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預算平衡論

周期預算平衡論(Cyclically Balanced Budget Fiscal Norm)

周期預算平衡論簡介

1939年大衰退的爆發,動搖了西方經濟學家對自由放任市場經濟內在穩定機制的信念,把政府干預經濟提上了議事日程。反映在預算準則上,就是所謂“周期預算平衡論”的產生,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止,都作為正統預算理論。

周期預算平衡論又稱“長期預算平衡論”,是主張財政發揮反經濟周期的作用。在經濟衰退時期,為了消除衰退,政府應該減少稅收,增加支出,有意識地使預算形成赤字。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應該增加稅收,緊縮開支,有意識地使預算形成盈餘。這樣,從整個經濟周期來看,繁榮時期的盈餘可以抵消衰退時期的赤字。儘管從年度看財政預算是不平衡的,但從一個經濟周期看財政預算是平衡的。

周期預算平衡論的出發點,是主張財政發揮反經濟周期的作用,同時也實現預算平衡。不過,這種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在控制經濟周期波動的條件下,作預算周期平衡。其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 在經濟衰退時期,為了消除衰退,政府應該減少稅收,增加支出,有意識地使預算形成赤字。這時,財政赤字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這既可直接擴大投資和消費,補充私人投資和消費需求的不足,又可間接地刺激私人投資和消費需求,從而提高國民經濟的有效需求水平。

2. 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應該增加稅收,緊縮開支,有意識地使預算形成盈餘。財政盈餘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這既可直接壓縮投資和消費,抵消私人投資和消費需求的過旺,又可間接抑制私人投資和消費需求,從而降低國民經濟的有效需求水平;在上述情況下,財政將發揮其反經濟周期乃至"熨平"經濟周期波動曲線的效力。

3. 政府仍可使其預算保持平衡。只不過這時的預算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即從整個經濟周期來看,繁榮時期的盈餘可以抵消衰退時期的赤字。因此,從年度看財政預算是不平衡的,但從一個經濟周期看財政預算是平衡的。

周期預算平衡論的缺陷

周期預算平衡論也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這就是:周期預算平衡是以經濟周期的變化有規律性,即它始終圍繞著某個正常水平上下波動為前提,但經濟循環的上升或下降,其深度和持久性並不一致,從而在經濟周期中預算赤字和盈餘不可能相互抵消。

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實際情況往往是,在長期嚴重的衰退之後,緊接著是短期而有限的繁榮。這就意味著,在衰退時期會呈現大量的赤字,而在繁榮時期只有少量甚至沒有盈餘。所以,其結果顯然不是周期平衡,而是周期赤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