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上有一種征服,不憑蠻力,不用刀槍,亦無需犧牲,這便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人文
”,亦即“文化”。
《易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簡單地說,就是考察客觀世界以研究其規律性的變化;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儒者的思想,未免有拔高人文之嫌。但其“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精神卻是值得稱道的。與華夏文明幾乎同時形成的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大都已經衰落甚至灰飛煙滅,唯有華夏文明歷經五千年磨難而依然長盛不衰。力量來自何處?主要是靠自身積累的深厚人文底蘊,支撐了五千年來這片物質上並不豐裕的“天下”。
現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歷史命題,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中國人尤其是他們的人文學者,進行長期的、艱難的心血智慧投入的偉大工程,需要建立“中國精神”的博大精深而又生機蓬勃的現代體系,建立它的特質和內在邏輯,它的品格和氣度,它的價值觀和範疇,它的理論積累和運行機制,這些都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就其本質而言,文化工程是一種“人心工程”,有關人的素質、情趣、價值追求、終極關懷、精神家園和人生設定的工程。可以說,文化是民族的標誌,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文化是我們的生命,以及外延如平原、山脈、湖泊、河流這些構成我們存在空間的核心。這種詩一般的語言深處,蘊含著歷史的理性,讀來有一種深邃厚重之感。
在這樣的文化大背景下,本套系列叢書——“萬象文畫”的出版問世無疑是一個適時的、有戰略意義的項目,它的策劃、設計和構思,集中體現了傳承中華文明精華的意圖。本套叢書信息量大,在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中,總攬了國學精粹、社科立志、政治軍事、科學技術、人文歷史、山川風物、百業眾藝等方面內容,為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名牌效應”重鑄生命,注入現代人的世界視野、理性判斷和科學情懷,拓展出更高、更遠的新境界。叢書版式新穎,設計精美,圖文並茂。大量或直觀或蘊籍的圖片讓人耳目一新,使它成為不同層次、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的“通用語言”和橋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知識層次的差異而帶來的傳播壁壘,突破了知識精英的狹小範圍,賦予大眾傳播以“大眾化”、“普及化”的意義。果能如此,則讀者幸甚,文化幸甚!這也正是“萬象文畫”編著者的初衷。可以預見的是,當來自各個階層的讀者憑著他們異常活躍的好奇心和記憶力,饒有興味地沉浸於“萬象文畫”所構築的精美圖文之中,對之逐章詠喔、背誦,出乎口,入乎心,尋解析疑,沉移默化的時候,這部書將成為他們具有深邃的歷史感和世界視境的文化“底色工程”。
圖書目錄
第1輯 讀書可以改變人生
做人必須從讀書開始/季羨林
書籍能幫助我們生活/高爾基
書讓我們進入一個充滿奇觀和智慧的世界/胡佛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培根
書即是人,人即是書/郁達夫
知識的多寡,事關能否實現理想/蘇步青
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梁實秋
讀書在精不在多/鄭板橋
第2輯 閱讀,讓我們的身心更加愉悅
人類的智慧就是快樂的源泉/陳伯吹
悠閒地讀書,是人生最有味的享受/柯靈
常翻書本的人就像在不斷審視自己的第二種生活/蒙田
應為自己的樂趣而讀書/毛姆/
獲得未知的知識是最大的歡樂/陳旭麓
從時間的海綿里擠出“水分”來讀書/董遇
第3輯 讀書也要講方法
常做記錄是笨而有效的的讀書方法/梁啓超
讀書應將自己的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廖沫沙
關注書本精髓,學習事半功倍/諸葛亮
“不求甚解”不等於“不求解”/陶淵明
苦學也要講方法/韓愈
思路要沿著書中的意思走/朱熹
讀書如打仗,都要講謀略/戚繼光
讀書也要做好自我監督/顧炎武
學與思並重/王夫之
懂得選擇書本,是一種必須注意的學習方法/秦牧
讀書學習要多思考多實踐/孔子/
第4輯 讀書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好途徑
讀書讓人對陌生的事物由熟變巧/冰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司馬遷
多讀書才能開闊眼界/鄧拓
用一生的熱愛去對待書本
理論性的文章更受益/臧克家
第5輯 關於讀書的特別經驗
名人讀書經驗和方法
培根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為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為天生的才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制約,往往是泛泛而不著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為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為當然如此,也不是為了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需作摘要,但這只限於題材不大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葉聖陶
小孩進學校,都稱為讀書。國語科本來還有訓練思想和語言的目標,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著一本書來讀,姑且不說它。而自然科、社會科的功課也只是捧著一本書來讀,這算什麼呢?一隻貓,一個蒼蠅,一處古蹟,一所公安局,都是實際的東西,可以直接接觸的。為什麼不讓小孩直接接觸,卻把這些東西寫在書上,使他們只接觸一些文字呢?這樣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為閉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頗有一些教師在那裡說:“如果不用書,這些科目怎么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說: “ 進學校就為讀這幾本書!”他們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種工具,竟承認讀書是最後的目的了。
葉靈鳳
學問家的讀書,抱著“開卷有益”的野心,估量著書中每了個字的價值而定取捨,這是在購物,不是讀書。暴發戶和大腹賈,為了裝點門面,在日夕之間便坐擁書城,那更是書的敵人。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為了學問。他是將書當作了友人,將讀書當作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
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是說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強調讀書重在求意。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 倡導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為我所用。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 “朱子讀書法”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覆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體察。未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分”?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繫自己,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志。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鄒韜奮
鄒韜奮是現代著名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讀書時總.是先測覽一遍,對其中特別喜歡的,便在題目上做個記號,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歡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歡的便一有時間就看。這樣,他讀過的書籍就形成了一座寶塔,基礎最大,是廣泛瀏覽的,然後越往上數量越少,讀得越精。鄒韜奮把這種讀書方法形象地總結為“寶塔式讀書法”。
寶塔式讀書法在讀一本書時,把瀏覽和精讀結合起來,在讀的過程中選優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費不必要的閱讀時間。學與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列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概括地道出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活動,獲得真知灼見。
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繫,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係,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蘇軾的讀書方法
蘇軾的人格魅力何在?就在於他決不隨波逐流的精神力量和驚世駭俗的創新能力。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開風氣之先而且成就卓著。即便在讀書方法上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在《又答王庠書》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從古到今,影響深遠。
