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村[重慶市彭水縣鹿鳴鄉向家村]

向家村[重慶市彭水縣鹿鳴鄉向家村]

向家村隸屬於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鹿鳴鄉,距離鹿鳴鄉政府約為10公里,距縣城西北五十三公里。此地聚居著張、譚二姓1500多名蒙古族人,當地人稱蒙古村 。地理位置約為緯度29°27'6.12"北 ,經度108° 2'23.26"東。海拔高度約為420米。總人口約為1800人。面積約為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向家村的象鼻子 向家村的象鼻子

向家村地處兩條山清水秀的小河岸上,有自然如畫的象鼻子、落水孔、神女洞、穿洞、冉一洞、出水洞、也有蒙古族的文化古蹟“八谷廟”、祠堂、練兵場、具有神靈的神樹(也稱古樹),三十六洞,一眼望全村的“好房娘子”,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娃娃魚等。

風情文化

騎射場遺址

村民紀念成吉思汗的蒙古文石碑 村民紀念成吉思汗的蒙古文石碑

向家壩村口平地是蒙古族人當年練習騎射的場地遺址:其池形狀似新月,底長25米,圓孤半徑為7米,以條石鑲邊,板石鋪底而成。圓孤正中置跑道一條,寬1米,一直向外延伸,於1000米處設靶場。族屬男女即於此練習騎射。三百多年來,蒙古族譚、張二姓,世世代代聚居於此,生息繁衍以至於今,現有一百餘戶人家,八百餘口。兩姓彼此和睦相處,親如一家,然而互不通婚,兩姓之字輩亦完全相同,即:“永登孝友,遠近同親……”尋其源,則為同一祖矣。

族氏起源

十三世紀六十年代,元王朝崩潰,群雄並起,逐鹿中原,朱元璋於殄滅北漢陳友諒之後,問鼎北京,寄渥溫氏,元皇室成員見大廈已傾,遂各自逃生,流落四方。斯時也,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遣其兄弟八人,外出割據,企圖苟延殘喘。其中五人率殘部逃至西涯(即今川東),江津一役,全軍覆滅,倖存者僅一人,乃潛往夔州,伏處山林,改姓譚氏,始免屠戮。歷經二百六十餘年,凡八代至明末,其後裔 譚起鸞以軍封武侯,守衛夔州。此時清王朝崛起於東北,虎視眈眈;李自成、張獻忠舉義旗於西南,攻城奪地,明王朝因處於內外夾擊之下,旋即土崩瓦解,政權由清王朝所取代,譚起鸞此時既不願清,又無力抗拒,十六世紀四十年代,由夔州遁逃至彭水縣下塘鄉張邦墨家,易名 張攀桂,並娶陳氏為妻,生二子,長曰張經,次曰譚綸,以期延續宗嗣,並教子練習騎射技術。起鸞歿,即葬於下塘口。其妻以鹿鳴鄉一帶土沃田肥,山水秀麗,乃率子遷居於鹿鳴鄉向家村,與其子興修箭池及靶場,舉家操揀,即為傳統。陳氏曾受南明朝延誥封為夫人,歿後葬於鹿鳴鄉梅子壩。

相關文獻

村廟曾供泥塑白馬 村廟曾供泥塑白馬

1984年11月,彭水第二期《綠陰軒》專刊“血淚凝詩句、僻壤隱天驕——向家壩蒙古族的由來考察記”(簡稱“考察記”)一文記載:1368年秋,朱元璋軍隊攻進大都,推翻元帝國統治,先後攻克西北、東北和西南廣大地區,把原來居於統治地位的蒙古族人往中國南部驅趕。元朝末任皇帝奇渥溫妥歡貼睦爾8弟兄被逐散後,向南潰逃,其中5兄弟逃到四川西涯。1374年,朝廷派兵入川征剿,5兄弟被追到鳳柳江邊橋頭(今嘉陵江畔合川一帶),決定解散自求生路,盟誓吟詩:“本是元朝帝王家,洪軍追散入川涯。綠楊岸上各分手,鳳柳橋頭插柳椏,各奔前程去安家。咬破指頭書血字,揮開眼淚滴痕沙,後人記得詩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5兄弟中一人改姓譚,漂流在今天奉節地區,定居240多年,繁衍九代子孫。

清代順康年間,清廷查剿反清復明殘餘勢力,譚啟鸞攜眷屬潛來彭水下塘口,隱居在張幫墨家。因張妻姓譚,便攀親認張幫墨為姑爺,並從其姓,改名攀桂。夫妻育有3子,一名張僑,一名譚能,一名斗,後遷到鹿鳴向家壩定居。

《四川蒙古族》一書記載:“明時,有部分駐防江南、安徽、江蘇、長沙的蒙古族統帥和軍戶,隨著紅巾軍起義,朱元璋的崛起,元朝王室北遷而無法北撤,退到當時屬蒙古人統治的地區。住長沙、武漢(即譚州)的拖雷支系的一支人馬,從譚州順長江撤出後,駐在長江沿岸地區的萬縣、忠縣、開縣及酉陽、秀山、石柱、彭水等大山中,改姓譚,少數改姓花、張、余……只有彭水一個村(向家村)約1500人。”

發展至今

村民族譜 村民族譜

蒙古族譚、姓二姓,由此即長期於此定居,漸與苗、土、漢等兄弟民族同化。而今,居住該鄉之蒙古族,騎射之習俗已不復有,而原有箭池,跑道及靶場遺址猶存。其池原鑲邊之條石,大多已被取作它用,所余甚少;池中已填上泥土改作藕田。池上及附近之房舍建築,仍保持其原有了民族風格,皆為半圓形。其它風俗習慣,與當地人民趨於一致。

經濟發展

因地理環境多山多土少草場,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大致同當地漢族、苗族、土家族相同,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薯類、雜豆等。經濟作物以烤菸、花生、水果為主,特別是夏天的李子和冬天的橘子,在當地的集鎮市場上有一定影響。主要生產工具有木犁、鐵犁、條鋤、板鋤、斧子、鐮刀等。飼養牲畜是蒙古人的老傳統。飼養的黃牛、水牛、羊、豬、狗及雞、鴨等,成為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也是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之一。

教育狀況

向家村國小現有學生約為265名,其中蒙古族學生約為228名,其餘均為漢族。有教師8名,均為蒙古族,全部為代課教師,無國家公辦教師。但這些的教師,熱愛教師職業,認真鑽研教學業務,教學質量在當地是較好的。2004年畢業生30名,全部順利升入國中。

由於蒙古族先輩歷來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加之解放後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執行,這個小山村培養出了蒙古族國家公職人員26名,其中副科以上13名;現在在校大學生約為6名,中專生約為15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