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梅

古詩梅

《梅》是王安石以“牆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牆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牆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梅》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梅花 梅花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注釋譯文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譯文

古詩梅 古詩梅

牆角里有許多枝梅花,

在寒風中獨自開放,

遠遠的就知道那不是雪,

是因為因為有梅花的花香飄過來。

詩詞賞析

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像中,以畫以詩,展姿現神,皆謂借物言志。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於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徵: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徵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境結合,當然在墨畫中環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梅花》中以“牆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牆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牆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枝”與“牆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沒模糊掉想像中的視線,反而把想像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並且是“遙知”。為什麼?“為有暗香來”。“暗香”無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因為梅花的清純雅潔,人們也常用梅花來描寫一些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簡介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 撫州東鄉縣 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鏇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