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吉林大學文學院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著名文學家和語言學家楊振聲、馮文炳(廢名)、張松如(公木)、汪馥泉、蔣善國,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於省吾、金景芳、羅繼祖等都曾在這裡執教過文學院有教職工257人,專任教師219人,其中教授74人(含博士生指導教師60人),副教授52人。有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中央和教育部“馬工程”首席專家3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跨世紀及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教師中博士和在讀博士202人,占教師總數的92%。包含文學、歷史學、教育學和藝術學四大學科門類,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歷史學、世界歷史學、考古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和戲劇與影視學7個一級學科。歷史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均具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並都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文學院共有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本科專業9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重點學科4個。有在校本科生1407人,碩士研究生665人,博士研究生329人,長期留學生482人。
吉林大學文學院文學院有“教育部歷史學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考古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新聞傳播與廣電藝術”和“考古學”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現代文化傳播”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
文學院有“紫焰戲劇社”、“新聞學會”、“廣告協會”、“播音與主持協會”、“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吉林大學綠色家園協會”、“鸝聲青年志願者服務社”等學生文化社團組織。除學校的獎學金外,文學院還設有“城市晚報新聞獎學金”、“金石置業獎學金”、“紫荊助學金”、“系友獎學金”、“文學院教工愛心幫困基金”等,獎勵品學兼優或特困學生。
多種學生報刊:秉承自由與踏實之精神,自由思考、自由表達、踏實鑽研、踏實創作的《子衿》、《朔風》,已成為校園發表文學作品的園地文學院創辦;創刊於1992年的《古船》以及陸續出版的《青銅火炬》(論文集),是吉林大學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發行的學生學術刊物,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以“辦一份學生自己的報紙”為辦刊宗旨的《學聲》報,堅持專業路線,內容廣泛,報導深刻,見解獨特,在校內產生很大影響,受到廣泛好評。
近60年來,幾代教師孜孜以求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求實的學術傳統,文學院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已遍布海內外,其中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文學與新聞媒體工作者以及部委級以上領導幹部和將軍。如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京華時報》社社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空軍副司令員、武警部隊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
歷史沿革
文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中文系和歷史系,現文學院是根據吉林大學學科專業調整和院系整合的決定,由原文學院、歷史系、考古與博物館學系、國際交流學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個校區的大學語文教研部等單位於2001年5月合併組建的,包含有文學、歷史學、教育學三大學科門類和五個一級學科,設有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目前吉林大學學科涵蓋面最寬的院級教學與科研單位。
學科設定
專業類別 | 學科類別 | 專業名稱 |
本科專業 | 中國語言文學 | 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留學生專業) 國際經貿漢語(留學生專業方向) |
歷史學 (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 科學研究基地) | 歷史學 考古學 博物館學 | |
新聞傳播學 | 新聞學 新聞學(體育新聞方向) 廣告學 廣告學(廣告設計方向) | |
藝術學 | 播音與主持藝術 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影視編導方向) | |
中國語言文學與歷史學 | 匡亞明班 | |
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 中國語言文學 | 漢語言文字學(省重點學科)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文藝學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省重點學科)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歷史學 |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專門史 世界史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歷史地理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國家重點學科) 歷史文獻學(省重點學科) | |
新聞傳播學 | 新聞學 傳播學 | |
藝術學 | 廣播電視藝術學 | |
教育學 | 課程與教學論(大學語文教育方向) | |
