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吧咪山原名黑山。其來歷有三種說法:《甘肅古蹟名勝辭典》載:“傳說清光緒年間,大旱饑饉,滿山忽生吧糜,味美能食”。百姓賴以度過了荒年,故稱“吧咪寶山"。《黃河三峽移民志》記述,除有此說外,另有一說:此地為道教聖地,常常誦讀“嘛呢吧咪畔”而得名。除上述兩種說法外,尚有子實先生撰《南北三蓮花》認為,“吧咪”為梵語,意為“蓮花”,比喻心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或其山狀如蓮花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吧咪山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臨夏回族自治州所屬永靖、東鄉族自治縣和定西地區所屬臨洮縣交界處,主峰在今永靖縣三條峴鄉塔什堡境內。另外,加上吧咪山東延余脈臨洮縣境地約2平方公里,構成較為完整的吧咪山景區全貌,總面積86.36平方公里。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3°25′~103°30 ′,北緯35°53 ′~36°01′之間,主峰海拔2660.4米。吧咪山主峰西距永靖縣城劉家峽鎮12公里,至臨夏州府91公里;赴省會蘭州有兩條道路:一條經縣城達蘭州85公里,另一條由沿東北林區三級道路接309、213線國道達蘭州45公里。
地質地貌
吧咪山石質山地由古老的前震旦系變質岩和早古生代侵入的加里東期花崗岩所組成。前者分布在洮河口茅隴峽兩岸,並延伸到劉家峽及其水庫大壩一帶;後者分布在青和下溝口——吧咪山頂——房子溝一帶,成為吧咪山的主體。
由於祁連山長期處於隆起狀態,歷經古生代風化剝蝕;中生代後,又受到燕山地質運動的影響,吧咪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形成斷陷盆地,在盆地內形成巨厚的中新生代內陸紅色湖盆沉積。吧咪山之北麓的青和盆地中所沉積的就是中生代白堊系紫紅色地層,西邊的紅峴子及黃河兩岸沉積的是新第三系橘紅色地層。由於當時氣候炎熱乾燥,形成區域內嚴重乾旱缺水。進入新生代後,到上新世隴山運動強烈上升,同時伴生汾河期侵蝕,使盆地、山地均遭到切割,區域地形地貌複雜化,成為第四紀沉積物各種各樣停積場,沉積了河谷及溝谷地帶的礫石層和丘陵區的風成離石黃土(老黃土),形成了中更新世的沉積物。特別是到了第四紀晚更新世迎來了風成馬蘭黃土(新黃土),廣泛覆蓋於原有地層之上,便構成了黃土高原梁峁、丘陵山地等現狀。
吧咪山區域的地形,由石質山地和山間盆地兩部分組成。南北高,中間低,東西地形相對高。最底處為洮河岸邊,海拔為1719米;最高處為吧咪山頂,海拔2660.4米。吧咪山與前霧宿山南北對峙,相距10餘公里。中間為青和盆地,海拔高度在1900---,2400米之間。地貌類型可劃分為石質中高山地、黃土低山丘陵、黃土梁峁溝谷和河流灘地四種類型。
氣候特徵
吧咪山區域範圍內屬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地處內陸,帶有大陸性氣候明顯特徵。春季乾旱多風,冬季寒冷少雪‘。溫度適中,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雨熱同季,.蒸發量大,常有乾旱發生。日照充足,無霜期短。
自然資源
植物
吧咪山區域內的自然植被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黃土梁峁溝壑區旱生乾草原植被、黃土低山丘陵區半荒漠草原植被、石質山地天然次生林、草甸化草原、吧咪山區域的農田植被。
區域內有天然草場42451畝。其中吧咪山疏林地草場13517畝,占總面積的22.33%。牧草種類繁多,有59科174屬260餘種。其中以禾草為主的優良可食性雜草95種,豆科牧草有10個屬21種。可利用面積25365畝,占草場總面積的89.7%。年產乾草約112.48萬公斤。
吧咪山花卉種類繁多,可供觀賞的野生花卉植物100餘種。
動物
野生動物主要有獐、麝(到2005年尚存3隻)、猞猁、豺、獾、旱獺、水獺及野兔、刺蝟、鼠類等。禽類有鷹、雉雞、山雞、鵪鶉、貓頭鷹、烏鴉、喜鵲及老拐子,麻雀、麻鷯、百靈、銅靈。
境域洮河庫區有黃河鯉魚、鯽魚、鰍、鯰等土著魚和後來引進的草魚、鰱魚、鱅魚等。
藥材
吧咪山藥草種類繁多,已查明的藥草有70餘種。地骨皮、麻黃、鎖陽、大蓉、全蠍等藥材已作為小宗商品投入市場。
