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周漢華,新會大澤區五和鄉螺山村人,僅讀過4年國小。
1955 年在大澤五和第二農業生產合作社任水稻育種員,進行水稻豐產試驗,採用經過穗選、粒選的“齊粘”和“金山粘”,採取深耕改土、精耕細作、施足基肥、 合理密植等措施種植,當年創造畝產750公斤和次年創造畝產826 公斤的豐產紀錄,比一般耕作的畝產高兩倍有多。接著, 又試用水稻和高粱進行雜交試驗。
1957年4月,周漢華被邀請參加廣東省第一次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丁穎的關注,向他詢問培育新品種的經驗。會後,他回來又繼續進行稻穀與高梁的雜交30多穗,每穗結出穀子100多粒,獲得遠緣雜交的成功,震動了農業科學界。是年6月,全國種子參觀團120多人來縣參觀了他的試驗田,聽了他的匯報,給予很高的評價。
1958年7月2日,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期間,曾到周漢華家參觀雜交試驗田和新品種標本,晚上又和他親切交談,贈給他一盞空氣電池燈,鼓勵他培育出一穗千粒的水稻新品種。同年11月,周漢華出席第二次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會議期間,周總理邀周漢華到家裡作客,並書寫“高舉共產主義旗幟,為培育良種,大搞雜交運動而奮鬥”的題詞相贈。這年,周漢華被任為大澤人民公社農科站副站長。
1959年,周漢華進行粳、秈稻雜交和自然雜交試驗,成功地培育出幸福一號、幸福二號、青森五號、十月粘、八一種等6個新品種。同年早造,培育印二東11號,最高穗粒達1190粒;二造又育成1208穗粒。還培育出一株出櫱達280穗,每穗平均150粒,一科1.2公斤谷的“ 水稻王”。次年又有新突破,穗粒最高達1400粒, 並培育出10多斤的“萬粒斤”的良種。
1955-1960年,周漢華在引進130多個雜交組合、220多個自然雜交組合、引種全國各地1181個水稻品種進行觀察和對80 多個良種進行比較試驗的一系列工作中,費盡心力,取得可喜的成績, 被譽為農民育種專家,多次被評為縣、省勞動模範,優秀共青團員, 受到團中央的獎勵。
1960年, 他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特約研究員。
1967年11月17日病逝,終年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