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具介紹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範圍是中華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常見琴式
現今存見的歷代古琴中,有伏羲、靈機、神農、連珠、仲尼、師曠、落霞、蕉葉等琴式,其中最常見的為仲尼、連珠、伏羲等。琴式的取名多來自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種名稱都是一種象徵:
列子式
“仲尼式”的變體,明代著名的“潞王琴”,就是列子式。
鳳嗉式
史載衛帥曹制琴:於頂上綴二圓,蟬長七尺九,弦作三十九引,定六十七調,以琴謁衛靈公。後歸於鳳凰山,每鼓琴有鶴集於山頂。
靈機式
漢代梁鑾所創。史書記載梁鑾作琴:於兩額旁各生二寸,腰旁作峻形,有大聲。常挾耕於霸陵,每耕罷鼓琴,有群鳥伏於地下,曲畢鳥散,耕者怪之。日習其弄,鳥集如初。
師曠式
又稱“月琴式”,相傳為中國古代的大音樂家師曠所制。師曠(前570年前後),字子野。春秋晉國楊邑(今山西洪洞師村)人。活躍於春秋晉國悼公、平公時期。師曠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關心民生,以樂論政,具有高明的治國理念,後人尊之為“樂聖”。
師曠式琴體,在項腰間作圓月形,造型奇特,音韻如磬。
落霞式
南朝梁簡文帝《登城》詩曰:“落霞乍續斷,晚浪時回復。”想為古代文人觀晚霞之變化萬端,登發靈感,據此以造琴形。“落霞”亦是古代名琴之一,漢郭憲《洞冥記》中有句曰:握鳳管之簫,撫落霞之琴。“落霞式”音色洪大,造型特點顯著,琴側為呈對稱狀的波狀曲線。
連珠式
相傳“連珠式”琴為隋逸士李疑所制,項腰各作三個連續半月形彎入。
蕉葉式
相傳為明劉伯溫所創製,琴首無鳧掌而有一葉柄,琴底仿蕉葉之莖,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圓潤雅致。
宣和式
宣和(1119年 - 1125年)是宋徽宗的年號。徽宗在位期間曾主持多項重要藝術研究活動,嗜好琴,曾設“萬琴堂”。“宣和式”琴,是徽宗宣和年間由其本人或官方主持創製的新形制。
關於琴式的記載
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遺音》,是中國最早載有琴式的古籍。明初,袁均哲根據《太古遺音》所編的《太音大全集》中,收錄了歷代不同的琴式共38種。明代《風宣玄品》、《文會堂琴譜》、《古音正宗》等書,所錄琴式增加至40餘種。清初《五知齋琴譜》則達50餘種。當代斫琴家亦有新創式樣。
歷代傳世琴譜
琴-之-界 整理了目前有一百五十六部琴譜書籍。包括有譜的和只有資料記載的譜書。琴曲達一千多首。
部分譜書、撰刊者及撰刊年代如下
《碣石調幽蘭》 | 丘明 | 762-779年 |
《琴史》 | 朱長文 | 1084年 |
《白石道人歌曲》 | 姜夔 | 1202年 |
《太古遺音琴譜》 | 田芝翁 | 年代不詳 |
《事林廣記》 | 陳元靚 | 泰定、至順年間 |
《太和正音譜》 | 朱權( 臞仙) | 1398年 |
《永樂琴書集成》 | 明成祖 | 1408年 |
《神奇秘譜》 | 朱權 | 1425年 |
《五聲琴譜》 | 懶仙 | 1457 |
《浙音釋字琴譜》 | 龔經 | 1491年 |
《太音大全集》 | 袁均哲 | 正德年間 |
《謝琳太古遺音》 | 謝琳 | 1511 |
中國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瀟湘水雲》
《神奇秘譜》 解題中說,作者“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其時元兵南下,文人相率南遷。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雲水奔騰的景象,喚起他熱愛祖國山河,感慨時勢飄零,想望隱遁生活等複雜心情。此曲便應景而生。音樂利用散音按音應合與盪吟(即大幅度的吟音)等手法,成功地表現了雲水掩映、煙波浩渺的藝術境界。現存曲譜多達50種。明代曲譜原為10段,清代發展為18段。
《醉漁唱晚》
《西麓堂琴統》中記述此曲為陸魯望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詩人,曾寫過具有人民性的《正樂府十首》等。到目前為止,世上流行的版本據說傳自張孔山。《太音補遺》稱此曲有張仲宗詞中“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之意。《五知齋琴譜》中認為《醉漁唱晚》為後世隱流所作,亦古調也。與漁歌音同而調異。此曲實有笑傲煙雲、醉鄉酣美之意,非塵埃奔走、粗心浮氣所能領其趣也。“瓮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聆斯曲亦當作如是解。
《陽春白雪》
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鏇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鏇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漁樵問答》
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錶示問句,下降的曲調錶示答句。鏇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