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表
實際使用
大家聊天中說起 台灣人和家人發信息常常會打一些ㄆ,ㄑ什麼的,看不懂。其實這些是舊式的拼音,古人就是這樣學習發音的,我們現在用的拼音可是新中國後創立的呢,跟日文沒關係喔,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東西。他們說這些主要是用做一些語氣效果,對意思表達影響不大,或者是表示一些閩南語發音。大家如果有遇到實在因為這些讀不懂了,就到這裡來找一找吧。 以下內容全部抄自現漢:
聲母
b | p | m | f |
ㄅ玻 | ㄆ坡 | ㄇ摸 | ㄈ佛 |
d | t | n | l |
ㄉ得 | ㄊ特 | ㄋ訥 | ㄌ勒 |
g | k | h | |
ㄍ哥 | ㄎ科 | ㄏ喝 | |
j | q | x | |
ㄐ基 | ㄑ欺 | ㄒ希 | |
zh | ch | sh | r |
ㄓ知 | ㄔ蚩 | ㄕ詩 | ㄖ日 |
z | c | s | |
ㄗ資 | ㄘ雌 | ㄙ思 |
韻母
i | u | ü | |
ㄧ衣 | ㄨ,烏 | ㄩ迂 | |
a | ia | ua | |
ㄚ啊 | ㄧㄚ呀 | ㄨㄚ哇 | |
o | uo | ||
ㄛ喔 | ㄨㄛ窩 | ||
e | ie | ü,e | |
ㄜ鵝 | ㄧㄝ耶 | ㄩㄝ約 | |
ai | uai | ||
ㄞ哀 | ㄨㄞ歪 | ||
ei | uei | ||
ㄟ誒 | ㄨㄟ威 | ||
ao | iao | ||
ㄠ熬 | ㄧㄠ腰 | ||
ou | iou | ||
ㄡ歐 | ㄧㄡ憂 | ||
an | ian | uan | ü, an |
ㄢ安 | ㄧㄢ煙 | ㄨㄢ彎 | ㄩㄢ冤 |
en | in | uen | ü,n |
ㄣ恩 | ㄧㄣ因 | ㄨㄣ溫 | ㄩㄣ暈 |
ang | iang | uang | |
ㄤ昂 | ㄧㄤ央 | ㄨㄤ汪 | |
eng | ing | ueng | |
ㄥ亨的韻母 | ㄧㄥ英 | ㄨㄥ翁 | |
ong | iong | ||
ㄨㄥ轟的韻母 | ㄩㄥ雍 |
注音字母
歷史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 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總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總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 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 聲母21個, 韻母16個)。1930年 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1935年,中國國語推動委員會制定新 國音為中國的統一語言規範,而使用的拼音符號即為注音符號。而該拼音方式,也在台灣沿用至今。
中國1950年代以後,漢語拼音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註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必須先進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號教學,以作為認識漢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註 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
台灣習慣
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要求 熟練 使用。故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稱之為“ 台灣方言音符號”,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的“Bopomofo Extended”區(Unicode:31A0-31AF)。在2000年前後,台灣教育部門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之為 台灣國語字音 拉丁化 譯音的標準方案,並取代 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台北市與 新竹市以外,已經逐漸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直式 注
ㄓ
ㄨˋ
音
─
ㄣ
符
ㄈ
ㄨˊ
號
ㄏ
ㄠˋ
橫式
注 音 符 號
ㄓㄨˋ │ㄣ ㄈㄨˊ ㄏㄠˋ
依照教育部的規定,注音符號的“一(yi)”在直寫時要寫成“一”、而橫寫時寫成“丨”。
台灣國語教育一般使用直寫,故在台灣一般人並沒學過“丨”,在橫寫時亦寫成“一”。
大陸習慣
中國大陸由於廢除中文直寫,故 字典等採用的注音符號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狀。由於Windows 作業系統設定中文維基百科採用中國大陸的 宋體SimSun字型顯示,故顯示出的注音可能與 台灣人一般習慣不同。
注音符號的來源並沒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 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
採用 表 聲 字的原始古字來代表,其因 筆劃最少。
相關解析
注音符號來源
符號 來源 取聲 切韻
ㄅ “包”之古字,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讀“ㄅㄠ” 取其“ㄅ”聲
