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男,回族,1952年4月生,山東濟南人。高級畫師,畢業於省委黨校,山東畫院高級畫師、省政協書畫之
友聯誼會畫師、山東省對外交流文化中心書畫協會理事、濟南市美術協會理事、濟南市民間書畫研究會理事、濟南老幹部書畫協會藝術顧問、市中區文聯主席等。藝術經歷
幼年曾求學於著名書法家金棻先生,後又師從於著名山水畫家黑伯龍、劉寶純先生,堅持取法乎上,並重師造化,多次登臨泰山、黃山、華山,輾轉大西北,遊歷名勝古蹟,體味和感悟大自然,尋找創作靈感。幾十年的孜孜以求與融會博採,錘鍊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與風格。以書法透入於畫,以畫法參入於書的創作技藝,使其作品形、神俱佳,水墨韻味與筆墨技巧相統一,意境深遠。其書法廣泛涉獵於唐楷、魏碑、漢隸、行草,深得《龍門二十品》及張遷、蘭亭之精髓,筆沉墨實,結體峻拔,強勁高古,既遵循傳統,又入古出新,兼收並蓄,蒼辣中含婀娜,靈動里顯遒勁,正側藏露,抑揚頓挫,盡展筆墨神彩。其中國畫精於山水,長於花鳥,尤以梅、竹等造詣頗深,構圖氣勢磅礴,布局嚴謹周密,設色豐富,層次分明,色彩濃郁但不失沉穩,水墨交融而渾厚華滋。洗塵去俗,清新端朴,整體有觀賞性,細部有可讀性,可謂雅俗共賞。其人品一如其書品畫品:胸懷坦蕩,謙謙君子,淡泊名利,頗具王者之風。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展,屢獲殊榮:
1972年濟南市國畫展覽優秀獎;
濟南市首屆“科學與技術”書畫展銅獎;
全國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書畫大展銀獎;
多次在山東省少數民族書畫展覽及濟南市職工書畫大展、濟南市歷屆春聯大賽中獲一、二、三等獎。
近年來,作品和論文不斷見諸《山東商報》、《濟南日報》、《大眾日報》、《羲之報》及《現代論壇》、《當代小說》、《支部生活》等報刊雜誌,受到廣泛好評。作品《觀瀑圖》、《雨後飛泉》、《紅梅贊》、《山村春色》等分別被李苦禪紀念館、中央電視台、山東大學、博物館等收藏。主要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給多個友好國家。八十年代曾在萬竹園李苦禪先生紀念館舉辦書畫展,得到觀眾與藝術界的交口讚譽。在努力提高自身藝術成就的同時,積極做好文聯的各項工作,致力於送文化下鄉、慰問部隊、賑災扶貧、助殘幫教、展覽出版、藝術培訓等文藝創作與交流活動。多次成功舉辦駐區內各類大型書畫展覽;與團市委、殘聯等聯合開展捐資助學義賣慈善活動;組織書畫家為農民送書畫、送春聯;慰問部隊官兵、武警戰士;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骨幹;出版了《濟南市市中區民間書畫美術協會會員作品集》、《同在藍天下百名書畫家書畫作品集》、《濟南名士系列叢書 周英龍中國畫作品集》等,榮獲“山東省十大著名書畫家”稱號,所領導的部門連
續四年被評為全市文聯繫統先進單位。
評論文章
心跡與美景的和諧 具體而又現實的生活,往往在人們的意識里留下許多不同的烙印。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
自然的認識,從而使人們缺失了許多真實的感悟。而一個以自然為對象的山水畫家則不同,無論處在哪個時代,哪個角落,他始終要與自然為伍,要悟到自然山水背後的意境,並去體驗它。他們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就是透過自然,更要透過自然背後的那些盤根錯節,以自己特有的視角、去感受和判斷那些山水特有的形態。寄情自然,寄情山水,便成了山水畫家首要的功課。在這裡始終需要他們去悟想,在深愛中去吟味自然的博大和細微。一切特定的自然可能就化為了一切感情的藝術頌詠。出色的畫家歷來都有這種寄情自然的藝術本領,托情於物,托情於筆墨,產生出的意境常常感染著靠近他、靠近他作品的人。我看畫家周英龍就有這樣的感覺。
在和他的交往中,我意識到他對自然對藝術有著幾乎痴迷的愛和追求。四十多年前,他就開始跟隨著名書法家金棼先生學習書法。金棼先生那種甘於清貧的人生觀與深厚的學識令周英龍陶醉於濃厚而熾熱的藝術氛圍里。其後,周英龍又拜山水畫大師黑白龍先生學習山水畫,從先生那種仙風道骨的藝術品格中,他感受到了自然對一個畫家的滋養是何等重要。周英龍開始遍游他所