博士學位授權專業 | 中國語言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省重點學科) 漢語言文字學(省重點學科)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文藝學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中國古代文學 |
歷史學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國家重點學科) 歷史文獻學(省重點學科) 專門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世界史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歷史地理 |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歷史學 |
重點學科
序號 | 學科類別 | 學科名稱 | 負責人 |
1 | 國家重點學科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 朱泓 |
2 | 省重點學科 | 歷史文獻學 | 吳振武 |
3 | 省重點學科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 朱泓 |
4 | 省重點學科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張福貴 |
5 | 省重點學科 | 漢語言文字學 | 徐正考 |
優秀人才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 劉中樹、林沄 |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 劉中樹、林沄 |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林沄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 吳振武、張福貴 |
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張福貴 |
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 | 吳振武、張福貴李守奎、楊軍、王立新、 趙賓福、徐正考、馮恩學王劍 |
吉林省高級專家 | 劉中樹、吳振武、張福貴、朱泓、劉德斌 |
吉林省“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付景川、趙賓福 |
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 劉德斌、張福貴、付景川、李守奎、趙賓福、徐正考 |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隨著國際化的大趨勢和文學院學科專業的特殊性,文學院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著名大學保持著學術交流和師生交換關係。學院設有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育的漢語學院,每年接受來自於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海外生數百名,多次聘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同時選派一批教師出國講學、進修和訪問,文學院的相關教師還承擔了多項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吉林大學國際語言學院,是吉林大學專事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教學及教學管理的學院實體。學院設有專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化系(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對外漢語教學部、國語培訓中心、留學生國際貿易系、留學生教學管理辦公室等常設機構。
學院專門負責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專門負責全校各專業學位留學生進入專業學習之前的漢語預備教育;專門負責來華留學學位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現代漢語、中國概況等學位課的教學、考試及學分評定工作。
科研機構
文學院實驗室包括吉林大學現代傳媒與套用技術基礎實驗中心、考古DNA實驗室、人類學實驗室和文物陳列室,吉林大學現代傳媒與套用技術基礎實驗中心是“吉林省高等學校基礎教學示範實驗中心”,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一個文科示範實驗中心。包括攝影實驗室、廣播電視新聞實驗室、新聞編輯實驗室、廣播電視播音實驗室、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廣告設計實驗室、廣告製作實驗室、文物保護與套用技術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和微機室。體質人類學是吉林大學考古學科多年來重點發展的一個研究方向,在中國邊疆地區古代居民的人種學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設有人類學實驗室和古人骨標本庫,收藏有大量採集自我國邊疆地區各地的各類標本,目前古代人骨標本收藏量已達1500例以上。對古代人類遺骸中提取的DNA進行分析有助於闡明人類起源、演化和群體間的相互關係,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國際學術界認為是21世紀世界考古學科最前沿的研究領域。
實驗中心建設總投資為1000多萬元,總面積為1620㎡,有專職實驗技術人員9名。實驗中心為文學院各專業學生開設基礎實驗課和專業實驗課,另外,還為學校開設了人文與公關輔修專業選修課和公共攝影選修課,並為吉林大學電視台的七個欄目製作電視節目。
文學院資料室始建於1956年,是一個藏書類別比較豐富、學術氣氛濃郁的專業圖書資料室。擁有使用面積1200平方米,分布在四個樓層,採用封閉型、開架式管理,有管理人員10人,其中四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館內設有文學、對外漢語、歷史、考古、古籍等書庫及閱覽室,藏書達7萬餘冊。現訂閱的中文刊物有:主要高校學報、綜合性學術期刊和專業性學術期刊以及與文學、史學兩個學科相關的人大複印資料400餘種。並又陸續收藏了光碟等新型載體文獻。館內藏書突出學術性、理論性,力求書刊的系統與完整性。為了適應教學科研的需要,已於2004年全部實現自動化管理,為師生借閱和檢索文獻提供了方便。
科研成果獲得首屆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優秀成果獎2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2項,其他部級獎104項。2001年以來,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項目55項,省社科基金項目56項,其他科研項目183項。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300餘部。
