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名將名師(哈軍工兩老傳記)》由滕敘兗著,這是20世紀初的一群熱血青年,他們憂國匡救,以其卓識奇才,篳路藍縷,扶危繼絕,或投身武裝革命,或專心科學救國,嘔心瀝血,忍辱負重,孤往不悔,為祖國強盛和民族復興立下豐功偉績。他們生能俯仰無愧,死則浩然天壤的不凡人生,閃耀在共和國60年輝煌與苦難並存的歷史中。
作者簡介
滕敘兗,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43年12月出生於大連市。
1963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為哈軍工第十一期電子工程系學員,1965年入黨,1968年畢業。在解放軍三十九軍黑龍江省鶴立軍直農場勞動鍛鍊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20年。其間被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派往泰國、美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做訪問學者。曾獲多項科研成果獎,在國內外發表過數十篇學術論文。1989年在深圳科技工業園和中國深圳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等單位從事高新科技項目開發和產業化以及企業管理工作。2003年退休後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主要文史著作:《哈軍工傳》(獲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風雨彭門——彭德懷家風家事》、《陳賡大將與哈軍工》、《劉居英畫傳》(合著)等。
圖書目錄
序言“長征兩萬五”與“寒窗十年苦”
兵工元老的報國情懷
——記彈道專家張述祖教授
剛直不阿的黃埔老將
——記徐介藩將軍
大海的女兒
——記海洋地理學家劉恩蘭教授
“飛將軍”傳奇
——記唐鐸將軍
隱蔽戰線的老戰士
——記炮兵專家趙唯剛
歷史還他們清白
——記機械專家楊仲樞教授
百歲將星的軍旅生涯
——記李之將軍
“得四方之英才而育之”
——記教育家周明鸂教授
大草原上的“不老松”
——記李開湘將軍
半為書生半為兵
——記徐立行將軍
“業精於勤,學成於思”
——記空氣動力學家曹鶴蓀教授
數學殿堂里的笑聲
——記數學家孫本旺教授
非凡的人生
——記數學家和航天專家盧慶駿教授
中國航天事業的“總總師”
——記“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院士
永垂中國航空史冊的明星
——記空氣動力學家馬明德教授
走過三次長征路的老紅軍
——記賀振新將軍
碧海丹心
——記海防飛彈專家梁守槃院士
終生相伴的烙印
——記唐凱將軍
從放牛娃到開國中將
——記謝有法將軍
將軍桃李滿天下
——記張衍將軍
獨臂英雄傳奇
——記兵工專家祝榆生
紅燭之歌
——記造船與海洋工程專家顧懋祥院士
無瑕人品清如玉
——記自動控制專家張良起教授
風範人間山水長
——十位哈軍工“兩老”的人生簡介
沈毅
劉君傑
黃景文
劉有光
岳劫毅
張相麟與王如芝
慈雲桂
張文峰
羅時鈞
薪火相傳六十年
附錄一軍事工程學院時期系、處以上部分將校領導幹部名錄
附錄二軍事工程學院時期教授、副教授名錄
後記
後記
在歷史的長河裡,個人的歷史猶如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儘可能留住個人的生動身影和細膩的表情,使之不被粗枝大葉的歷史洪流所吞沒,這就是傳記文學的責任。拙著《名將名師》正是想把誕生於20世紀初的一批哈軍工先賢們集中提煉,凸顯於錯綜複雜、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中,讓後世子孫可以體察到他們那一代人的音容笑貌和喜怒哀樂,或許對於當今年輕人處身立世、建功立業有所借鑑和啟迪。
然而,真要把每位傳主的人生準確生動地描繪出來,卻是極為困難的事。首先,這些先賢們大多作古,我有幸當面採訪的僅是少數,缺少傳主親口當面的陳述與指教,殊感遺憾;其次,歷時久遠,不得不受制於史料的有限性而躊躇無奈;再次,人生苦短,筆者已年近古稀,精力不濟,拙筆不靈,作為體制外的獨立學者單槍匹馬再闖蜀(書)道,頗感力不從心,舉步維艱。但是,偏偏我又放不下,我想這件事如果不抓緊,恐怕今後再也沒有機會去做了。
