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元史》
原文
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鑒⑴,好書史,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⑵宋多賢后,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或言宋過仁厚,後曰:"過仁厚,不愈於⑶刻薄乎?"一日,問女史:"黃老何教也,而竇太后好之?"女史曰:"清淨無為為本。若⑷絕仁棄義,民復教慈,是其教矣。"後曰:"孝慈即仁義也,詎⑸有絕仁義而為孝慈者哉?
"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後伺帝還宮,輒⑹隨事微諫。雖帝性嚴⑺,然為緩刑戮者數矣。參軍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殺父,帝將誅之。後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後。"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嚴州,楊憲誣其不法,帝欲召還。後曰:"嚴,敵境也,輕易⑻將不宜。且文忠素賢,憲言詎可信?"帝遂已。文忠後卒⑼有功。學士宋濂坐⑽孫慎罪,逮至,論死,後諫曰:"民家為子弟延⑾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聽。會⑿後侍帝食,不御酒肉。帝問故。對曰:"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⒀茂州。帝嘗令重囚築城。後曰:"贖罪罰役,國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嘗怒責宮人,後亦佯怒,令執付宮正司議罪。帝曰:"何為?"後曰:"帝王不以⒁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平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
一日,問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爾所宜問也。"後曰:"陛下天下父,妾辱⒂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遇歲旱,輒率宮人蔬食,助祈禱。帝或告以振⒃恤。後曰:"振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奏事官朝散,會食廷中,後命中官取飲食親嘗之。味弗甘,遂啟帝曰:"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帝為飭光祿官。
帝欲訪後族人官⒄之,後謝⒅曰:"爵祿私⒆外家,非法。"力辭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輒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寢疾。群臣請禱祀,求良醫。後謂帝曰:"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乎?"疾亟,帝問所欲言。曰:"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慟哭,遂不復立後。
背景
事件始末本文節選自《明史•后妃傳》,主要記述了明朝開國皇后――馬秀英勤於內治、精心輔政的幾件事情。馬皇后講求古訓,她喜歡用古代聖賢烈女的故事教育六宮嬪妃。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剛毅,容易加重刑戮,於是就常常根據事情原委委婉勸阻。他勸朱元璋免誅郭景祥之子,不替換李文忠,赦免學士宋濂死罪,停止重囚築城勞役,不要因喜怒濫加刑罰,定人罪應該交付官府等。馬皇后關心民生疾苦,常常為民祈禱;勸朱元璋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反對爵祿偏重外戚之家;認為死生有命,臨死還遺言朱元璋要求賢納諫,讓人民安居樂業。“家之賢妻,猶國之良相”。馬氏作為一個平凡女子,有膽有識,用自己的言行來規勸、影響皇帝朱元璋,做出了極不平凡的業績,為明初的社會太平、政治安定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人物掃描在中國歷代皇后中,被後世共尊,民眾傳頌,史家公認的賢后,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秀英。作為與朱元璋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一位開國皇后,她始終以仁慈寬厚、深謀遠慮、體察民情、不計私利、勤心輔政的人格魅力詮釋著她作為一代名後的巾幗風采,許多有趣的典故,例如,“露馬腳”,“福字倒貼”等等都是來自馬皇后的事跡。她仁愛寬厚,心地善良,反對“疲囚加役”,不忍以己之病連累醫生,在宮中力推仁義,強調“過仁厚,不愈於刻薄乎”;她見識高遠,反對因人妄言而隨意殺人或更換將領,反對帝王因喜怒而濫加刑賞,主張“振恤不如蓄積”“人主自奉欲薄,養賢宜厚”;她體察民情,關心民生,關注百姓生活,為百姓求福;她不計私利,拒絕皇帝“爵祿私外家”的好意,認為這不合乎法律;她勤於輔政,至死都勸告朱元璋勤政愛民,察納忠言,為天下蒼生著想。縱觀其言其行,馬皇后真不愧為一位賢明仁慈的皇后,難怪朱元璋在她死後再也不立皇后。
