聽說誰為此不悅,心懷不平,母校的老師們提到這些校友,依舊是“咱們學生”、“咱們學生”。
回母校工作快五年了,我的學生也開始陸續畢業,我不知道他們會有怎樣的未來,我願意祝福他們每一個人,希望他們都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我想讓他們知道,任何一個在普通崗位上勝任工作的學生,都會成為我的驕傲。萬一哪個學生的未來不怎么美好,以另一種形式著名,我也應該面對教育的失敗,有勇氣說:是,他是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