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報刊
正文
中國台灣省(包括澎湖、金門、馬祖)出版的報紙和刊物數量較多。台灣報紙截至1987年底,有報紙31家。按出版時間分,有日報25家,晚報6家;按文種分,有中文報29家,英文報2家;按出版地分,台北市15家,高雄市5家,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市、台北縣、高雄縣、台中縣、嘉義縣、花蓮縣、澎湖縣、及金門、馬祖各1家;按性質分,屬於國民黨黨、政、軍部門經營的12家,官方人士以民營面目經營的11家,其他人士經營的地方民間報紙8家。此31家報紙每日發行總量350多萬份。1988年1月1 日解除報禁後,不少新的報紙獲準出版。到1988年底止,台灣的報紙已接近80家。
在台北出版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是台灣兩大報業集團的指揮中心,發行量各在100萬份到120萬份之間,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聯合報》有16個分版在台灣各縣、市發行,並向海外126處發行航空版 。以《聯合報》為中心的報業集團(又稱“聯經”集團),由台灣“報業巨子”王惕吾經營,較多地反映台灣大企業和財團的利益。除《聯合報》外,它還擁有《經濟日報》、《民生報》兩家報紙,7個刊物,1家經濟通訊社和1家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以及在紐約出版的《世界日報》和在巴黎出版的《歐洲日報》。以《中國時報》為中心的報業集團,由余紀忠經營。這個報業集團除《中國時報》外,擁有1家日報《工商時報》,1家月刊, 兩家周刊, 兩家出版公司,以及在紐約出版的《中國時報》(美國版)。《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競爭十分激烈。《中國時報》發行量有時超過《聯合報》,居台灣報紙首位。在紐約出版的《中國時報》(美國版),一度遭受國民黨保守勢力的牽制,被迫於1984年11月停刊。台灣另一大報業集團,是以《中央日報》為首的官辦集團。它直接控制了台灣1/3的報紙,2/5左右的刊物以及重要的通訊社、廣播電視機構,成為台灣當局在輿論界的基幹力量。《中央日報》是國民黨中央的機關報,約發行55萬份。除在台灣發行5個分版外,在世界幾十處發行航空版,並出版《中央星期雜誌》和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在台北出版的《大華晚報》,實際是《中央日報》的晚報。《台灣新生報》、《中華日報》及《 中華日報》(南部版),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所辦。《青年日報》(原《青年戰士報》)和《忠誠報》分別隸屬台灣國民黨當局的“國防部”和“陸軍總部”。這些報紙都按照國民黨當局的意志進行宣傳。
台灣地方人士經營的報紙,較有影響的是在台北出版的《自立晚報》及在高雄出版的《台灣時報》和《民眾日報》。《自立晚報》由台灣地方知名人士吳三連經營,反映台灣地方非國民黨人士的言論和活動較多。《台灣時報》和《民眾日報》的內容也如此。
台灣有兩家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和《中國郵報》。前者由魏景蒙、董顯光、曾虛白等國民黨人於1949年創辦,初時只發通訊稿,1960年出版報紙。後者是報人黃遹霈、余夢燕夫婦於1952年創辦的私營報紙。
台灣刊物到1986年,台灣登記的刊物有2743家。按內容性質可分為政治、經濟、文教、科學、社會、旅遊、體育、綜合等類;刊期有季刊、雙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等。社址大部分設在台北市。
《中央月刊》是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辦的綜合性刊物。1952年創刊。原為國民黨內部刊物,1969年開始公開發行, 每期印發數千份。 它的海外版《中國雜誌》,1971年創刊,主要讀者對象是海外華僑和學者。由國民黨中央部門發行的還有《今日中國》、《新時代》等刊物。《中華雜誌》是原台灣“立法委員”胡秋原主辦的時事政論性月刊,它的言論、主張在台灣政界和知識分子階層中有較大影響。《醒獅》是青年黨主辦的月刊,由青年黨人主辦的刊物還有《民主潮》。自70年代初期開始,台灣的民主運動有所發展,由非國民黨人創辦的政論性刊物不斷增加,達30多種。這些刊物經常遭受國民黨當局查禁,1985年已降至19種。繼續出版的有《民主時代》周刊、《政治家》周刊、《第一線》周刊、《前進廣場》月刊、《夏潮論壇》月刊等。
台灣的大型報紙都辦有刊物。如 《聯合報》 辦的《中國論壇》和《聯合月刊》;《中國時報》辦的《時報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