ㄆ 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 輕敲,讀“ㄆㄨ”(撲) 取其“ㄆ”聲
ㄇ "冪"的本字。遮蔽復蓋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ㄇ”聲
ㄈ 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的器具,讀“ㄈㄤ”(方)或“ㄒㄧˇ”(喜) 取其“ㄈ”聲
ㄉ 古之“刀”字,讀“ㄉㄠ” 取其“ㄉ”聲
ㄊ 古之“突”或“凸”,讀“ㄊㄨ” 取其“ㄊ”聲
ㄋ 古之“乃”字,讀“ㄋㄞˇ” 取其“ㄋ”聲
ㄌ 古之“力”字,讀“ㄌㄧˋ” 取其“ㄌ”聲
ㄍ 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ㄍㄨㄥ”(工) 取其“ㄍ”聲
ㄎ 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考) 取其“ㄎ”聲
ㄏ 古之“廠”字, 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ㄏㄢˇ”(罕) 取其“ㄏ”聲
ㄐ 古之“糾”字,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ㄧㄡ” 取其“ㄐ”聲
ㄑ ㄑ:水小流。同"畎"、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犬) 取其“ㄑ”聲
ㄒ 古之“下”字,讀“ㄒㄧㄚˋ” 取其“ㄒ”聲
ㄓ 古之“之”字,讀“ㄓ” 取其“ㄓ”聲
ㄔ 明. 張自烈. 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 彳亍為行。” 彳:左腳的步伐。讀“ㄔ” (吃) 取其“ㄔ”聲
ㄕ 古之“屍”字,讀“ㄕ” 取其“ㄕ”聲
ㄖ 古之“日”字(象形),讀“ㄖ” 取其“ㄖ”聲
ㄗ 古之“節”字,分尖團者讀“ㄗㄧㄝˊ” 取其“ㄗ”聲
ㄘ 古之“七”字,分尖團者讀“ㄘㄧ” 取其“ㄘ”聲
ㄙ 古之“私”字,讀“ㄙ” 取其“ㄙ”聲
ㄚ 古之“丫”字,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丫”,讀“ㄧㄚ” (押) 取其“ㄚ”韻
ㄛ 古之“呵”字,說文解字:“ㄛ,反丂也。”。讀如“或”之韻 取其“ㄛ”韻
ㄜ “ㄛ”之轉化,由"ㄛ"添筆而成。讀如“峨”之韻
ㄝ 古之“也”字,讀“ㄧㄝˇ” 取其“ㄝ”韻
ㄞ 古之“亥”字,讀“ㄏㄞˋ” 取其“ㄞ”韻
ㄟ “流”也,讀“ㄨㄟ”(威) 取其“ㄟ”韻
ㄠ 說文解字:“么,小也。”“么”的本字。小也,細也。讀“ㄧㄠ” 取其“ㄠ”韻
ㄡ 握於手之象形字,讀“ㄧㄡˋ”(又) 取其“ㄡ”韻
ㄢ 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讀“ㄏㄢˊ” 取其“ㄢ”韻
ㄣ 古之“隱”字,又作"乚":匿也。讀“ㄧㄣˇ” 取其“ㄣ”韻
ㄤ 玉篇.尢部:“尢,跛、曲脛也。”腳跛也,讀“ㄤ”(骯)
ㄥ 說文解字 段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 曲肱。”。厷讀“ㄍㄨㄥ”(供) 取其“ㄥ”韻
ㄦ "兒"的簡化字。讀“ㄦˊ”
ㄧ “一”是數字之始,讀“ㄧ”
ㄨ 古之“五”字,讀“ㄨˇ”
ㄩ 說文解字:“凵,飯器,以柳作之。”古盛飯之器,讀“ㄩ”(淤)
讀音和語音
簡而言之,讀書時發的音,謂之「讀音」,說話時發的音,謂之「語音」。根據民國二十一年教育部頒布的《國音常用字彙》說明第十二條:「有一義而 讀書音與口語音有別者,則兩音兼列,讀書之音注『讀音』,口語之音注『語音』。」如果要詳細區分,「讀音」是用來讀古文詩詞時專用的音,又叫「字音」或「文言音」;語音則適用於說話、口語,由於當前盛行的 白話文是根據口語寫成的,字詞都必須按照口語的念法,所以語音也就是「白話音」。舉例來說,「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應讀ㄅㄛˊ,「白花花的銀子」中「白」應讀ㄅㄞˊ。同理,當我們說「公共汽車」時,「車」應念成ㄔㄜ;遇到「 安步當車」,「車」便應念ㄐㄩ。
有一點必須強調:讀音和語音是同一個字在 文言和白話中的不同念法,字義並沒有任何改變。上文中的「白」和「車」,念法雖有不同,字義卻是一樣,這和破音字歧音異義的情形有別。
讀音、語音的現象如何產生
字音會有讀音、語音之別,主要是語言在流傳過程中產生某些規律的變化所致。以目前來說,大部分國語 中分讀音、語音的字,都是由古代收入聲〔-k〕尾的字分化而來。由於國語的入聲韻已消失,因此讀音多讀不出 韻尾,反倒是語音保留了一個變化後的 韻尾。前面舉的「白」字,古音作〔b『ak〕,國語就有ㄅㄞˊ、ㄅㄛˊ兩讀,語音中保留了[ㄧ]的韻尾,讀音則失去韻尾了。其他常見的如黑、肉、熟、北、剝、薄、烙、綠、六、酪、角、嚼、嚇、削、學、摘、芍、賊、塞、……等字,都可以在讀音、語音中發現同樣的現象。
台語中讀音與語音
讀音與語音的現象不只是國語才有,其他地方的語言一樣會出現。有趣的是,國語會出現讀音、語音區別的字,到了其他語言中卻未必有別,反之亦然。之前所舉的「白」,台語的音就很一致。但國語中只有一音的「人」字,在台語中讀音為[dzin2],語音為[lan2],因此在讀「人之初,性本善」時,要念讀音;口語說「 好人」、「壞人」時,要念語音。其他如「鳥」、「花」……等字,亦都有讀音、語音的差別。在此因標音不易,就不一一詳述。熟悉台語的朋友應該可以了解,台語對讀音語音的要求嚴格,很少混用,比 國語更常見,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把台語中的「一」到「十」全部念念看,其中只有一個字沒有讀音語音之別,您知道是哪個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