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古銅彩雙螭龍耳乳釘壽字紋方壺釉色仿古銅彩效果。古銅彩為模仿古代青銅器色彩的一種裝飾彩,屬於清乾隆時期制瓷工藝中的特殊品種之一。其工藝十分考究,一般是在紫金釉或廠官釉上,用紅、綠、黑、藍、醬黃等低溫彩仿造青銅器的斑駁銹痕,或用金彩摹繪出璀璨的錯金銀紋飾,其質感與青銅真品幾乎無異。所仿器皿的足部多為黑色或醬色,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古銅彩從乾隆創燒起即一直延續至清末,歷來為世人看重。
方口內斂,口沿側壁斜弧,長束頸。肩部四面隨器形成斜梯狀過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豎立。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陽刻篆書款。頸部左右堆貼螭龍雙耳,螭耳簡形,與壺身紋飾相對比照。口沿側壁浮雕團壽比列,再勻雕三角波浪曲折間隔。頸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長方圈帶,圈帶以乳釘團壽規整布局。腹部,四面淺剔輪廓,內中同式裝點:中域如意雲紋開光,其內回紋作地,團壽置中。外區,浮雕T紋相對,餘下乳釘疏落滿布。圈足側壁雕乳釘紋裝點,乳釘兩側排布,中留素潔平面。
細觀,壺身整施茶葉末釉,口沿、腹部如意雲紋開光內以褐色釉彩模仿古銅鏽蝕氧化效果,尤為逼真。乾隆皇帝好古,其仿古銅釉瓷器非但從釉彩仿之,器形裝飾亦無一不以古為范。綜合眾多乾隆仿古銅瓷器觀之,此類器表紋樣裝飾手法主要有凸雕與描金兩類。陳瀏於《陶雅》亦如此記述:“古銅彩獨推乾隆朝,花紋皆凸雕夔龍、雲雷,青綠殊可珍玩。款皆篆書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寫之。”本拍品亦然。器形模仿古代青銅禮器肅穆端莊的風格特徵;凸雕紋飾中的乳釘紋則又仿古玉而來,與明清以後流行的“團壽”紋飾結合,整體觀之彰顯出獨特的仿古創新意味。依據台北故宮博物院余佩瑾的說法即在新舊結合之中,作品“蘊育出一種怪異的仿古風格,十足展現出官窯企圖納古今、集祥瑞於一器的創舉。”
較之同時期的其它仿古顏色釉,仿古銅釉存世數量不多,拍品珍稀,格調高雅。目前唯一見到的類似器型和紋樣的物件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古銅描金壽字方壺,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後者在器物的突起紋飾部位描以金彩。而該拍品保持最初一次燒成的古銅彩原色,更顯古樸和端莊。
瓷業發展至乾隆一朝,可謂順時之興運,集古之大成。燒瓷工藝終達歷史頂峰。一方面,承襲前代的瓷釉品種日益精進;另一方面,基於高超的工藝水準,更大膽創新。於是,成就出乾隆一朝彩釉超越歷代的豐富品種,而其中最為引人注目者,莫過於仿燒一類。皇帝喜好雅玩,酷愛各類工藝品,此般興趣對於當朝陶瓷工藝的革新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加之陶瓷與釉彩配合可塑性極強,在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帶領下,乾隆御窯廠“戧金、鏤銀、琢玉、髹漆、螺鈿、竹木、匏諸作,無不以陶為之”,在瓷業上開創出歷代未有之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