能至的山川河流,開始在自己的筆墨里尋找一種精神的家園。在多年的學習中,他的視野漸漸被峻美壯闊,又極具氤氳之氣的山水錶現形式所折服。三十餘年前,他便拜以表達山水氣壯之勢見長的著名畫家劉寶純先生為師。
傳統山水畫的藝術法則,一再強調師承自然。它把人文的自然——山水畫,理解為是師造化的結果。對待自然的態度,源於畫家對讀與行理解上的認知。一個畫家是在尋找自我心中丘壑的過程中實現著對自然的感知和理解的。相對而言,形式的東西更容易打動人。譬如,黃山、泰山、華山、海浪小溪,這些具有明顯個性特徵的自然結構,帶給人們的是一些具有明顯形象不同的強烈印象和感受。畫家們依照不同的感受去視讀它們,會產生出不同的藝術形象。在山水畫史上,我們可以讀到眾多氣量非凡、具有明顯獨特風範的畫家。如八大、石濤、齊白石、林風眠、李可染,他們無不以自然山水為伍,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一種具有明顯人文心跡的山水。
一個山水畫家最重要的是要行萬里路。登程遠行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他們會在旅行中捕捉到心目中渴望的山水,並可以找到與筆墨相融的契合點。畫家周英龍常常踏上行程,把師承自然當作了自身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行路中去品讀自然山水的意韻,去感悟人文山水的詩情。看周英龍的作品我們會感到他對自然的愛是明朗和淳厚的。在他的畫中,總散發著大自然的蓬勃和道勁。他知道如何將自然之氣留在尺幅之間,又懂得如何將更多的感受變為筆觸。當一個人把情感放在山水問,天地會寬泛起來,山水也就生出了詩意。在不經意中流露的詩意往往顯得彌足珍貴,更有味道。能夠溶解情感並能幻化出意境、止於尺幅問的大概只有筆墨。周英龍在行旅中既是自然美景忠實的臨寫者,又是心跡的尋求者。
狀物寫景在繪畫中是營造意境的必由之路,然而,形式往往並不是繪畫的全部。傳達畫家胸臆的重要手段,在於畫家能否用筆墨渲染出自己的詩情,淋漓盡致的意境常常蘊涵在筆墨的交織中。筆隨意走,就是指畫家所想,筆墨所至的境界。董其昌就曾說過,“文人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這實質上說出了中國畫中筆墨的重要的本質特徵。
周英龍的作品大多是以筆墨來展示自己面對自然時的那種謙卑。他所表現出的山川河流,總是有種向上的態勢,筆墨問橫生著夭桃穠李的氣象。由此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在尺幅問營造的那種情懷,是真誠的。
周英龍的山水畫,離不開這樣的景物——山川,林木,水與雲氣。山石在墨彩濃淡的交織中,水與雲氣在林木的墨色里,恍恍惚惚穿插於山川的巍峨問,廣闊的背景把山林的氣象烘染得氣勢雄渾。許多年前,我在文章中用“霸氣”描述過著名畫家劉寶純先生。其時,劉寶純先生一開山東當代山水畫的氣壯之勢。周英龍正是跟隨他學習繪畫數十年,看他的作品感到了他受劉寶純
先生的影響很重很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山水畫豪放的境界。無論是淡雅還是凝重,他總能描繪出那種壯闊的氣勢。如果說師前人,師造化,師我心是山水畫重要的治學和審美原則,在周英龍的作品裡,我們或多或少地已經感受到了這種治學和審美原則所起的作用和感染力。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繪畫中形式與氣韻常常是在筆墨承襲中被師承的道理。
品讀自然的山水和人文的山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和理想,缺一不可。
藝術家在不倦的行與知,知與作的勞動中,完善和構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在當代,正是有了畫家周英龍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忠實地富有激情地用畫筆描繪著自然的人,我們的傳統藝術在新時期才更加繁榮。
——鄭 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