好在十餘年來我潛心研究哈軍工歷史,積累了大量口述歷史資料,曾先後採訪過多位壽高耄耋的哈軍工“兩老”遺孀,如:謝有法夫人賀偉、徐立行夫人王雅琴、張衍夫人程倩、徐介藩夫人張梅、唐凱夫人鄒光、賀振新夫人蕭平、曹鶴蓀夫人薛任、祝榆生夫人何鷗、顧懋祥夫人李宗善、張良起夫人劉杜珍等。感謝這些長輩老人家們的理解和支持,令我信心大增。
2011年5月,在多年挖掘整理史料的基礎上,我再一次向傳主的親人求援,通過採訪發現新史料,是我完成這本新作時唯一走得通的道路。我要深深感謝“兩老”的後人們對我不可或缺的幫助,他們是趙一瑋、楊昂岳、黃曉夏、唐維佳、唐瓦加、馬小愚、馬曉哆、張希梁、張希秦、李莉、張健、李輝、賀西明、賀南明、盧曉和、孫融、周興武、周興漢、徐曉雲、李征征、徐曉燕、張超英、沈明、祝戰兵、祝捷等。他們大多年逾花甲,所以“搶救歷史”這句老話繼續對我發生不小的督催作用。
我要深深感謝96歲的劉居英老院長在病中為拙著題詞,感謝我的老師汪浩將軍為拙著題寫書名和題詞。。
劉恩蘭一章的寫作過程充滿感人的故事:上海的朱文曼老師和南京的白秀珍老師是劉恩蘭的學生,她們不愧是金陵女大“999朵玫瑰”之一,聽到我要寫劉恩蘭傳。兩位老人家熱情相助,寄來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後來在深圳大學李沛然博士的幫助下,我又北上長春採訪東北師範大學陳才教授,進一步了解劉恩蘭的史跡,哪怕是三言兩語,也是很寶貴的。在本書已進入編輯流程的時候,中科院生態學專家、我當年的老領導李文埕研究員聞訊找到我,因為他也是劉恩蘭的學生。他熱心地幫助我繼續尋找劉恩蘭在東北師範大學時期的學生(都是高齡老人),收集點滴的歷史碎片,以期使劉恩蘭一章更趨完善。
我要特別感謝南京理工大學的老師和校友們給予我的鼎力支持:他們是宮載春、劉滿凡、王貴林、路景芝、崔正翔和沈偉生。‘
我要感謝全國各地的哈軍工校友會對我的支持,特別是北京校友會、南京校友會、深圳校友會、西安校友會、上海校友會、廣州校友會、成都校友會、河南校友會、天津校友會、武漢校友會等。
我要感謝哈軍工老師和校友葉琢良、溫廣彥、鄭志南、楊埜、沙鈺、譚邦治、謝代辛、殷壽源、劉蘇民、黃占武、黃厚寬、歐陽合、趙榮基、李貴根、王德全、黃丹等,他們以各種不同形式給予我大力的幫助。
最後,我的摯友、哈軍工老同學郭銀軍(筆名成興邦)在百忙中為拙著撰寫序言,我要向老郭道謝!
本書涉及的33位歷史人物都在20世紀歷史大背景下生存,他們的人生注定精彩紛呈,充滿了理想、激情、成功、坎坷、痛苦,甚至血淚。光陰荏苒一甲子,當年跟隨陳賡創建哈軍工的“兩老”們相繼仙逝,隱入蒼莽青史,碩果僅存者亦臻耄耋期頤。一篇小傳所述僅是其犖犖大者,有許多事筆者還不了解掌握,可能難以完整地反映出他們的一生。而人無完人,任何人都無法超脫其時代的局限性,對於其中個別傳主的歷史錯誤或各種缺點的準確描述又是極其困難的事,有時不得不以寬厚諒解的態度為尊者諱,這一點尚請讀者理解。
總之,受筆者文史水平和客觀條件的限制,書中錯訛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滕敘兗
2013年1月於深圳香山居
E-mail:[email protected]
序言
“長征兩萬五”與“寒窗十年苦”
學長滕敘兗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奔走於大江南北,穿梭在長城內外,伏案十數載,批改無數次,完成了謳歌我們母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系列著作:《哈軍工傳》、《陳賡大將與哈軍工》、《劉居英畫傳》、《開國元勛的子女們——略軍工高幹子女傳記》。這些著作一經面世,立即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和認同,很快成為弘揚革命精神、繼承革命傳統的重要文獻。
《哈軍工傳》榮獲2f)07年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陳賡大將與哈軍工》被當代中國出版社作為2008年度重點推薦書籍。《開國元勛的子女們——哈軍工高幹子女傳記》(精選本)則被廣東省出版集團納入“紅色年輪·將帥”系列叢書。
滕敘兗並沒有停步。最近,他的新作《名將名師——哈軍工“兩老”傳記》順利完稿,付梓出版。
《名將名師——哈軍工“兩老”傳記》和《哈軍工傳》等書籍一樣,是一部記錄和描述我們母校——哈軍工光榮歷史的著作。
