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姓

原姓

原(Yuán)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姬原叔(原公豐)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莊公,原襄公,原黯(荀黯),原貫,原憲,原壤,原復等。現在的輩份有:大、學、之、道、宜、所、永、宗、善、兆、令、德、世、嚴、余、慶。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陝、冀京津大部、魯豫鄂、江蘇北部、安徽大部、贛湘北端、廣西南端、重慶大部、四川東北、甘寧東部、內蒙古中部、遼寧南端,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4%以上,以上復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7%,居住了大約74%的原姓人群。

姓氏來源

1、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2、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先軫生先且居,先且居生先克,先克生先榖,先榖在邲之戰失利後,擔心將來國君會找他算賬,為防不測,竟於前596年率領鮮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襲晉國,後陰謀失敗,晉景公大怒,殺先榖,族滅其家,顯赫一時的先氏凋零了。

3、出自趙姓。晉文公將原地分給趙衰,趙衰有兒子原同。

趙同,嬴姓,趙氏,名同,因被封在原,,又被稱為原同、原叔,是趙衰與趙姬的兒子,趙盾的弟弟,趙括、趙嬰齊的哥哥。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余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

4、出自媯姓,為舜的後裔。莊公二十七年,有陳國原仲。

得姓始祖

原氏始祖-姬原叔原氏始祖-姬原叔

姬原叔,姬姓,原氏,名豐,也成原公豐,是周文王十六子。據《英賢傳》

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

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其後有原姓。

遷徙分布

歷史上原姓的分布與遷徙

發源於黃河北岸的原姓,一直活動在河南地區,後向東遷移進山東,向南進入河南南部。漢、晉時期,原姓西挺甘肅。明朝時期,原姓大約有1萬4千人,原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全國原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於浙江、河南、河北等地。

當代原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原姓的人口大約有27萬,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七十一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山東三省,山西為原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原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陝西、遼寧、福建、青海、甘肅、河北等地。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陝、冀京津大部、魯豫鄂、江蘇北部、安徽大部、贛湘北端、廣西南端、重慶大部、四川東北、甘寧東部、內蒙古中部、遼寧南端,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4%以上,以上復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7%,居住了大約74%的原姓人群。

歷史名人

原黯

原黯(?-前651年)姬姓,名黯,字息,本為原氏,稱原氏黯、荀叔,翼城縣息城人,春秋時代晉國大夫。晉武公滅翼國後,任武公大夫。晉武公滅荀國 (今山西襄汾縣荀董村)後,以荀國舊地賞賜原氏為邑,原氏從此以荀氏,史稱荀黯、荀息,晉國荀氏始祖。

晉武公逝世後,其子詭諸繼位,即為晉獻公。晉獻公遂下決心滅虢,荀息當即獻計,請晉獻公可用北屈的良馬、垂棘的玉璧,獻給虞君,假道虞國而伐虢。晉獻公從策劃出兵,到借道滅亡虢國和虞國,前後用了約5年時間。荀息因滅虢襲虞有功,為晉獻公所重用。

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晉獻公於病榻前拜荀息為相國,主持國政。晉獻公病逝,荀息立年奚齊為國君。里克借舉行獻公治喪儀式之機,刺殺奚齊。荀息遂立奚齊之異母弟卓子(驪姬之妹少姬所生)為國君,但卓子和驪姬也被殺死,荀息深感有負於獻公,遂自殺。

荀息受晉獻公重託,忠於職守,最終不惜以死殉之,表現了絕大多數晉國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所以曾有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詩句來稱讚他。

雖然荀息死了,但他的精神長存,為後世所讚揚。後晉文公繼位後,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文公準奏,遂召荀息之孫荀林父為大夫。為抵禦山戎,作上中下三行,令荀息的長孫荀林父任為中行將,荀林父之後皆稱中行氏,別出荀氏。荀林父為官正直而有才幹,後官至晉國執政大夫。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騅封邑於程,官至新下軍將,後別為程氏;三弟荀首也隨之升遷至中軍佐,封邑於智,其後稱智氏。春秋後期,中行氏與智氏一同成為了權分國家的晉國六卿之二,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

原憲

字子思,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是孔門中的一個賢者,以安貧樂道而著稱。他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當過孔子家的總管,但不貪財,不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據《論語·雍也》記載:“原憲(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又據《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死後,原憲遂隱居在草澤中。子貢相互,而結駟連騎來到原憲居住的窮僻之地,過謝原憲。原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貧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為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不免感到慚槐,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顯然,原憲不願出仕,甘於貧困,並自認隊為這種近乎怪異的行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據此,原憲不僅合乎韓非的批評原則,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獲得大名,成為當時甚有影響力的學術派別。