科研成果
獲得首屆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優秀成果獎2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2項,其他部級獎104項。2001年以來,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項目55項,省社科基金項目56項,其他科研項目183項。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300餘部。
合作交流
隨著國際化的大趨勢和文學院學科專業的特殊性,文學院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著名大學保持著學術交流和師生交換關係。學院設有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育的漢語學院,每年接受來自於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海外生數百名,多次聘請外國專家來校講學,同時選派一批教師出國講學、進修和訪問。近年來,文學院的相關教師還承擔了多項重要的國際合作項目。吉林大學國際語言學院,是吉林大學專事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教學及教學管理的學院實體。學院設有專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化系(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對外漢語教學部、國語培訓中心、留學生國際貿易系、留學生教學管理辦公室等常設機構。
學院專門負責各級各類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專門負責全校各專業學位留學生進入專業學習之前的漢語預備教育;專門負責來華留學學位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現代漢語、中國概況等學位課的教學、考試及學分評定工作。
學院現有教師均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90%以上教師持有中國教育部頒發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1978年以來,學院教師共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8項,共出版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學文化方面的專著和教材10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在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
學院現有來自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朝鮮等三十多個國家的各類留學生500多名。
辦學理念
文學院堅持“鼓勵思想個性,保護學術叛逆”的辦學理念,以學術空氣的自由、開放,學風的踏實、嚴謹,學生的樸實、刻苦而著稱。近60年來,幾代教師孜孜以求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求實的學術傳統,文學院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已遍布海內外,其中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文學與新聞媒體工作者以及部委級以上領導幹部和將軍。如現任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京華時報》社社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空軍副司令員、武警部隊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
圖書資料
文學院資料室是一個以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新聞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為依託的綜合性資料室,擁有使用面積為1400平方米,其中中文學科資料室、歷史系資料室位於東榮大廈B座一樓,考古及博物館資料室位於匡亞明人文社會科學大樓一樓,國際交流學院資料室位於友誼會館一樓。學院資料室現有管理人員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5人,中級職稱的2人,初級職稱的1人。
學院文獻資料室基礎雄厚,收藏中文圖書8萬多冊,外文原版圖書3千多冊,古籍線裝圖書一千六百餘冊。目前訂閱中文期刊主要有:高校學報、綜合性和專業性學術期刊以及與文學、史學兩大學科為相關的人大複印資料430餘種,外文期刊10餘種,收藏文獻總量近10萬冊。
學院資料室為文學院文史兩大學科提供文獻保障和信息參考服務,院內教工、研究生及做畢業論文階段的大四本科生皆可進館查閱、複印資料,我院的館藏構成學校文獻信息資源的組成部分,正履行著吉林大學文史兩大學科信息服務的職能。
校園文化
學校特色
本著學業“向專業外拓展、向課堂外延”伸的培養原則,文學院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紫焰戲劇社”、“新聞學會”、“廣告協會”、“播音與主持協會”、“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吉林大學綠色家園協會”、“鸝聲青年志願者服務社”等學生文化社團組織活躍在全校學生中。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創刊於1992年《古船》以及陸續出版的《青銅火炬》(論文集)。
辦學精神
獎學金設定
除學校的獎學金外,文學院還設有“城市晚報新聞獎學金”、“金石置業獎學金”、“紫荊助學金”、“系友獎學金”、“文學院教工愛心幫困基金”等,獎勵品學兼優或特困學生。
學校動態
吉林大學文學院文學院舉辦“《博碩文苑》創刊、‘子衿學術沙龍’開講主題座談會”
11月4日晚上六點,《博碩文苑》創刊、“子衿學術”沙龍開講座談會在東榮大廈11樓會議室舉行。文學院黨委副書記郝淑媛老師,研究生辦公室王林強老師,中文系主任沈文凡老師,中文系副主任張叢皞老師及由興波、李龍、周莉、梁玉水、竇可陽、李振、張濤、王健、楊富波、李明暉等十餘位各學科青年教師出席了此次座談會。座談會在張叢皞老師的主持下有序、生動的開展。
本次座談會在經歷了兩個半小時的激烈、豐富的討論中結束。到場的研究生得知學院對研究生群體的學術活動給予如此大支持,都大為感動,學術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激發。期待著在思想的交鋒與碰撞中實現更長久的友誼,行且彌堅地繼續學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