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呼喊:當今中國的五種聲音》是一部評析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作品。該書高度概括又生動形象,其中歷史敘事和理論探討十分嚴謹簡潔。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類政論文體變得引久入勝,在圖書市場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獨樹一幟。書中將二十年來中國的思潮概括為五種,作者並沒有試圖給予解釋,只是要求自己如實地描述一些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 一個不能產生新思想的民族,是生機衰竭的民族。一個不能產生思想家的時代,是貧乏危機的時代。中國需要思想家和新思想,他們的湧現,使我們的精神天空星光燦爛。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呈現出多種思潮並存的局面。本書對這些思潮進行反思,運用大邏輯大視野的審度和人物活動事件脈絡的細節化書寫,對五種主要思潮在中國的歷史、現狀和影響作出獨立的深刻剖析。
作者以“聲音”來表達思潮之意,重點考察了五種:“主流的聲音”,闡述鄧小平理論如何從“逆流”成為主流;“教條主義的聲音”,闡述了極左思潮如何從主流成為逆流;“民族主義的聲音”,剖析了極端民族主義對國家的危害;“封建主義的聲音”,提醒人們警惕在傳統文化復興之際,封建主義的死灰復燃;“民主的聲音”,著力區別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導民主建設制度化。
·
作者簡介
凌志軍,祖籍廣東,1953年生於上海,長在北京。十五歲到工廠做工,十六歲做農民,十九歲當兵,二十五歲成為新華社記者。三十歲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三年後獲得法學碩士學位,現為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資深記者。
凌志軍是當今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譽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當代中國記者的“標桿”。2003年《南風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書都引起巨大反響。他擁有廣泛的讀者。他在過去十多年間連續出版九部著作,全部進入暢銷書排行榜。他的著作還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出版的《中國的新革命》,被境內外媒體和研究機構評為當年“值得記憶的好書”、“年度商業書”、“最佳商業圖書”。
2005年出版的《聯想風雲》,入選當年“最佳風雲榜”,並獲得“2005年度北京地區最佳著作權輸出圖書獎”。
2003年出版的《變化》,被中國大陸媒體評為“年度圖書”,同時在台灣獲得“開卷好書獎”。
2000年出版的《追隨智慧》,被媒體評為當年“最佳紀實文學”。
1998年和同事馬立誠合著的《交鋒》起轟動,也引發了激烈爭論,成為當年“中國第一暢銷書”。
1996年出版的《歷史不再徘徊》,獲得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優秀圖書獎”。
媒體評論
本書從評述中關村1980年到2006年的歷史入手,描繪了中國社會發展波瀾壯闊的畫卷。 中關村曾經被當作一個“試驗區”。假如我們以為“試驗區”的含義,僅僅就是發明新技術和推銷新產品,那就小看它了。事實上,它更大的意義在於試驗著新的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因此,與其說中關村在技術上有什麼貢獻,不如說中關村最大的貢獻,在於對舊體制的破壞和突破,從而激醒了中國人創造財富和融入世界潮流的熱望。
在中國做記者和財經寫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樣,首選是凌志軍。對上世紀90年代的細微觀察、和評論,我沒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凌志軍作為中國政論寫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經成為不是謙辭可以推卻的事實。
——《人物》雜誌
凌志軍先生似誠實的態度讓政論誠實地走進公眾,影響著那些必將影響中國未來的年輕人。我們相信,他業已“儘可能地向讀者說了心裡想要說的話”,最大限度地保持著誠實的大勇之氣。
——《南風窗》雜誌1993年“年度人物獎”頒獎詞
凌志軍的選材多帶有前沿性,他是屬於使命感和責任感很強的新聞工作者。
——《鳳凰周刊》
凌志軍是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界有獨特價值的一個作家。凌志軍的最大的價值在他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凌志軍的著作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現出它的歷史價值。
——楊浪(財訊傳媒集團副總裁)
目錄
引言
卷一 主流的聲音
第一章 乍暖還寒
劫後餘生
“老九”回來了
堂堂五尺男兒全都啜泣起來
把印“紅寶書”的紙拿去印考卷
大學裡的“新三屆”
汪東興說,鄧小平“馬列主義水平不高”
第二章 中南海紛爭再起
輿論製造的偉人
華國鋒注定不能成為新時代的旗手
中國曾經怎樣批判鄧小平
“擁鄧聯盟”步步進逼
十八個月的“批鄧”全都白費了
第三章 胡耀邦與“文章救國”
前言
收在這裡的文字,敘述了1978年至今我們國家的變化和衝突,牽涉到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巨細交織,貴賤混雜。都是真人真事,沒有虛構。我雖摻雜了一些自己的觀點,但也是眼見耳聞,有感而發。原是九個單行本,陸續印行,現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沒有增刪,只是順序稍有更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交鋒》和《呼喊》這兩本。是和我的同事馬立誠合著。他設計了《交鋒》全書的構架,並且撰寫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這本書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寫者。這兩本書當時影響很大,爭議也很大.這都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如果沒有馬立誠,就不會有這兩本書。
很多人問我最喜歡自己的哪本書,這問題不好回答。每一次寫作都是牽腸掛肚。作品好比兒女,手心手背都是肉。當然這是夾雜了個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論,哪能沒有高下呢!單說技巧,我想最為灑脫開放、也能代表我的寫作追求的.應當是《變化》。在這之前,《沉浮》屬於典型的時政文字,《交鋒》和《呼喊》也是。我對塞滿主流報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話連篇、完全沒有獨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闢新途,所以這些文字的品格與流行的時政文章截然不同。在這之後的《追隨智慧》、《聯想風雲》、《成長》、《中國的新革命》。是在試圖開拓當代中國商業史的寫作空間,從政治和文化的立場來敘述經濟技術,又以大歷史的眼光來衡量瞬間。可是要說在寫作方面更進一步,自《變化》之後,便覺得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