文化小常識中官:即宦官,也就是太監。商代已經出現,當時只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擔負著看守宮門、傳達命令、侍奉起居等雜役。秦漢時開始進入政治領域,《漢書•高帝紀》:“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顏師古註:“諸中官,凡閹人給事於中者皆是也。”“宦官”稱呼正式見於《後漢書》,明代開始稱太監。歷史上對宦官稱謂很多, 如稱其為閹宦、刑臣,以任職宮中稱為內侍、中官,以官職稱為軍容、太監,以服飾稱為貂璫,尊之為公公,貶之為宦孽等。他們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有產物。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宦官專權、干預朝政的事,像趙高、童貫、魏忠賢、安德海等,對封建社會政治有重要影響。
翻譯
考查實詞⑴智鑒――聰慧明辨。⑺嚴――性格剛正。⑻易――動詞,更換。⑼卒――副詞,最終。⑽坐――動詞,因為……獲得。⑾延――動詞,請。⒀安置――一種刑罰,因罪逐出京城,居住在指定地方,不得擅自離開。⒂辱――謙辭。⒃振――通“賑”,救濟。⒄官――動詞,封官。⒅謝――動詞,拒絕。⒆私――動詞,偏愛,偏重。
(一詞多義)
微:1、形容詞,悄悄的,委婉的。如“後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本文),又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再如“童微伺其睡”(柳宗元《童區寄傳》)等。
2、名詞,地位低微。如“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史記•曹相國世家》),又如“大王起微細”(《史記•高祖本紀》)等。
3、形容詞,細小,輕微。如“夫智勇多困於所溺,禍患常積於忽微”(歐陽修《伶官傳序》),又如“動刀甚微,霍然已解”(莊子《庖丁解牛》)等。
4、形容詞,隱微,不顯露。如“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又如“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史記•屈賈列傳》)等。
5、副詞,(如果)沒有。如“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再如“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等。
6、動詞,衰敗,衰弱。如“周室卑微,諸侯相併”(《史記•李斯列傳》),再如“式微式微,胡不歸”《詩經•式微》)等。
⑵以――介詞,因。⑶於――介詞,比。⑷若――副詞,像、如。⑸詎――副詞,難道。⑹輒――副詞,常常。⑿會――副詞,正值。⒁以――介詞,因。
(一詞多義)
或:1、代詞,有的人,有的。如“或言宋過仁厚”(本文),再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等。
2、副詞,也許,或許。如“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後”(本文),再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3、副詞,間或,有時。如“帝前殿決事,或震怒”(本文),再如“帝或告以振恤”(本文),又如“蛟或浮或沒”(劉義慶《世說新語》)等。
4、副詞,倘或,如果。如“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李白《蜀道難》),再如“或王命及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水經注》)。
5、語氣詞,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如“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賈誼《論積貯疏》),再如“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等。
6、通“惑”,迷惑。如“天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再如“別從車道,或失道”(班固《漢書•霍去病傳》)等
⑴帝廉之,果枉。
翻譯這句話,要注意結合上下文正確理解“廉”的意思。皇帝聽人誣告,要殺郭景祥的兒子,但馬皇后認為別人說的不一定準確,再者郭景祥只有這一個孩子,如果殺錯了恐怕會後悔莫及。基於此,朱元璋認為,郭景祥向來廉潔,細細想來,這樣的事不會發起生在郭景祥身上,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故此處“廉”應理解為“認為……廉潔”的意思。
本句應譯為:皇帝認為郭景祥非常廉潔,(認真了解情況後),發現他果然是冤枉的。
⑵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乎?