60年前,在朝鮮戰場炮火連天的艱難時刻,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代司令員的陳賡將軍奉調回國,受命創建一所特殊的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後簡稱“哈軍工”),並出任院長兼政委。然而,身經百戰的陳賡將軍並沒有創辦技術院校特別是綜合性高等技術院校的經驗。同時,他面臨著一無校舍,二無教師,三無教材和設備的重重困難。而前線,無論是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還是戰雲密布的台灣海峽,都亟待我國軍事現代化的進步。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國防工業,正望眼欲穿,等待著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軍事科學技術人才、軍事工程幹部。辦好哈軍工,對於身經百戰的陳賡將軍來說,無疑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特殊戰役。
在哈軍工的籌辦階段,陳賡院長傾注心血最多的工作就是延聘專家、學者、教授。他深知沒有名師就不可能辦起一所名校,他多次進中南海面見周總理,請求批准哈軍工調進一批知名的教授;他親自約見教育部領導,一個人一個人地去落實擬調入哈軍工的知名教授;他派出多名得力助手到全國許多著名高校,謙恭有禮,登門求援,請求放人。為了名師辦校,為了求賢,他敢於擔當、不避風險,甚至挺身而出,把在“三反”運動里被錯判了死刑的留法炮兵專家從監獄裡解救出來——他刀下救人,把這位專家硬是要到了哈軍工。 陳賡院長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不拘一格求人才”、“勇於擔當用人才”的珍聞逸事已經載入史冊,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篇章。
在中央領導、中央各部門以及全國許多著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哈軍工迅速調進一大批由歐美留學歸國且學貫中西、年富力強的著名教授、專家學者,一時名師雲集北國冰城松江畔,哈軍工終於有了自己強大堅實的以老教師為主體的名師團隊。
1952年12月初,陳賡院長住進哈爾濱市文廟街一間狹窄簡陋的小平房裡,在調兵遣將,全面指揮建院工作的時候,他連續作了三場激動人心的“就職演講”,半年來,陳賡頭腦中反覆醞釀的辦學大計方針基本考慮成熟,他的演講把其教育思想的雛形公布於眾。
陳賡在“就職演講”里首先提出“兩老辦院”的口號,所謂“兩老”,即泛指匯集在陳賡麾下的老幹部(老將軍、老軍人、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老學者、老教授)。陳賡將軍深入分析了出身工農的軍隊老幹部和出身學生的老知識分子這兩個不同群體的現實情況、心理特點、思想狀態。分析了二者之間的異同之處、情感矛盾。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陳賡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對如何落實“兩老辦院”,如何處理好“兩老”之間的相互關係有了清醒的認識,實施了相應的得力舉措。
陳賡院長組建哈軍工的時候,他麾下不乏能征善戰的軍人團隊。一聲號令,他很快就集合起一大批忠於祖國和人民的將校軍官,組成了一支能夠衝鋒陷陣、富有犧牲精神的以老幹部為主的名將團隊。
在我黨的歷史上,曾經犯過對知識分子排斥打擊的“左”傾錯誤是毋庸迴避的歷史事實。
建院初期的哈軍工,在當時“左”傾思潮的影響下,部分知識分子存在對工農幹部心存畏懼、敬而遠之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陳賡的“兩老辦院”絕不是一般性的宣傳口號,它蘊含著深遠的政治意義,它的實質是既要堅持黨對學院的絕對領導,又要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一方面,帶有高度機密性的、關係到國家和軍隊安危的軍事工程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特殊部隊,它必須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軍隊是個崇尚資歷和威望、信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武裝集團,軍隊院校要由久經考驗、德高望重的部隊將領執掌大權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軍事工程學院是培養國防科技幹部的理工科高等學府,必須由學養深厚、精通專業的教授講課授業,培養學生。