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打開了一扇視窗,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這種定向專一、反覆整取的閱讀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為“模式閱讀”。因為它是一個模式:帶著A目標讀第一遍,帶著B目標讀第二遍,帶著C目標讀第三遍,帶著D目標讀第四遍……蘇軾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上完高小以後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為了鍛鍊自己的記憶力,他一頁頁地背誦《簡明英和詞典》、日文辭典《廣辭林》,採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記熟了就扔了。這鍛鍊出他非凡的記憶力。
秦牧主張“牛嚼”和“鯨吞”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書報雜誌,廣搏地積累知識。結果,他寫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秦牧在談到讀書時,主張採取牛和鯨的吃法,即“牛嚼”與“鯨吞”。
什麼叫“牛嚼”呢?他說:“老牛白日吃草之後,到深夜十一二點,還動著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東西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對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覆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這就是“牛嚼”式的精讀。
那什麼叫“鯨吞”呢?他說,鯨類中的龐然大物——鬚鯨,遊動時儼然能一座飄浮的小島。但它卻是以海里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這些小玩藝兒怎么填滿它的巨胃呢?原來,鬚鯨游起來一直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嘩嘩漏掉,而大量的小魚小蝦被篩留下來。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袋了。人們泛讀也應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只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單靠精緻的點心和維生素丸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
“牛嚼”與“鯨吞”,二者不可偏廢。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覆鑽研,細細品味。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曹禺讀書法
曹禺,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劇作家。
自幼愛好文藝,上南開中學時即開始了他的話劇生涯。後考入清華大學,專攻西方語言和文學。1933年,即將大學畢業時寫成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轟動一時。畢業後為清華研究院研究生,專攻戲劇研究。後應聘為天津女子師院教授。1934年又完成劇本《日出》。
1949年後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和全國文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年青時即嗜好讀書,上中學前已讀過《紅樓夢》,並貪婪地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和查理·蘭姆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而且特別喜愛《魯濱遜漂流記》。
中學時,又讀了大量“五四”以來的優秀作品和外國文學戲劇作品。大學期間“其實並沒有認真上過課”,而是把全部時間用來讀劇本和長篇小說,尤其“愛讀希臘劇”,“最喜歡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
在清華,他得到學校圖書館的特別許可,可以進入書庫看書,乃從老子到佛教,從基督教一直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都廣泛系統地涉獵。他曾表示,《雷雨》就是根據他自己的經歷和“讀書以後”的想像寫成的。劇作及著作除《雷雨》、《日出》外,尚有《原野》、《北京人》等,另有散文集《迎春花》等。
康熙讀書法
康熙(1654—1722)姓愛新覺羅,名玄燁,清朝皇帝。1662—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
作為皇帝,康熙嗜書好學、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稱道。少時即手不釋卷、書不離身。親政後,日理萬機,依然讀書不輟。嘗自謂:“聽政之暇,即在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又謂:“讀一卷書即有一卷之益,讀一日書即有一日之益。”曾自述幼時起即喜讀書,年事愈高后,愈手不釋卷。欲藉書籍文字,上友古人,以古聖先賢的智慧,為行政處事的借鏡。
晚年自以為治理天下50餘年,尚無大過,均為書籍之賜。博覽群書,凡詞章、聲韻、歷算、律呂、自然科學等,無不涉獵。以為最有用之學是“經學史乘”,儒學經典乃“記載帝王道法,關切治理”,而史乘則“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設“經筵講官”及“日講官”以闡
發義理旨趣。雖出巡狩獵,嚴寒酷暑,依然“日講”不輟。讀書持以不知為不知態度,重視實踐,“總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談。”嘗以所學數理知識運用於永定河、黃河的治理,頗見其績。
設館纂修有《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
列寧讀書法
列寧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列寧讀書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異常驚人。有一次,一位老布爾什維克見列寧捧著—本很厚的外文書在快速翻閱,便問他要把一首詩背下來需要讀多少遍,列寧回答說:只要讀兩遍就可以了。
列寧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記憶力,是與他讀書過程中的專心致志分不開的。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恩格斯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好。恩格斯覆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裡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毛主席怎樣讀書
特殊愛好
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几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鐘裡,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几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閒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裡,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么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覆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辭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覆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國小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訊,五真正十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
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覆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覆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劃。
不動筆墨不看書
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絲、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無所不讀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在他閱讀過的書籍中,歷史方面的書籍是比較多。中外各種歷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歷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歷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歷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他歷來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驗。他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藉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
毛主席對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也讀得很多,是一個真正博覽群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