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叢書
平裝: 28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9123683
條形碼: 9787509123683
尺寸: 22.6 x 16.6 x 2.2 cm
重量: 399 g
ASIN: B001S2RCCI
內容簡介
《名老中醫用藥心得》全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適合各級中醫師、中醫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編輯推薦
《名老中醫用藥心得》以緊密結合臨床,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監證經驗是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質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學這個偉大寶庫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是中醫繼承工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用藥如用兵。醫生不精於藥,難以成良醫。醫不專於藥,而舍藥於以全醫。
目錄
第1章 解表藥
麻黃(附藥:麻黃根)
桂枝
紫蘇(附藥:紫蘇子、紫蘇葉、
紫蘇梗)
生薑(附藥:生薑汁、生薑皮、乾薑、炮姜、煨姜)
荊芥(附藥:荊芥穗)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蒼耳子(附藥:蒼耳草)
蔥白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桑葉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木賊
第2章 清熱藥
石膏
知母
鴨跖草
梔子
夏枯草
決明子
谷精草
黃芩
黃連
龍膽
苦參
金銀花
連翹
板藍根
蒲公英
漏蘆
土茯苓
魚腥草
敗醬草
射干
白頭翁
馬齒莧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白蘞
生地黃(附藥: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鳳凰衣
第3章 瀉下、溫里、消食藥
大黃
芒硝
玄明粉
商陸
牽牛子
附子
肉桂
吳茱萸
丁香
山楂
麥芽
萊菔子(陳萊菔纓)
雞內金
第4章 祛風濕藥
獨活
威靈仙
川烏(附藥:草烏)
蘄蛇
路路通
秦艽
防己
稀薟草
老鸛草
穿山龍
徐長卿
桑寄生
千年健
鹿銜草
第5章 化濕、利濕藥
蒼朮
厚朴
草果
茯苓
薏苡仁
澤瀉
赤小豆
白豆蔻
玉米須
澤漆
螻蛄
車前子(附藥:車前草)
滑石
石韋
萆薢
茵陳
第6章 理氣藥
陳皮
枳實(附藥:枳殼)
木香
川楝子
烏藥
香附
薤白
天仙藤
甘松
第7章 活血、止血藥
川芎
鬱金
乳香、沒藥
五靈脂
卷柏
丹參
益母草
澤蘭
牛膝
雞血藤
土鱉蟲
馬錢子
劉寄奴
鬼箭羽
莪術
水蛭
大薊、小薊
地榆
白茅根
三七
茜草
蒲黃
仙鶴草
血餘炭
灶心土
童便
第8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半夏
天南星(附藥:膽南星)
白附子
皂莢(附藥:皂角刺)
貝母
瓜蔞
竹瀝
前胡
桔梗
海藻、昆布
海蛤殼
瓦楞子
杏仁
紫菀
枇杷葉
桑白皮
葶藶子
白果
第9章 安神、平肝、開竅藥
磁石
琥珀
龍骨、牡蠣
酸棗仁
柏子仁
夜交藤
合歡皮(附藥:合歡花)
代赭石
玳瑁
地龍
全蠍
蜈蚣
僵蠶
麝香
第10章 補虛藥
人參
西洋參
黃芪
白朮
山藥
甘草
鹿茸(附藥:鹿角)
淫羊藿
肉蓯蓉
補骨脂
菟絲子
蛤蚧
益智仁
紫石英
海狗腎
當歸
白芍
何首烏
楮實子
沙參
玉竹
石斛
黃精
枸杞子
墨旱蓮
龜甲
第11章 收澀藥
浮小麥
糯稻根須
五味子
烏梅
五倍子
訶子
山茱萸
覆盆子
金櫻子
蓮子(附藥:蓮房、荷葉)
刺蝟皮
第12章 外用藥
雄黃
硫黃
白礬
蜂房
序言
名老中醫是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範,代表著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是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質的集中體現。與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文獻相比,它們更加鮮活,更具可用性,是中醫藥學這個偉大寶庫中的一筆寶貴財富。要讓其得以繼承,並發揚光大。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研究,是中醫繼承工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繼承是我們首先需要做好的重要的基礎工作,繼承是為了更好地創新,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繼承,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這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佘靖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研究”課題啟動會上的講話所強調的。
“醫生不精於藥,難以成良醫”。中藥藥性不僅是中醫理論的有力驗證,也是名老中醫傳承、發揚中醫理論的有效載體。加強名老中醫中藥套用經驗的學習和研究,琢磨並領略名老中醫中藥套用經驗里所蘊涵的學術內涵、臨證思路,乃是中醫業者拓展臨證診治思路,提高中醫臨床水平的有效途徑。
本書以緊密結合臨床,面向臨床實用為宗旨,所輯錄的名老中醫的中藥套用經驗和心得體會,不僅有對傳統藥效的新認識、新運用、新經驗,還有許多名老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的,對傳統藥效的拓展套用,頗多獨到發揮,能很好地啟迪讀者的用藥思路。讀者當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借鑑名醫處方用藥思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不可盲目照搬照用,以免貽誤病人。
鑒於本書所輯中藥套用心得或為名老中醫本人親撰,或為其隨診門人所撰,皆能如實反映該中藥的套用精華,編者未刻意加以自己的評按,以求避免不成熟的評按,甚至可能是錯誤的評按給讀者帶來誤導。
文摘
桂枝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溫。歸膀胱、心、肺經。散寒解表,溫經通脈,通陽化氣。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蓄血瘢瘕,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張琪經驗:桂枝是張老治發熱常用之藥物。《傷寒論》雖有“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之禁,但張老在臨床並未囿於此說,治療發熱邪已入里內伏少陽時,與柴胡配伍,共奏疏解透達之功;與生石膏配伍,則無性溫助熱之慮,因此常獲微汗出而愈之效。尤其對發熱有肢節煩痛者,柴桂合用其效尤佳。若挾有痰濁濕邪者,桂枝用之更宜。因為痰濁濕邪屬陰,非陽不化,故用桂枝溫陽行氣,以助祛濕化濁、豁痰散結。因同時伍用清熱之劑,故大可不必擔心“陽盛則斃”。(《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
鄒良材經驗:陰虛型肝硬化腹水臨床以陽行陰利小便。按陰陽互根的機制,陰虛患者可在養陰柔滋淡滲的基礎上,略佐通陽藥物,藉助膀胱的氣化作用達到“以陽行陰”的目的。主要藥物為桂枝,用量在3g以內,加入煎劑中。正如近人曹炳章云:“凡潤肝養血之藥,一得桂枝,化陰滯而陽和。”(《浙江名中醫臨床經驗選輯(第一輯)》)
言庚孚經驗:言老治療妊娠惡阻,善取桂枝,每於方中,習加桂枝。一般醫家,用之甚少。桂枝系樟科肉桂樹的嫩枝,用水浸洗後,潤透,切片或切段,晾乾即可入藥。其性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有解表散寒、溫經通陽之功。臨床一般用於風寒表證、痛痹、寒飲、蓄水、心陽不振、胸痹、虛寒胃痛以及寒證經閉、痛經等證。言老對《本經疏證》就本品之論,歸納為桂枝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之功”。言老認為,惡阻一證,其要莫過於阻。實阻者宜下、宜通、宜行;虛阻者,宜補中,宜和營。因此,無論虛實之阻,桂枝均能及,豈可不入湯煎乎?實則量宜重,虛者治宜緩。熱宜輕取,寒宜重劑。此為入藥之要訣也。(《名老中醫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