吧咪山 位於蘭州市以西,永靖縣城以東約15公里處,南臨洮河,西接劉家峽水庫,它是隴上名山馬銜山脈的尾端。原名黑山,吧咪山山體長10公里,主峰海拔2660米。有森林面積12平方公里,有野生動物10多種,有藥用植物70種,有可供人類調味的植物10幾種,還有可供觀賞類的植物100餘種,有的樹木已有300多年的樹齡,樹幹粗大,一枝戳天,顯示出生命的壯麗與頑強,是黃河三峽著名的原始森林遊覽區。隨著氣候和季節的變化,吧咪山植被具有春花、夏林、秋色、冬雪之季相景觀。每逢春季,山坡上繁花似錦,山花滿谷,鳥鳴蝶飛,異彩紛呈;盛夏時節,樹木鬱鬱蔥蔥,濃蔭蔽地,曲徑幽深,涼爽的空氣使人心曠神怡;深秋,滿山紅葉,透出青松翠柏,充滿詩情畫意;入冬後,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數不盡的瓊雕玉翠琳琅滿目。還有偉晶岩中的沸石礦,花崗閃長岩中的銅礦等寶藏。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吧咪山不僅因風景綺麗而聞名,更因有"金化仙姑"的神奇傳說,而譽滿隴原大地。據皋蘭縣誌遺碑載:明洪武22年7月7日,蘭州井兒街有一民女金花,自小不葷不帛,聰智出眾,仙風自若,四齡始捻麻線,年及將笄,父母將其許配給一王氏人家,為逃避"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金花睹氣手持燒飯火棍,將多年積攢的麻線頭系在灶盒,越牆而走,離開家園來到了大嶺山,喘息之間,其兄追至跟前,欲迫妹回府,金花說:"吾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本是先天之質,三教者議下界凡間,肩負普渡眾生脫苦海之重任,此行此別不能後退半步。兄質疑不解,金花便將火棍插於石縫間。火棍在瞬間生枝吐葉,變成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松樹。兄視之驚悟,兄妹揮淚各奔東西。從此以後,這棵古樹人們稱為"神樹",大嶺山也叫做"神樹峴"了,這棵樹高20米,胸徑1米,至今仍枝繁葉茂長在青石板上。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金花,修了神樹峴金花廟,也是一處進香、觀光和森林避暑的好去處。再說金花與其兄分別後,繼續西行,是年4月8日,行至黑山即今吧咪山時,線盡功成,脫凡飛升無形洞,眾信士迎神接駕,屢顯神靈。還說每當烈日炎炎,久旱不雨時,金花仙姑有求必應;每當戰亂,國無寧日,民不聊生時,吧咪山就有了無數難民。那滿山遍野的"吧咪草"便成了難民賴以生存的食物,百姓說她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號稱為"金花仙姑",並為其修建了吧咪山金花廟。"吧咪山"是因傳說清光緒年間大旱饑荒,滿山忽生吧咪,味美能食,百姓賴以度過了荒年,故稱:"吧咪寶山"。
據考證,金花生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坐化於永樂三年(1405),建廟於成化四年(1468)。道觀原建大殿宇三間,相房數十間,後由鄉民建成百子宮、轉閣樓、祖師殿等殿宇;同時,有陝甘總督左宗棠手書的"金花神祠"銅匾、劉爾炘書"慈航廣渡"、魯大昌書"澤被群生"等匾額多塊。1958年吧咪山殿宇被毀,1992年廣大善男信女募集資金,車拉船運,人抬畜馱,經三年艱苦努力,於1994年又修成四周二十八柱正殿一座,百子宮、金花寶殿、山神殿、土地廟、前殿仿古大門等十四座大型殿堂,三十間住所,總建築面積達320平方米。建築起脊臥閣、雕樑畫棟、斗拱飛檐、巍峨壯麗。各殿堂內分別供有"九天神母"、"金花仙姑、"三霄娘娘"、"山神土地"、"黑池龍王"等鎏金銅神像。另外,道觀前有一口深丈余的儲水井,稱為"池",池中蓄水從"龍口"流出,被譽為"神水"。因為有水,在道觀東邊挺立著一棵高大的油松樹,粗0.8米,高20餘米,樹冠似一把張開的大傘;廟台下院,有4顆樹皮灰褐、兩人才能合抱的大朴樹,也叫茶樹,分列東西兩邊,樹冠達20米,將小院遮蓋成蔭,是乘涼歇息的場所。
吧咪寶山,威震隴山,悠悠歲月,五百餘春。每逢"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九月九"四處善男信女從水旱兩路擁集而來,誠拜至今。而今,這裡已成為隴上一大名山和永靖黃河三峽著名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