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部轉移性癌瘤

原發癌瘤位於身體任何部位經血循或淋巴道轉移到口腔頜面部的癌瘤,稱為口腔頜面部轉移性癌瘤。口腔頜面部轉移性癌瘤可轉移至軟組織,也可以轉移至骨內;前者稱軟組織轉移癌,後者稱顱、面、頜骨轉移癌。 軟組織轉移性癌瘤主要見於口腔內,約50%轉移至牙齦;25%轉移至舌,余為其他部位。在國外,軟組織轉移癌中,男性約有1/3來自肺癌,其次為腎癌與惡性黑色素瘤。女性中約25%源自乳腺癌,其次為生殖器官、肺、骨和腎惡性腫瘤。 骨轉移性癌主要發生在顱骨與下頜骨、上頜骨不多見。國外一組62例原發於口腔外的癌瘤病例屍檢結果發現,10例(16%)組織學證實已有下頜骨內轉移,但在X線像上,即使是把屍體下頜骨取下來攝片,亦未能發現有任何轉移的證據,說明下頜骨轉移性癌實際發生的幾率要遠比臨床為高。在骨性轉移癌中,國外以來自乳腺、肺、甲狀腺、前列腺和腎的癌瘤最常見;其他骨骼原發的肉瘤也可以轉移至口腔頜面部,但很罕見。

症狀體徵

口腔頜面部轉移性癌瘤多發生於年紀較大的病員。男女發病無顯著差別,但原發癌瘤的組織類型隨性別不同卻有一定差別。

發生於口腔內軟組織的轉移性癌瘤好發於牙槽部。腫瘤多呈結節狀,含豐富的血管網,有時表面有潰瘍,酷似反應性增生物或肉瘤樣腫塊。侵犯牙槽突後可出現牙鬆動,疼痛等症狀。

發生於骨內的轉移性癌瘤主要表現為頜骨膨脹,有時有疼痛,如位於神經孔、管部位可發生劇烈疼痛,臨床曾有被誤診為神經痛者。由於骨質破壞,也可發生牙鬆動、脫落。X線攝片可見骨質有透光影呈囊性,中心性擴張式破壞;有時邊緣呈蟲蝕狀。此較特殊的是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的轉移灶有時可出現新骨形成,致透光陰影與成骨影可同時並存。

有時,轉移性癌,特別是血行轉移者往往不止1個病灶而呈多發性轉移灶。

用藥治療

轉移性癌瘤一般均屬晚期病例,即使表現為單發性,實際上也已可能有多處隱匿性轉移灶,因此,應以姑息治療及全身治療為主,手術意義不大。局部可行放射治療,然後化療;即使能切除的病灶,也應於手術後加用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應為轉移性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藥物應根據病理類型來選擇,並可配合中醫中藥、生物治療等以求獲得延長生命的效果。

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忌菸酒忌辛辣。忌油膩忌菸酒。忌吃生冷食物。

預防護理

本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與口腔頜面部直接鄰近器官的原發癌瘤,可通過淋巴道轉移到口腔頜面部。對身體下部轉移到口腔頜面部的可能機制,一般認為是血源性的。在沒有肺轉移的情況下而出現的口腔頜面部轉移,Boston靜脈叢——一個缺乏靜脈瓣膜的椎靜脈叢,可能對腫瘤細胞的逆行轉移起主要作用。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病理檢查是必要的,不但可以確定是否為轉移性,而且對鑑別是否為多原發性癌瘤也有很大益處。

轉移性癌瘤的病理組織學類型一般與原發癌瘤一致。但有時對分化差的癌、惡性淋巴瘤和惡性黑色素瘤等很難鑑別,而須藉助於免疫組化協助診斷。

其他輔助檢查:

為尋找原發病灶及確定是否有多發性轉移病灶,ECT檢查,及進一步行X線攝片或CT與MRI檢查,對被診斷為轉移性癌瘤病員的診斷都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

預後

口腔頜面部轉移性癌瘤的預後甚差,幾乎沒有3、5年生存率的報導;多數病例均在1~2年內死亡。

發病機制

口腔頜面部轉移癌的好發病理組織類型,國內外稍有差別,例如國外的前列腺癌患病率高,形成遠處轉移的病例就相應增多,而在國內卻不多見。70年代國內5校口腔病理科統計的18例口腔頜面部轉移癌瘤中,其病理組織類型為:甲狀腺癌5例,絨毛膜上皮癌5例,肺癌2例,消化道癌2例,其他為腎上腺癌,皮膚惡性黑色素瘤,肝癌,鼻咽癌各1例。國內一組資料報導近十幾年來還診治過乳腺癌、腎癌轉移至頜骨的病例,可能與國內癌譜的變化相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