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金言百句

周易金言百句

《周易金言百句(中英文對照讀本)》從總體上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選句:眾所周知,中國人歷來很重視歷代經籍中良言的教誨作用。《周易》中究竟哪些是良言而讓人感到金子般珍貴呢?而這些良言又從何章何節擇取?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周易》分為“經”與“傳”兩部分?經是占筮用的卦爻辭。傳為後代儒生對卦爻辭釋義的演繹。對廣大讀者來說,也許更希望從古老的卦爻辭中汲取智慧和啟迪,這固然有溯本尋源的意識,或許還隱含著對筮語的某些敬畏。為了照顧《周易》的結構特點,保持《周易》中原始巫文化風貌的某些色彩,我們也儘量選擇一些健康有益的卦爻辭,從新的角度加以詮釋。但我們更多的還是從易傳中篩選詞條。第二部分是今譯。周易之注釋確實令人大費周章,因為歷代有關《周易》之注釋不下上百家,各不相同,其根源在於注家都沿易之象詮釋卦爻之義,象不定而釋義也不盡同,不過有一點卻大致相同,即歷代許多注家都在《易經》的注釋中光大了儒家的理念。結合時勢之後的靈便詮釋。第三部分是衍言。作為注者在理解《周易》金言後的一個閱讀心得。第四部分是《周易》小詞典,擇要介紹《周易》術語、各卦要略以及歷代易學名家等,以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周易》。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周易金言百句(中英文對照讀本)》節選:保合太和,乃利貞。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天行鍵,君予以自強不息。君子進德修業。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庸占之信,庸行之謹。修辭立其誠。居士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厚德載物。履霜,堅冰至。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作者簡介

梁深洪,1945年生,廣東南海人,副研究員,曾多次舉辦書法篆刻個展,原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現任珠江學院院長。馮清高,1943年生,湖北荊州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科隆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加拿大研究專項獎學者。仇仲謙,1944年生,上海金匯人,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著作有《全漢賦校注》、《漢賦辭典》、《飲茶閒筆》等。

圖書目錄

1、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2、保合太和,乃利貞。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4、亢龍有悔,盈不可久。
5、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6、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7、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8、君子進德修業。
9、修辭立其誠。
10、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1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12、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
13、厚德載物。
14、履霜,堅冰至。
15、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16、黃裳,元吉。
17、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18、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19、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20、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21、以貴下賤,大得民。
22、蒙以養正,聖功也。
23、君子以果行育德。
24、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
25、中吉終凶。
26、君子以作事謀始。
27、君子以容民畜眾。
28、師出以律,否臧凶。
29、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30、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31、君子以懿文德。
32、上天下澤。
33、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34、《泰》,小往大來,吉,亨。
35、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36、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37、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
38、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
39、文明以健,中正而應。
40、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41、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42、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43、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44、《謙》,亨。君子有終。
45、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46、鬼神害盈而富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47、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48、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49、鳴謙,貞吉。
50、勞謙君子,有終,吉。
51、無不利,為謙。
52、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53、貞疾,恆不死。
54、天下隨時。
55、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56、振民育德。
57、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58、觀民設教。
59、明罰敕法。
60、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1、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62、厚下安宅。
63、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64、中行獨復。
65、敦復無悔,中以自考。
66、《無妄》,元亨,利貞。其非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67、以茂對時育萬物。
68、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69、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70、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71、《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72、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73、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74、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75、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76、坎有險,求小得。
77、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78、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79、以虛受人。
80、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
81、立不易方。
82、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83、不惡而嚴。
84、嘉遁,貞吉。
85、非禮弗履。
86、羝羊觸蕃,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87、自昭明德。
88、用晦而明。
89、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90、以同而異。
91、反身修德。
92、赦過宥罪。
93、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94、懲忿窒欲。
95、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96、二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97、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98、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99、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100、骺其角,吝,無咎。
10l、除戎器,戒不虞。
102、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103、致命遂志。
104、勞民勸相。
105、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106、正位凝命。
107、恐懼修省。
108、思不出位。
109、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110、永終知敝。
111、折獄致刑。
112、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113、君子以申命行事。
114、君子以朋友講習。
115、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116、《節》,亨。苦節,不可貞。
117、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118、信及豚魚。
119、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120、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121、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122、樂天知命,安土敦仁。
123、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124、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12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126、德言盛,禮言恭。
127、慢藏海盜。
128、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129、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130、吉凶悔吝生乎動。
13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132、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133、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134、小懲大誡。
135、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故惡積而不可拚。
136、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
137、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138、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139、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140、出入以度,外內知懼。
141、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142、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143、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
144、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145、緩必有所失。
146、君子道長,小人道憂。
147、後記