原壤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之故舊。孔子罵人也真不少。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說:“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說:“那些飯桶,算什麼!罵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罵了不足,還舉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論語·憲問篇》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稱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譯: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評他說:“從小不知道謙讓兄長,長大後沒有出息,老了,該死不死的學那些野蠻民族的蹲姿,真是敗壞禮俗的老賊!”說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頭子打原老頭子,這是發飆,不是體罰。

原復

唐代人,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通用對聯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冀州賢吏;

泗水聖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貧困而潔身自好。戴帽子時帶子斷了,穿上衣時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時腳後跟出來了。子貢見了問他:“你病了嗎?”他答道:“無財叫做貧,學道而不能實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貧,而不是病。”子貢大為慚愧。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泗水聖徒,雖貧非病;

冀州賢吏,有政皆興。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原憲,孔子弟子,為魯國泗水人。下聯典指唐代人原復,為冀州刺史,政興令舉,境內肅然。

原國朝代

夏代~>商朝~>西周~>東周~>春秋。 山西長治有一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縣誌》稱:原國故址在今沁水縣西北里許。原國初始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古稱軹邑)。古城濟源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望,北依太行與晉國毗鄰。是愚公的故鄉。《水經注》曰:"濟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東北。"楊守敬《水經註疏》曰:"在今縣西北四里,俗呼為原村,遺蹟猶存。"現濟源市西北2公里的廟街有原城故址。20世紀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內涵以龍山文化為主,也有周代遺存。史傳夏帝寧都於原,周初的原國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晉文公重耳於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圍攻原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之寶,百姓靠它來保護。如果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用什麼來保護百姓?這樣做是因小而失大。”於是,退兵三十里,原國人聽到晉文公的話,於是就投降了。因為講誠信,不戰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國,這本已是一件值得驚詫的事情。然而,重耳講誠信的收穫,並不止於此次戰役。隨著他誠信美名的傳播,國內百姓信服,諸侯紛紛依附,晉國迅速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原國亡國後,晉文公將原伯貫遷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時,原國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溫縣的邢丘處(今北平皋村),落戶於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漢初改名平皋)。 原氏後裔主要居住於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紛河,漳河兩岸,在別的地區及世界各大地區也有他們的身影。無論在那裡,他們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樣刻苦耐勞,奮鬥不息。 原字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寫法。 在英語國家,原字可能被寫成YUAN。不管寫法如何, 一筆寫不出兩個原字,都是原。 周有原莊公,以邑為氏。春秋時,陳有原仲,晉有原黯,魯有孔子弟子原憲。唐有原復。 原莊公,世為王室卿大夫。 原仲, <<公羊傳>>說,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原仲者何?陳大夫也。前680年沒。原憲,字子思,魯國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對聯寫到: 泗水聖徒,雖貧非病 冀州賢吏,有政皆興 上聯說原憲生活貧困而潔身自好。原憲是孔子學生中,所謂“七十二賢”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過總務方面的事情,用現代觀念隨便來比,可能在孔子當司寇的時候,他擔任過總務長一類的職務,孔子死了以後,他退隱於山澤布衣之間,走半隱俠的路線,等於在過去的社會中,領袖清流。所以司馬遷著《史記》,在《遊俠列傳》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下聯說唐代人原復,開元年間官冀州刺史,政令嚴明,境內太平。

周朝原氏

原莊公 --- 原伯貫 --- 原襄公 --- ? --- 原伯絞

宗法制度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族長,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天下的權力。天子的其他眾子或者封為諸侯或者封為卿大夫。諸侯君位也由嫡長繼承,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是國內同宗貴族的大族長,又是本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統治封國的權力。諸侯的其他眾子分封為卿大夫,也由嫡長子繼承,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世襲官職,並掌有統治封邑的權力。卿大夫也還有分出「側室」或「貳宗」。在各級貴族中,這些世襲的嫡長子,稱為「宗子」或「宗主」,以貴族族長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權,成為各級政權的首長。 西周封建諸侯,爵位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的封地和軍力。天子的直轄地區叫做王畿,封地比諸侯們大得多,軍隊也比諸侯多得多,又擁有高級官吏的任命權,所以可以監視諸侯。以軍力來說,天子有六軍,公和侯各有三軍,伯有二軍,子和男各有一軍。以土地來說,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現代相關活動

2011年7月5日:關於成立全國原氏文化研究會的通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