因此“兩老”缺一不可。“兩老辦院”的方針首先在政治上為知識分子定位,陳賡開宗明義,把“兩老”置於相互平等的地位,他說:“辦好我們學院要有兩根柱子,老幹部是一根柱子,老教師也是一根柱子。”陳賡將軍認為,兩大群體的主要矛盾起因於工農幹部頭腦中的“左”的思維慣性,因此,反“左”是陳賡須臾不敢疏忽的大問題。為了教育廣大幹部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他講過一句石破天驚的名言:“既要承認你光榮的‘兩萬五’,也要承認人家的‘十年寒窗苦’。”他還說,老教師的知識來之不易,“在科學技術上奮鬥了幾十年,也是老資格”。“要辦好軍事工程學院,首先要依靠老教師,不能光靠‘兩萬五…。查遍始自建國初期的新中國教育史,唯有陳賡將軍發表過如此振聾發聵的真知灼見。
為了落實“兩老辦院”的方針,陳賡院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他強調幹部不能以教育者、改造者、領導者自居,要把知識分子當成“自己人”,他提倡全院要尊師重道,幹部應主動和教師交朋友,他說“工農老幹部和知識分子結合,才能實現國防現代化”,“老幹部、老教師加強團結,才能辦好學院”。為了“兩老”的團結,他用心良苦,甚至把哈爾濱市京劇團請進學院,演出全本老生戲《將相和》。他曾對哈軍工政治部副主任張衍說過:“從中國歷史上看,知識分子同你相交,不是看你官位大小,而是看你是否把他們視為知己,真誠相待。所以,古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
陳賡非常珍惜和愛護這些請來不易、學養豐厚的教授、專家,包括學有專長的國民黨起義的工程專家、學者教授,稱他們是“國家最可寶貴的財富”。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這也是陳賡的用人之道——這個用人之道貫穿了哈軍工建校和辦學的全過程。他任命張述祖教授為科教部首任部長,曹鶴蓀和任新民兩教授為教務處正副處長,後來,哈軍工又任命盧慶駿、高步昆、曹鶴蓀、李天慶四教授為教務部副部長——這些專家教授無一不是與舊社會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他們不負陳賡的信任,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賡說過:“既要他們工作,就要他們有職有權,大膽地乾。”“既要教授做教務部的工作,就要他當部長,因為他懂行,老幹部當副部長,做政治思想工作。”在陳賡的指示下,學院又安排了幾位教授當系的教育副主任和部門的主管處長。陳賡對他們說:“你們有許多智慧和本領,把這些智慧和本領用於軍事科學和國防建設事業,那就是了不起的功勞。”“我辦學校不過是跑跑龍套,以後要把學校交給你們去辦好它。”
陳賡院長有一流傳甚廣的形象比喻:“教員是炒菜的,學員是吃菜的,幹部是端盤子的。”他要求全院上下都要樹立教學神聖、自覺為教學服務的思想。在陳賡的提議下,哈軍工成立全軍院校第一個“教育工作者協會”,給老教師一個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讓他們自己管理和提高自己,這又是哈軍工的一個獨創。
在哈軍工的歷史上,陳賡關心愛護老知識分子的故事溫暖人心,流傳經年。1953年春節前,為了讓滬寧地區的老教師家屬趕到學院過個團圓年,他親自出馬,通過有關部門的努力,安排加掛旅客列車車廂,保證家屬們及時趕到哈爾濱;他把當時條件最好的樓房分配給老教師們住,而且經常拖著傷殘的雙腿,挨家挨戶,到老教師的家裡噓寒問暖,推心置腹,情同手足;他關心老教師的思想進步,為他們講黨課。勉勵他們自覺改造世界觀。在發展第一批教授入黨時,他親自到基層黨支部看材料,並參加老教師新黨員的宣誓儀式;1955年肅反運動和1957年反右派運動時,陳賡多次指示要慎重對待老教師的問題,他說:“老教師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有點舊思想是難免的,有錯誤也是允許的。”當有的老教授被錯劃成右派時,陳賡挺身而出,千方百計保護老教授免遭殘酷迫害和錯誤處理。1959年廬山會議之後,“反右傾”運動鋪天蓋地而來,陳賡擔心這股潮流會衝擊到老教師,他暗授機宜,指示劉居英副院長帶隊,把老教師們請出哈爾濱,送到長春、吉林兩市,以參觀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名義,在遠離政治鬥爭旋渦的地方待了一個月,巧妙地避開了洶湧而至的政治運動,等學院內部的“反右傾”運動接近尾聲時才讓他們返回哈軍工。老教師們知道真情後無不感激涕零。陳賡這樣苦心保護知識分子,感天地,泣鬼神,在當時的中國教育界是十分罕見,也是十分難得的。