後記

21世紀初,國學再次得到重視而出現振興。然這次國學熱並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緊密結合當前社會形勢且帶有某種新的特點。在現代化社會裡.生活節奏緊湊,普羅大眾幾乎無暇閱讀深奧的國學經典原著。而那些經歷了上千年的名聲顯赫的國學原著也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看懂了。但老百姓知道它們,相信它們,也希望了解它們。
一個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它的強大,必須有深厚的文化為鋪墊。古老的文明傳統正在呼喚今天中國人的靈魂。
越是簡單,越是樸素,反而永恆。一本《老子》,紅遍世界;薄薄《三字經》,流傳幾世紀,至今讓人難以釋忘。正是這一點啟發了我們,於是,我們從被稱為東方文化寶典的《周易》中選出一百多句“金言”,編成這樣一本小冊子,獻給今天熱愛國學的年輕人和廣大讀者。
為了讓外圍朋友也能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思維方式,我們為所選的“金言”作了英文翻譯。
我們這三位作者,一擅長篆刻,一精於英文翻譯,一久業於先秦文學,皆有志於在有生之年冉做點事;二人各用所長,做成了這么一件事,如能對社會的進步和諧有所裨益,則於願已足。
本書的出版得到多方友情幫助,在此謹向珠江學院董事會、廣東教育出版社周偉勵先生、珠江學院藝術系教師致以感謝。

序言

每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精神,我們終於從20世紀60年代的“文革”、80年代的“改革”、走進了今天的“和諧”。為了成就和諧社會,中國人民不僅在積極創造豐富的物質基礎,還在努力創建一個完美的精神文明環境。而隨著歷史的進程,越來越多的民眾已經理解到,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文明必須由三方面組成:即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古代中國文化精粹與世界文明中精粹。這就是為什麼21世紀初,國學風吹遍神州大地,不少高校紛紛開設國學選修課的緣由。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在尋找傳統文化中的香花異草,為塑造新一代青年探索道路。
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圃,也是莘莘學子追求理想、成才蓄勢的基地,當然,所有青年都有成才的理想。但是何謂人才?如何成才?儘管見仁見智,難以統一,但普遍還是認為素質全面者方為良才。而從素質教育方面考慮,傳統文化傳承是首選。中華文明養育了我們的祖先,它繼續滋潤著今天的億萬青年。傳統文化有很多是無形的,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思維方式、精神意識、生活方式雖然仍顯示著鮮明的中華特色,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現代社會,尤其在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的衝擊下,如何弘揚民族文化,與時俱進,仍然是當今高等教育孜孜追求之目標。
為適應時勢、發揚傳統優秀文化,我們遂專選大眾喜歡並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的古代儒學典籍之一《周易》。儒學是傳統文化中的顯學,儒學之精華在於人生教育、道德教育。它是中華民族綿延兩千餘年的脊柱,它的精神將融進今日世界,發揚光大。儒學經典的大集中或許就是十三經,而十三經之首便是《周易》。《周易》之精髓在於從六合中探索出和諧的真理,其中佳句不可勝數,然《周易》之名固然為大眾所熟悉,而《周易》之理卻並不為百姓真正理解,其原因有二:一誤以為它就是用來算命的,另一原因就是注家紛紜。不知孰對。唯此,我們通讀《周易》及多家注釋,遴選出百餘句,在對歷代注家注釋切磋對比的基礎上,試圖以新的面貌介紹給大眾。
本書從總體上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選句。眾所周知,中國人歷來很重視歷代經籍中良言的教誨作用。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只要是良言,即使一時間不愛聽,大眾還是會很認真地聽下去。那么《周易》中究竟哪些是良言而讓人感到金子般珍貴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