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需要由考古遺址來認識,這時期的建築最早有岩洞,接續乾欄式建築、石造建築。主要為南島語族式的建築。
岩洞
史前人類常用天然穴作為據點;以台灣長濱文化為例,最早發現居住的洞穴為八仙洞,為海蝕岩窟;高約十多公尺,洞內可容納約十人左右。
乾欄式建築
遍布於廣大史前時代的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地區;其型式非常多種。而台灣原住民多利用於長老會開會處所、乘涼處、祭祖活動場所中。
石造建築
普遍認為是葬喪用石棺;大多是用來葬喪儀式。台灣發現的石棺遍布各處。台灣原住民把大霸尖山、卑南山當作聖山,在已挖掘的石棺來說方向幾乎朝向這兩座山為主;因此,也有可能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所造之建築。
荷西時期
此時期建築多城堡為主;最主要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聖多明哥城。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為荷蘭人建造;聖多明哥城為西班牙人建造。荷蘭屬於北歐國家,特別喜歡用紅磚作為主要材料;西班牙屬南歐國家,建材則喜愛用通風的石材。兩個國家為鞏固勢力都選港口作為據點,建造了軍事城堡。設計上都採用平面四方形,角隅通常則突出五角形的稜堡,主要用於安裝大炮。荷蘭人在明朝時代在今天安平、台南市一帶建造了熱蘭遮城;後又建了普羅民遮城。西班牙則在北部雞籠港外社寮島建了聖薩爾瓦多城;後在滬尾也就是至今的淡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這個時期讓台灣建築走向歐化的最高峰。此時期的建築多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近代以來
從明清時期以後的台灣建築沿襲大陸的建築風格,並無大的變化。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主要有西洋式建築和日式傳統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