翻譯這句話,要注意固定文言句式“得毋(無)……乎”的翻譯,“得毋(無)……乎”在文言文中表示揣測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莫非……吧”或“恐怕……吧”,和“無乃……乎”的意思差不多,如“得無教我獵蟲所也”(蒲松齡《促織》),可譯為“莫非是指點我捕捉蟲子的地方吧”。
本句應譯為: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
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是宿州人,仁愛慈善且聰慧明辨,喜歡史書,勤心於內治,空閒時就要求宮人們學習古人逸事。因為宋代有很多賢明的皇后,於是就讓女史記下她們治家的方法,讓六宮嬪妃從早到晚的研讀。有的嬪妃說宋朝皇后過於仁厚,馬皇后就說:“過於仁厚,難道不比刻薄更好嗎?”有一天,皇后問女史:“黃老教是什麼教,漢朝的竇太后卻非常地喜歡?”女史說:“黃老教把清靜無為作為根本。像棄絕仁義,讓老百姓注重孝順友愛,這就是它的教義。”馬皇后說:“孝順友愛就是仁義,難道有讓人棄絕仁義卻去講究孝順友愛的嗎?”
朱元璋在前殿處理事情,有時非常生氣,馬皇后等到朱元璋回到後宮,常常依據事理委婉地勸阻。朱元璋的性格雖然剛毅,但因為馬皇后的勸阻而能夠減免刑罰的人也有很多。參軍郭景祥守衛和州,有人告密說他的兒子拿著槊想殺他的父親,皇帝(朱元璋)想要殺了他。馬皇后說:“郭景祥只有一個孩子,別人告密的也許不是實際情況,殺了他恐怕就會斷絕郭景祥的後代。”皇帝認為郭景祥非常廉潔,認真了解情況後,發現他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衛嚴州,楊憲誣告他不遵守法律,皇帝想召他回來。馬皇后說:“嚴州,是面臨敵境的地方,隨便的更換將領不合適。況且李文忠向來賢明,楊憲的話難道可以相信嗎?”皇帝於是停止了這件事。李文忠後來終於建立了大功。學士宋濂因為孫慎的事情而獲罪,被抓來定為死罪,馬皇后勸阻說:“普通百姓家為孩子請老師,尚且將尊師之禮奉行一生,何況我們天子之家呢?況且宋濂住在家裡,一定不知道實情。”皇帝不聽。正好趕上皇后侍奉皇帝吃飯,馬皇后不飲食酒肉。皇帝問原因。皇后回答說:“我在為宋先生作福事。”皇帝內心也感到悽然,於是放下筷子站起。第二天皇帝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到茂州。皇帝曾經讓重刑犯築造城牆。馬皇后說:“通過罰勞役來贖罪,這是國家對待犯有重罪的囚犯的最大的恩惠,但本來就疲憊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勞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皇帝於是全都赦免了他們。皇帝曾經非常生氣地責備宮人,馬皇后也假裝生氣,讓人送到宮正司定罪。皇帝說:“為什麼?”馬皇后說:“作帝王的不因喜怒而隨意的賞罰。當您生氣的時候,恐怕有所偏重。交付到宮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較合理了。也就是說陛下您定人罪也應該交付到有關的部門罷了。”一天,馬皇后問朱元璋說:“如今天下的老百姓生活安定嗎?”朱元璋說:“這不是你應該問的。”馬皇后說:“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親,我有幸能成為天下人的母親,孩子的安定與否,我怎么可以不問!”每當遇到災年,馬皇后就率領宮人吃粗茶淡飯,幫助百姓祈禱。皇帝有時把賑災救濟的事情告訴皇后,皇后就說:“賑災救濟不如事先有積蓄好。”有時朝廷官員上奏完事情,在宮廷中聚餐,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來酒菜自己事先嘗一嘗。味道不好,於是就告訴皇帝說:“作為人主奉養自己應該差一些,奉養別人應該豐厚。”皇帝為此整飭了光祿官。
皇帝想尋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絕說:“分封爵祿偏愛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律。”皇后堅決拒絕才停止了這件事。然而有時談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睡覺得病。群臣請求祈禱祭祀,求取良醫。馬皇后對皇帝說:“死生,是命運的安排,祈禱祭祀有什麼用處呢!況且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病情加重時,皇帝問他想說什麼。馬皇后說:“希望陛下能夠求取賢能的人,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始至終,認真對待,子孫都能夠賢能,大臣百姓都能夠有所依靠罷了。”這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歲。皇帝非常傷心,於是從此不再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