陳賡院長金子般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哈軍工的校魂。他贏得了哈軍工廣大知識分子的心。哈軍工的專家學者教授隊伍經歷了種種困難坎坷,遭受了種種政治風浪的打擊摧殘,仍能以赤誠之心,忠誠於國家的教育事業,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知識和專長,源自他們的心中始終有個偉大的校魂——陳賡老院長。
除了無法躲避的中國政治大風浪(如反右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外,陳賡所精心挑選的助手——一批久經戰爭考驗且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將軍們,基本上堅守住了陳賡院長的辦學理念,堅持住了“兩老辦院”的方針,哈軍工院黨委遵循陳賡將軍的指示,對知識分子做到了“政治上信任,思想上關心,工作上放手,生活上照顧”。
“兩老辦院”是陳賡教育思想的基礎,是開啟中國國防科技學府大門的鑰匙,是哈軍工成功辦教育的基石。一代軍事教育家陳賡將軍的晚年,苦心孤詣,用“兩老辦院”為哈軍工知識分子發揮才智和創造力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制度保障,從而為哈軍工鋪墊出名將名師的辦學格局。德才兼備的哈軍工“兩老”,緊密團結在陳賡院長的周圍,使哈軍工橫空出世,迅速崛起,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就聲名遠播,成為當時中國熱血青年爭相報考的大學。
為哈軍工“兩老”立傳,是許多哈軍工校友的共同期望,滕敘兗學長有志於此久矣。2003年,在紀念哈軍工50華誕之時,他的巨著《哈軍工傳》出版,其中已經包含若干“兩老”的事跡。但作為一部編年史,《哈軍工傳》中對“兩老”人物的描寫要服從宏大史實的陳述,因此顯得線條粗糙了一些、內容簡單了一些、缺乏人物史話的完整性。只有用專門寫人物的傳記文學的文體,把歷史人物從生到死的完整生命過程細細道來,力求再現先賢們“生能俯仰無愧,死則浩然天壤”的不凡人生,才能算作立傳。
“哈軍工之父”陳賡將軍是哈軍工“兩老”的核心與靈魂,是“兩老”的“第一老”,立傳理應自陳賡始。2007年底,滕敘兗的《陳賡大將與哈軍工》出版,詳述了晚年陳賡將軍創建哈軍工、致力於國防現代化的輝煌而艱難的歷程,彌補了《陳賡傳》一書在哈軍工歷史研究中的不足。2013年初,當代中國出版社又推出《陳賡大將與哈軍工》增訂版。
劉居英將軍是哈軍工第二任院長,可算“兩老”中的“第二老”。2008年5月,滕敘兗與劉智女士通力合作,推出《劉居英畫傳》,為健在的劉居英老院長立傳。
除了陳賡和劉居英之外,其餘的哈軍工“兩老”鮮有傳記出版,他們的生涯或散見於報端,或完全湮沒於歷史長河,這是令人遺憾的。2011年5月,滕敘兗著手為一部分哈軍工“兩老”寫小傳,希望能結集成合傳。
想得容易做起來難,難在年代久遠,歲月無情,相關史料嚴重缺乏。為了尋覓史料,滕敘兗四處採訪傳主的後人或知情者,一點一滴地收羅歷史資料。然而面對電腦螢幕,作者仍常常覺得誠惶誠恐,不敢下筆。一年多下來,儘管作者自己並不滿意,還是寫出23位頗具代表性的哈軍工“兩老”人物傳記,另有10位“兩老”,受制於史料的稀缺,只得以簡歷形式記錄之。書名定為《名將名師——哈軍工“兩老”傳記》,它應該是繼《陳賡大將與哈軍工》和《劉居英畫傳》後的傳記姊妹篇,考慮到陳賡與劉居英已有傳記出版,本書不再為兩位將軍另設獨立章節。
書中人物以出生年月排序,序長不序爵。同時以南京理工大學校長為主要例子,簡要介紹哈軍工的主要繼承者——“軍工六校”的最新發展,以示哈軍工薪火相傳,哈軍工精神長存。
在紀念哈軍工60華誕之時,滕敘兗以這部傳記追思哈軍工“兩老”,以翔實的史料為依據,從一個側面再現洪波激盪的中國百年大歷史中,一群熱血男兒憂國匡救。以其卓識奇才,篳路藍縷,扶危繼絕,或投身武裝革命,或專心科學救國,嘔心瀝血,百折不撓,忍辱負重,孤往不悔,為祖國強盛和民族復興立下豐功偉績的人生之旅,從而使吾輩知曉先賢們的高風亮節和嘉言懿行,高山仰止,永懷不敢或忘。
學長滕敘兗《名將名師—_哈軍工“兩老”傳記》一書的出版,高揚了以陳賡大將為校魂的哈軍工精神,道出了哈軍工創業、發展、進取的艱辛,為我們的母校哈軍工60周年生日獻上了一份厚重的禮物,令我感動。因此,寫下上面的文字。
最後,我要說的是:謝謝你,滕敘兗學長!
成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