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沱組

南沱組

南沱組原稱“南沱冰磧層”,屬南方震旦繫上統下部,分布於中國康滇古陸兩側,如滇東、桂北、黔、湘、贛、川西、鄂、皖南及浙西等地。最初命名地點在湖北宜昌西北南沱,故名。本組為冰川泥礫堆積,由灰綠色、紫紅色泥砂膠結的礫石組成,不顯層理。厚60—110米,與下伏蓮沱群呈微不整合關係。

地層名稱:南沱組

地層名稱(英文)

Nantuo Fm

階代碼:Z1

地區代碼: 33,34,38,40-42,44,47-51

命名:

威理士(B.Willis)1907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湖北宜昌三斗坪鎮南沱一帶長江沿岸,參考剖面位於宜昌縣蓮沱鎮王豐崗。

沿革:

1907年威理士命名“南沱冰磧岩”。1924年李四光、趙亞曾建立南沱組,包括下部“南沱粗砂岩”和上部“南沱冰磧層”。1963年劉鴻允、沙慶安將“南沱組”一名限用於“南沱冰磧層”範疇,沿用至今。

特徵:

示意圖示意圖

本組為冰川堆積。在蓮沱王豐崗,該組底部以一層灰綠色塊狀泥砂質礫岩與下伏蓮沱組頂部之灰綠色和紫紅色凝灰質粉砂岩、粉砂質泥岩和凝灰質細砂岩互層接觸,頂部以黃綠色含礫砂質粘土岩與上覆陡山沱組底部之灰白色矽質白雲岩分界。主要為巨塊狀冰磧泥礫岩,總體綠灰色,少數為紫紅色。礫石大小不一,分選性差,形狀多樣,成分複雜,常見礫石上有擦痕或釘字形凹坑。上部夾薄層砂岩透鏡體;頂部可見層理明顯的粘土質砂岩和砂質粘土岩,常含零星小礫。厚度由數十米至百米左右。與下伏蓮沱組或大塘坡組假整合接觸。產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densa, L. Leguminiformis, Trachysphaeridium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 Minutum, Taeniatum crassum,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等。南沱組為南沱冰期的堆積物,後期冰川開始消融,局部呈現冰水沉積特徵,可見紋泥層、墜石等。張惠民等(1982)測得其古緯度為19 。此組廣布於揚子地層分區和江南地層分區的範圍。

備考:

編撰者:邢裕盛

作者1:李四光

年份1:1924

作者2:趙亞曾

年份2:1924

作者3: Willis, B.

年份3:1907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